美术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3 18:52:45

美术教育专业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1篇

一、解决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的问题,通过在教学的不断摸索中,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对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措施。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绘画基础,因对专业的不明确或择业需要才选择本专业,面对美术课,他们有的新奇、有的不知所措。作为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楚学习目的:美术课是设计课的基础以及二者的密切关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点应在课前首先提出并提供详实的举证。第二,美术学习的关键在于把握造型与色彩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这些技能。因我们的学生没有美术基础,美术课时较少,所以要调整课程内容。在教学上,要简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少而精。让学生掌握关键技法并对学生强化练习,以加深熟练掌握技法的程度。第三,长期以来处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创造力普遍不足,尤其对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影响更为重大。应试教育的最大弱点,大部分学生只能在框架内进行死记硬背地学习,比较呆板,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展示设计专业需要人的创造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就成了职业学校展示设计专业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个任务又落在了美术课中。美术课不仅要学习绘画的表现技法,还要激发想象力,为设计打基础。这就需要知识面的拓宽,需要触类旁通的比较,可以通过一些知识讲座,将音乐、舞蹈、建筑等赏析特点介绍给学生,形成艺术形式的互比,提供想象的实例,为设计奠定必要的基础。这样,想象———归纳———创作设计,这条学习脉络就显现出来了。通过艺术专题的讲座,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是强化美术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实践,诱导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把几样独立的物体进行组合,指导学生如何视其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美术课中想象能力培养的具体体现,也是归纳的一种方式。

二、增加实践教学,改进职业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我院展示设计专业在美术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的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我院的展示设计教研室,既有擅于应用的教师,参与企业一线的生产活动;又有从事理论研究的高素质教师,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双师型”团队。展示设计领域瞬息万变,教师的艺术观点和艺术思想都会在课堂中逐步渗透给学生。因此,不断提高教师修养和业务能力是培养教师业务能力并提高层次的大事。此外,本专业的实践能力也相当重要。展示设计是一个商业化的行动,必须与社会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并要根据对方的实际需求,设计出切实可行,符合生产、推广或传播要求的作品。专业教师必须参与社会上的设计活动,甚至在设计公司兼任一定的工作职务,这样才会不被瞬息万变的时代所淘汰。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职业类学校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有了实践,才会避免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随着计算机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计算机应用图像、应用设计、应用教学等软件的开发利用,也给美术教学带来了从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上实现新突破的契机。我认为实践教学应该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我院展示设计专业现在拥有写生画室、喷绘室、电脑机房、制作室等一系列专业方面的工作室,增添省时省力的机械设备,使教师和学生从耗时耗力的手工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维和创造,还可以成立广告公司和装饰公司,直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教学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在实践教学中,我积极把握每个细小环节、过程解惑给学生,更好的教书育人。根据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要“一专多能”具有实用性。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以适用,有重点性、针对性的教学,以实践为基础,以教学理论为依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2篇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

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

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

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

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目前,学院成立的美术教育学院为研究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并着力于研究在美术教育的基础上综合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形成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方法,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研究创新型美术教师的培养积累实践经验。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 专业美术教育 普通美术教育 职业心理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常指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美术教师的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指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而不需要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普通美术教育”指普及美术知识和美术文化的教育,也称基础美术教育,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而不要求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

在当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美术教师还存在着“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一、这种职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要求很高,除了具有专业学历外,还要到师范院校接受师范教育的第二学历的学习,之后才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在我国,教师的培养一般是由师范院校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合在一起来完成,更为特殊的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由一些名牌高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担任。从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也不例外,其主要来源是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接受的是专业美术教育,由于在专业院校没有受过师范教育,不了解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普通美术教育特征,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里只有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却被其忽视。一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培养几个艺术家,自己的教学成果才能得以体现,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以后的走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成名成家抱有强烈的愿望,这加剧了一些老师重视专业美术教学的职业心态。由于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上有偏差,造成了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在“”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小学的美术作为副科而不被重视,普通美术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所以,在那段时间里的师范美术教育中,普通美术教育被忽视,专业美术教育得到重视,这种职业心理仍遗存在现在的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中。

从美术教育界内部来看,长期以来,专业美术教育条件优于师范美术教育,地位也高于师范美术教育。而从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来看,其他学科的条件往往优于美术学科。这些原因造成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内部人心浮动,师资不稳。所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专业、学科上竭力效法专业美术,力图培养一些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以提高专业或学科的地位。或者,一些教师将成为艺术家作为目标,以提高知名度和在美术界的地位。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也是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作用中形成的。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目的的演变,现阶段的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由原来的师范美术教育分化为专业美术教育和师范美术教育两块,美术教育的重心倾向于国画、油画、艺术设计等专业美术教育。财力、物力和优秀的教师资源都向专业美术教育倾斜,作为普通美术教育之一的师范美术教育常常被轻视或淡化,其规模从整体看不到专业美术教育规模的四分之一。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师范院校的一些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职业心理的形成。

二、这种职业心理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这种职业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常常把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美术教育等同于专业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等同于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到两种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走向是完全不同的。直接把专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复制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达不到师范美术教育的目的,致使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化,并直接把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嫁接”给了学生。一些学生无法树立从事普通教育的职业观,他们不愿意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即使这些学生别无选择地到了中小学从事美术教育职业,也无法安心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工作,其教学任务不可能按要求完成,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矫正这种职业心理之我见

其一,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要明确师范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学生的工作走向。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是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目的是普及美术文化和以审美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以及培养美术文化发展的专业美术人才的后备力量。专业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的美术创作和科研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是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其目的是创造更先进的美术文化。

其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必须认知专业美术和普通美术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普通美术教育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以及专业美术教育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教育目的,及时把握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脉络。同时,专业美术人才到高等师范院校从事美术教师职业,应对他们进行师范性教育,培训其正确的职业心理和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使他们了解师范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强化他们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意识,并对确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普通美术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此前提下进行专业美术教育,不能片面地对所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美术的教育。

结语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4篇

一、“由技入道”:强化基础技法,突出人本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1]2据此目标,来审视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原因是:强调了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把绘画基础技法等作为最主干的课程,居于专业课程中最主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由重视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由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转变为素描技法与表现、色彩技法与表现、国画技法与表现、油画技法与表现、版画技法与表现,目的是要强化基础技法与个性表现,由过去专业技能深度训练转化为基础技能方法训练,体验与创造个性表现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重在演示,学生重在创新与个性的形成;教师既是主持者又是倡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表现、凸显个性,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艺术个性。但是,这些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仍然没有达到美术教育“由技入道”的最高境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实现了自我表现后,还缺失“道”的境界,缺乏人文语境与审美境界,缺乏自我个性表现后的哲学思考及艺术创新能力。毋庸置疑,这种缺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有密切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高师美术教育也应该重视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重要方面,不能将“技”与“道”孤立地分开。

二、“由理入道”:扩展美术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除了“由技入道”之外,“由理入道”也是目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以适应将来从事的基础教学工作或其它艺术工作。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2]1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功能。此外,还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许多院校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设置偏重美术技能课程,而对与中学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如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显存在着重技能技巧训练,轻艺术理论、艺术素质及教学法的现象,与中学美术教育需要差距较大。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国家对美术师资的培养都相当重视理论与艺术理论课程。如德国的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课程设置上,10%是美术教育学,20%是美术史论,10%是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3]这些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占了总课时量的40%。因此,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结合中学实际,适当压缩技能训练课时量,增加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欣赏、技法理论及教学法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应根据需要拓宽专业面。目前,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强大影响,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成学科目标是当今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此外,还要通过哲学、美学、博物馆学、综合艺术等课程的设置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三、“技道合一”:兼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设置

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在课程的改革中,要突出师范性,同时要考虑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要围绕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努力构建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重点。要树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样,课程体系的建构才有针对性,专业的发展才有保证,地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前景才能充满生机。当前,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设想应该是:以人文引领,重建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理念;强调课程设置内容的多学科性、交叉性、应用性、人文性,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一)关于“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的设置

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美术教育人才的要求,在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综合课程设置理念引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观点。艺术种类是在艺术产生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而已经获得独立的艺术门类又在不断地加强相互间的联系,甚至是与艺术门类之外的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和品种。但是,“在20世纪的美术教育中,比较注重艺术分离的趋势,却忽视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4]316根据美术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情况,考虑设置“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综合艺术”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古代美术与博物馆、现当代美术与美术馆、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实用美术的课程内容,使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品收藏等重要美术机构与我校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加强美术学科的横向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职业选择,而不是仅仅从事美术教育。

(二)关于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散乱、缺乏针对性,脱离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实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因此,课程调整的第一步是整合美术专业课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坚持加强专业基础课,重视专业理论课,调整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原则,对专业的学习要减少纵向的“深度”,增加横向的“宽度”。同时,美术学科要冲破专业分科界限,增加选修课,走出过分专业化,尤其是专门技艺化的狭小范围。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考虑设置一些实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分两个方面来谈:一是综合性的选修课,如插画、漆画、陶艺、版画、平面设计、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这种综合性的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等课程的同时,掌握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利于职业选择。二是发掘新的课程资源,开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选修课,如苏州园林艺术、常熟花边艺术、常熟红木艺术、苏州艺术家群体研究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美术研究课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当然,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上面所说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入必修课中。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通过这些特色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把美术学习拓展成文化学习,把单一的绘画知识和能力拓展成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造能力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复合型美术人才。”[5]77

(三)关于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更多考虑市场的要求和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校应用型教学的定位,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毕业创作课程的设置

“毕业创作”课程是高等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创作和展示的重要实践课程。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出专业的培养宗旨和教学状况。因此,毕业创作综合体现了美术专业四年的教学成果。正如尹少淳所说:“必须通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以及书法、摄影等特点,以此作为形式和手段,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6]122毕业创作展示是学生通过展览的设计安排,向参观者全面展示自己学识与能力,以便人们对本专业的教与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全面地考查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创作、美术教学上的各种能力,因此,毕业创作课程应隶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中。

2.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

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美术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例如宗教建筑、名宅、碑刻、园林以及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开发新的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参观艺术家工作室和传统艺术作坊,可以加强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沉的历史人文背景。通过挖掘、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显示地域色彩,张扬地域个性,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课程发展的必要补充。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联系到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资源,增强艺术的理论直观性和艺术感知能力。

3.博物馆学与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实践课程的设置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要加强与地方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馆的联系,积极争取学生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参加实习或做义工的机会。这门课程的设置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鲜活、生动、直观的美术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提前介入实际的美术工作,增加工作经验,以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上述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单一、脱离美术工作实际的教育状况,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内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美术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教学能力,真正体现师范性的特点”[7]116。

(四)关于人文基础课程设置

重建和完善一批具有人文精神的、广义上的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能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的联系,综合后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将给学生展示的是一种大文化、大艺术的观念。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人文课程的设置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应遵循人文课程内容与美术专业相关联的原则、基础性与工具性原则。建议设置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与写作、中国民间美术、中外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著选读、西方文艺名著选读、文学名作选读等必修或指定选修课。在美术教育专业中设置人文基础课程,可以打破以单纯学科知识体系设定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构建相对独立的新课程体系。

四、结语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5篇

高校实现对社会人才的培养有各种途径,而教学实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对全面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地掌握教师职业技能将起到理论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实习过程是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过程,也是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通过教学实习,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合作精神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的实施,能够使他们成为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够直接上岗的合格毕业生。所以,采取措施切实抓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教学实习工作、改进教学实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来讲,势在必行。

1.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呈现的问题

1.1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缺乏有计划、有序列的技能指导与训练

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至理名言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现今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及表现能力的教学序列概念处于模糊状态,缺乏对技能的掌握,因此高校对他们的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不但不能“以不教为教”,反而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以使学生能最终顺利地、成功地塑造出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然而现今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学校很少安排其接受教学技能的训练,而他们自身没有能力进行有计划、有序列的技能学习,这一点应值得深思。

1.2部分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难以胜任实习岗位工作

部分美术教育毕业生在校时没有主动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到实习单位后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其体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知识储备匮乏、知识阅历浅薄及思维局限;2)在校时没有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主动性较弱;3)缺乏处理理想和现实关系的能力。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习惯了做事我行我素,到了实习单位后,仍一味强调艺术至上,忽视现实状况,难以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1.3不愿意前往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进行教学实习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大学生追求生活品质的愿望比以往更强烈,也越来越依赖物质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赏心悦目。然而正因为这样的依赖性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少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及坚强意志,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体验教学实践,难以很好的培养他们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

2.针对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呈现的问题给出几点建议

(1)在实习过程中高校首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学实习计划,给予正确的指导,扎扎实实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调动实习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其安排得当与否是教学实习成败的关键。同时要注重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实现创造力与技能的统一。

(2)教学实习是美术教育专业实习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继续,是对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再提高,其中实习指导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指导教师应明确实习生的具体教学任务,掌握实习教材重难点,充分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和挖掘实学生的个人潜力,最大眼度地使实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3)高校要不断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去偏远地区进行教学实习,并能够给予精神与物质双向的奖励。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实习过程中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大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其具有合格的职业素养。

3.结语

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实习中,不但要注重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实现创造力与技能的统一,充分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和挖掘实学生的个人潜力,最大眼度地使实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同时要不断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去偏远地区进行教学实习,并能够给予精神与物质双向的奖励。对于实习生的培养,我们必须走出模仿能力训练的误区,走向创造能力培养的彼岸。只有实现了这些转变,实学生才能打破思维定势,开拓创新,勇于创造。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等方面都应积极围绕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直要目标,努力探索美术教育的新模式。

不仅如此,对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应追求教学实施的明确性和科学性,以达到个人需求、职业需要、社会力求和学术补充等综合目的。在美术教育实习教育中融入创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有意识”和正确性是一种目标,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对实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造技能的发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们个人的艺术潜质和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拓展和解放,这对高校教师美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极为有益。

总得来说,教学实习是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预演,是学生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学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 中国美术教育.《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1989.

[2] 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 美术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钱初熹. 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师;人才培养;美术教育;现状;思考

自高校扩招以来,各院校的美术专业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近几年,随着一些高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美术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美术教育专业中一些弊端慢慢显现。模仿美术学院按专业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背道而驰。高校为学子提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现在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存在问题分析

1.招生要求降低

近年来,广西美术术科统考对文化课成绩要求有降低趋势,高校录取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中不少都是学画时间2年左右的,初中开始学画的几乎没有。很多学生学画的原因是文化课成绩不佳。甚至有少数学生仅靠“突击”几个月学画就考进高校,美术基础较差,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首要任务。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

新升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高校,旨在为地方经济和教育服务。当前,部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往往照搬美术学院按专业分工作室的模式,学生经一年基础训练后被分成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等方向进行小班教学。美术学院的定位是研究型高校,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和创作能力强的艺术家型专业人才。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定位属性上必须明确师范性特征,这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了解中小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掌握美术和各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强的教育人才。目前,部分高校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定位有偏差,生硬模仿美术学院的模式,忽视了自身的师范性特征。

3.课程模式化、办学无特色

当前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了苏联的契斯恰科夫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对描绘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客观描绘,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画得像不像不是检验绘画的唯一标准。“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教育理念盛行,一些教师把素描等同于石膏像、静物、人头像的客观写实训练。现有的课程设置提倡写实素描,忽视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如白描、创意素描、创意默写、写意素描等。写实素描仅仅是素描的一种形式而已,中国传统的佛像、青铜像、兵马俑等同样是优秀的绘画素材。

4.实习监控不到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存在见习时间短、实习课程设置少等问题。实习相关的课程仅有教学技能、班主任技能,实习也仅有1周时间,这制约了实习的教学效果。现有的教学督导制度缺乏校外实习的督导评价,无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成绩评定不完善,无实习质量监控报告,无实习情况统计分析。

二、思考与对策

1.完善教学理念,明确师范性

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师范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广博的美术知识和娴熟的绘画技能,具备美术鉴赏、艺术批评素质,以及各种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人才。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绘画创作实践训练学生手与脑的配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更聪明、更自信、更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意识。通过绘画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对色彩和立体的认知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改变只重视绘画技能训练的局面,增加相关知识型课程的课时量。其一,加强普通话、书写技能、教学设计与策划等技能训练。其二,增加实用软件课程,如Photoshop、CorelDRAW等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技能。其三,开设艺术批评课程,提高鉴赏能力。其四,加大教育见习实习力度,提高教师技能和实践能力。其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学法等相关学科选修课的开设。

2.注重办学特色,开设民族美术课程

课程设置的西化让我们忽视了民族传统美术。当代性和国际化并非与传统割裂,东西方文化融合是内在精神的融合。中小学美术教育有责任改变现状,必须从教育抓起,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身边的本土特色民间美术。现有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很多民间美术课程。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美术元素,如左江岩画、铜鼓、程阳风雨桥等。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所处的桂中地区,也有独具特色的金秀瑶族文化,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金秀瑶族文化研究基地,将相关的民族特色美术引入课堂,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办出特色。3.加强实习监控体系建设教育实习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检验。加强实习监控体系建设,改变不重视教育见习实习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构建完善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其二,密切与各中小学的关系;其三,培养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其四,优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地方中小美术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7篇

一、教学技能的培养依赖于学科专业能力的提高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教学技能,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尽可能多的美术史知识、美学原理,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专业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在上课前找到更多有意思的相关知识,才能让学生对自己充满敬意,自己指导学生时也会轻松自如。大多数师范类学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会借鉴非师范美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相差不大,缺少美术专业与教学法的融合,缺少针对性。因此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基本功,如简笔画、美术字、黑板报、教学挂图制作等方面相对较弱,上学时学到的技能与实际教学能够结合的比较少。同时,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存在见习、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尤其是实习,基本上都是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学生自己安排,很多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或者不想去实习,最后只是找个单位盖个章来应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美教专业教学应该注重专业特征,在美术专业基础课中,加入更多的适合小学生教育的如美化校园、装饰教室、橱窗海报之类的内容,加入教师的指导,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另外,学校应该对实习作统一的安排,对实习做出更加细致的要求,安排人员监管。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对于师范类美术专业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锻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既要使用专业的概念与术语,又要使这些术语简单易懂,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尽量不用过于死板的概念解释美术类的专业术语,而应该用通俗的、便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每节课尽量能够教授学生一个专业术语,例如素描、线描、速写、油画、国画等。小学生课堂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需要技巧,要控制自己的语调高低、语速快慢,合理控制讲课时间与实践时间、教师示范时间与学生制作时间的分配。一般师范类院校会为教育类学生举办说课比赛、演讲比赛等,但美教专业的学生很少参加,原因有两个,第一,认为自己是技能类学生,本专业的教师也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课能力;第二,就算参加,也很少能比得上中文类或者其他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针对这个现象,美术教育系应该组织学生观摩学校优秀说课选手的比赛,并且组织小范围的说课,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与展示的机会。

三、提高编写教案与课件的能力

组织教学需要很多课前的准备,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小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动态。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师范生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培养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少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对编写教案与课件不够重视。提高学生编写教案的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要求学生写详案,让学生选择小学教材的某一课,根据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情况编写教案;第二,教师参照网上优秀教案,对学生做完的教案进行评选,旨在指导学生如何编写条理性强、科学有序的教案;第三,是学校邀请当地优秀的小学教师亲临指导,以便学生吸取一线教师的经验。

四、注重创新性教学思想

布卢姆将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共分为七级,最高级就是创新。美术教育通过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培养,必然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创造意识,一旦这种创造意识形成,就会成为心理定势,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思维。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需要富有创造力,要能对学生有所启发,有时甚至要做得有一点“出位”。例如,在宁德师院附小一堂美术课中,罗曦老师主讲《生命的甘露》,上课前,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根据几米漫画改编的《向左走向右走》的画面,画面中下着小雨,人们带着雨具穿梭在城市中。接着,教师穿着雨衣、雨靴,打着雨伞出场,以此来引出“生命的甘露”的主题,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这是一个成功的开场,是一位美术教师用心经营的教学技巧,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现状、建议

现状: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国家对美术教育者的急需,有些艺术院校陆续成立了美术教育学专业也就是师范专业。我国最早创建师范专业的是广州美院。后来一些院校相距成立这个专业,后来又统一改成美术教育学专业。我国的美术教育学专业一直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课程,师范性没有体现,内容老化;缺乏教育专业特色。这样就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上就缺乏专业性和创造性。在当今社会大量的需要创新性人才和使用性人才,而我们的教育和市场接不上轨这样的现象不光是在中国有世界上别的国家也是这样的现状,大家都根据不同的国情来改变这样的现状,应为各个国家人口经济都不一样。

美术教育学专业又和其它专业不一样,像设计专业毕业就可以市场接轨所学专业,美术教育专业是从事专业教育的,所以要求学生不单有美术专业的基础或更高的修养还要有教育方面的修养。但是我国的现状是在成千上万的升学大军中,一部分文化素质低,也并没有什么艺术天赋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艺术专业的大门上。“报考普通大学无望,只好学美术,考艺术专业”,这已成为不少考生加盟美术考生队伍的“动因”。美术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部分低素质学生获得一种求饭碗的技术培训场所,这不能不说是美术教育的悲哀。我们能指望在这种情境中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美术家或美术教育家么。

发展:20世纪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内外社会形势的激烈变革与快速发展,中国的教师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重大的转折,正处于一个何去何从的关键时期为了不失良机,迎接挑战,顺应潮流,积极推进改革。很多学校都对这美术教育专业进行了改革,从课程上看培养美术教育学专业以前就是培养教师为目标,现在是更多是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他们在大二时就分专业,像设计专业或绘画专业等。

我觉得做老师的还是要多听听学生的话,多想想能为学生带来什么新的东西。毕竟,学校是因为学生而存在的,老师也是这样。近年来,都提倡素质教育,可是,这好像也是应试教育的另外一个名称,很多东西只是从表面上更改了,实质上,是应试教育低调了许多。很多学生仍然在为分数而努力;很多老师仍然在为升学率而痛苦。这就让美术教育显得很被动,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又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东西,是每个美术老师都会遇到的难题。美术课,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展探索的意识和能力。现在我对好老师的标准更加明确清晰,好老师应该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好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自己生命中感悟道理,好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问题与困难......听完这课后,我觉得作为老师,不要把教学当做一种工作.因为工作永远都是机械的.应该把教学当做一种生活.因为生活永远都是多彩的.所以好老师已经把自己的学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被感染与打动.所谓的亦师亦友.这种善意的出发点永远是最感化人的.好老师还要有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新颖的东西,记得有一节课,我们看了一部感人的电影(当然是与教学相关的),所有同学都目不转睛地去看,因为太感人的缘故,有人还掉了眼泪,下课铃响了,电影还未放完,同学们没有一个离开,那节课令人印象深刻,那部电影极具教育意义,让同学学到了许多人生道理.多么棒的一节课!当然,还有许多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感动中学到知识.我问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去发展,是不应该去好好的想想?现在的教育分为,文字教育和视听教育,我们传统教育一直把文字教育提到首位,但是现在人们对视听的教学接受能力更强,所以我们要转变教学关念,更好的适应现在教学。

这些年对美术教育学这门课不太重视,有些学校取消这门课,这门课应该学到什麽,让我们去思考一节好的美术课应该怎么上?一个好的美术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老师和学生是怎样互动?而老师又怎样去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的思维等等。在当今这个思想活越的社会里,学生的个性也变得越来越鲜明,很多空洞的、枯燥的教学与学生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学生要求在课堂上进行平等对话,民主交谈。一个教育学家曾说过“科学与艺术的联姻必将是今天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教育的生存模式。”如果一个老师不懂教育艺术,那么他的教育教学实践就不可能有魅力,他就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感染不了学生学习的气氛、给予不了强有力的感召力。那么试问这样的老师,怎么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与欢迎,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也是我们作为老师的服务对象。因此我觉得在教与学中,学永远是占据主要位置,而教则成为一种辅助学习的重要工具存在。因此,我们所必须思考的就是,如何使教这一环节成为让学生在学习中冲开荆棘勇往直前的利器。教学的第一功效: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留传的经验,自有其流传的道理,虽然不全面,但却含概了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所谓传道,何为之道呢?自是做人之道,处事之道。三字经中有云:教之道,德为先。学武之人,必先修其武德,同样,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先修炼人格。修身养性,是学习也是做人的首要问题,这决定着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将来能不能为社会所用。

对美术,我在学习中并没有把它孤立过,因为我知道,美术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我喜欢无聊把大多数的生活细节,人和事用美术的立场去考虑,甚至有时要用美术的专有名次套用,似乎也在享受生活.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3]陈振石.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价值取向[J].教书育人,2003,(2).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美术教育;美育

在中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美术教育是一门很重要的教育,美术是认识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艺术,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为目的的,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点,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丰富学生健康的感情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运用美术教育进行美育的必要性

运用美术教育进行美育,是幼师专业学生必须进行的教育。幼师专业的美术特点,决定了美育的必要性。在小学、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美术只是以鉴赏为目的,美术是一门副科,甚至可以随意被主课占用,并不学习实质上的美术技能,通过美术教育实施的美育比较肤浅。今天的幼师专业学生,是明天的老师,是未来幼儿教育的主体,是新世纪教育的主人,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对未来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有着重要影响。幼师学生一般是十六七岁入学,这一阶段正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自然、 社会和人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认识不深刻不全面。所以对中师学生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二、运用美术教育进行美育的途径

幼师专业美术教育要坚持欣赏课、绘画课、图案课、工艺课四大课程。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把美育重点放在情感体验上。

1、以欣赏为切入点实施美育

在幼师专业教育中,我们不是培养画家,不需要也没有时间培养专业人才,而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美育的提高和培养以欣赏为切入点是一个既快又好的捷径。欧洲文艺复兴复兴时期的美学家达芬奇说:“欣赏——这就是为着一件事物本身而爱好它,不为旁的理由。”

1.从欣赏艺术美中进行美育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感化的作用,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欣赏石器时代《人面鱼纹盆》,我们会感叹远古时期的人们不仅有高超的智慧,更有独特的审美。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我们会被它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画面中那桀骜不驯的线条,金黄耀眼的色彩,就像钢琴上一个个的重低音,虽不高昂却震撼人心。欣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黑色的岩缝中汩汩流着泉水,初生的蝌蚪顺势而下,没有蛙声胜过蛙声。

我们可以欣赏的优秀作品有很多,可以采取分类、分期的方法进行欣赏,如可以进行“古罗马时期雕塑专题”、“油画风景专题”等,不管从哪个方面,都能激发我们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体会其中寓含深层的美,美育不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

2. 从欣赏大自然的美中进行美育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自然是最好的导师,国画中讲究师法自然,通过对自然的写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自然环境是引发学生丰富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引起他们的联想,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素养。

3.从欣赏社会美中进行美育

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首先体现在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社会美还存在和表现于静态的人类劳动产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结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了人的审美心理因素。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自身,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它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包括人生观、理想、修养,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风度等形象的表现出来;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显现着内在美,但有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美是“应当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除去其人本主义因素,赋予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美就是根源于社会实践。美是一种价值。美对人总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不在于经济适用,它是通过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

社会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社会道德风礼让尚的美,有日常生活的美。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照顾,每个公民自觉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谦恭,与人为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社会美重在心灵美、精神美、性格美,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都是社会美的体现。

2、从培养技能训练入手实施教育

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但艺术较集中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的反应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而美术则是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线条、色彩、构图、比例、解剖、透视、质感、肌理等都是它的表现形式。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表现形式,通过对这些形成美的训练与感受,构成了对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如中国画讲究浓淡干湿,笔墨韵味,讲究意境;油画讲究造型和色彩,气势宏伟,造型准确,色彩绚丽;雕塑则注重质感与造型的结合,用形与线创造美……幼师专业的美术课程主要有素描、色彩、国画、工艺、书法、解剖与透视等,不管是哪一个门类,都离不开上述表现形式。

线条是主要的视觉元素之一,是人类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视觉语言。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美术作品中都有不同个性特色的线条艺术魅力。线条在中西方绘画中体现出的表达形式是不一样的。在中国画中,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及、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事物,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在素描等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线条的运用范围更广,表现力更强。

在色彩的练习中,通过对色彩明度、色相、饱和度及调配方法的学习。色彩美之所以能打动人,不仅在于悦目好看,得到视觉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色彩能形成一定的情调,打动人的感情。色相、纯度、明度是色彩的三要素,画家充分发挥色彩的属性,使画面形成一定情调的色彩旋律,深化、表达思想感情。伦勃朗《带金盔的人》是雄厚深沉的情调,哈尔斯的《吉普赛女郎》是愉快开朗的情调,梵高的《向日葵》是顽强不屈服的情调……

此外,绘画还依赖其他许多语言,如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它们缺一不可,发挥着自己在表现形式上的特长,使技能趋于完美,使审美感受达到极致。中师美术专业的教学大纲是科学的、实用的,我们只要遵循教学大纲进行任教,学生遵循教学大纲进行学习,就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幼师专业人才。

总之,幼师专业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目的,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导向,提高形象思维力,以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因势利导,以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离不开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在幼师专业教学中并不仅仅指单一的学习绘画技能,更多的是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等,美术教育能通过这些途径,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发展其个性特点,实现其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树立为幼师教育奉献青春的远大志向。

上一篇:高中英语课本范文 下一篇:职称评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