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需要“活跃”还是“静谧”

时间:2022-07-26 12:00:15

数学课堂需要“活跃”还是“静谧”

前不久,笔者听了两节形式不同的初三复习课.

教师A出示课堂教学目标后,通过5个练习题让学生整体感知“相似三角形”的复习内容和中考命题考点,进而整理出本单元的知识脉胳及重要的思想方法,最后是5个反馈练习.整整一节课教师讲话不超过10句,学生合作仅仅一次(5分钟左右),有近90%的时间课堂是静悄悄的,如果用“朴实普通”描述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再恰当不过了.然而由课堂调查得知:学生觉得“有意义、很充实”.三天后对本课节的内容测试平均分75分,但是我确实感觉不到教学的新颖巧妙,为什么孩子们感到如此满意呢?

老师B整个课堂总共提出18个问题,提问了25个学生,有95人次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师生互动时间近40分钟,占课堂教学时间的近90%,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学校三天后对本课的内容测试,结果令人难以置信,平均成绩只有63.2分,被众多老师誉为“设计新颖,互动充分”的课堂,学生竟然连基础知识都不过关,更不必谈其价值体现了.

为什么两节课会出现这么截然不同的结果,原因到底在哪里?课堂轰轰烈烈,结果让人失望;教学平平常常,学生都表示接受和欢迎.原因何在?课堂教学的“活跃”与“静谧”的火候又该如何把握呢?

新课程标准把“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放在了开展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实现不同的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渝的追求.一时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成了数学课堂的亮点,“交流几次,气氛怎样,效果如何”成了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但是合作是否有效呢?衡量合作的有效性我认为可参照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合作的动机是否明确——没有方向的合作注定是盲目和虚假的;第二,合作各方有无激情——没有热情的合作是机械的;第三,合作是否解决了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不了问题的合作是低效的.合作出现了不合谐因素,只能意味着合作的指向不清晰,时机不成熟或方式欠灵活,目的性才是合作的根本属性和数学活动的出发点.

合作需要所有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深入地交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闪现各式各样的奇思妙想,产生强烈表达自我见解的欲望.交流有两个含义:一是发表个人见解,体现自我价值;二是阐述疑难,征求破解方案,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合作者的交流都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成果展示或活动历程中受挫后的急切求助,思维角度的碰撞,思考尝试的升华,在交流中尽显其独特的魅力.适度的课堂气氛是合作交流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过于停留在表面上的喧哗只会对合作产生困扰,沉闷过了头又唤不起合作者的激情,课堂气氛的有效调控是数学教师基本功扎实、教育理念先进的重要标志,也是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视角、方法,观察身边的事物,解决身边的问题,进而在思维上得到充实,保障思维的顺利进行,捕捉思维的闪光点是教学任务的首位,数学教育家孙维刚先生曾经这样描述理想课堂:“脑子里是高强度的拼搏,教室里的气氛井然有序的安静,静谧的气氛保障了深入的思考,而在达到胶着状态的构思过程中,情绪必须是凝重的.”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活动中,教师不妨走进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一员,不停地巡视,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观察他们的情绪,发现孩子思维的火花,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活动的亮点当众表扬,有效的教学就要看他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发展的平台.杜威说:“学校教育要考虑它满足学生成长欲望的程度.”寓意就在于此.

活跃、静谧是相对的,特指学生的思维.试想,一节课创设了18个问题,涉及95次发言,貌视高密度、大容量,学生哪里还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梳理知识结构的时间?思考时间、空间的匮乏,课堂教学就成了一具空架子,教学效果低劣自然不必说,“杜朗口中学”的课堂的确如人们所说的“放羊式”,遗憾的是,许多老师只见了“狂奔的羊”,却没注意到“指挥羊的绳”——思维的主线,让好端端的教学走了样.

教师A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给了学生充分自由,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敢于放手;能通过合作解决的,交给学习小组;个别遇到疑难的,在思维发展区基础上稍加指点,但绝不全盘给予.教师创设了静谧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得以顺畅的延续升华,静是表象,活跃的是思维,学生尽享了其中的快乐.

课堂属于孩子,老师如果敢于交还学习权,让课堂回归自然,将思考、回味统统抛还给学生,挫折或成功的体验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静谧和活跃同样是数学教学美,因为其中处处绽放了“人”的色彩.

上一篇:从商榷到深化 下一篇:学案 可以这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