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可以这样用

时间:2022-07-22 02:49:21

学案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正风靡教学界.其优点人所共知,论者颇众.但在不久前的一次层次不低的数学教学论坛上,有人却大唱反调,历数学案教学“五宗罪”:一是教师照案宣科,不知变通,无法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致使千课一面;二是教学完全按照学案进行,亦步亦趋,机械呆板,没有活泼生动的“数学味”;三是学案是集体备课成果,所有教师照搬照用,实行一刀切,无法体现教学个性化;四是学案要求落实“教学三环节”——课前自学,课堂质疑,课后巩固,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五是使用学案虽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但也限制了优秀学生的思维.

这种批评有一定的道理,勇于质疑与教学实际不相符合的学案教学“神效”,让“传说”回归理性.但是如果不能就学案教学提出使用建议,光“破”不“立”,没有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就不能体现了创新思维.笔者不揣浅陋,结合自己一些做法,提出学案使用的几点意见,以求教于方家.

1 明确作用,认清功能

学案,如同练习、测试、多媒体展示一样,都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为练习而练习,为测试而测试,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其教学目的就会受到质疑,其教学行为也会受人诟病.我们一定清醒地认识到,学案只是教学的一个抓手,而不是教学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设计开放性的学案.要灵活机动地使用学案,以学案为抓手而又不拘泥于学案.

2 再次创造,“二次备课”

学案是集体备课的产物.在学科组集体备课时,教师们往往七嘴八舌地“集体创作”,最后由一人记录.以电子稿的形式发给大家统一使用;也有学科组集体备课时,各自完成分摊的任务,最后置换“成果”,加以整合.依照学案所上的课都像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开学初,笔者在学校里连听一个年级的三节数学课,三位教师都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第一课时,这三节课就像一个模子铸造出来似的:引入都一样(问题情境),例题、学生练习没有区别,三个班上的反应都出奇的类似,都是蔫蔫的,无精打采,与其这样上课,还不如录制其中一位教师的课堂实况,放给其他班的学生看,反而节省人力物力.假如三位教师都能在原学案的基础上实行再创造.即实行“二次备课”——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学案,在上课前抽查并批改部分学案,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再进行一次课前备课,重点解决自己班级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肯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3 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现在的班级大多是平行班,班级内的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落差很大.学案编写是一个“大统一”的工程.设计问题时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设计的教学进度也不可能与每一位学生的水平同步.优等生有可能“吃不饱”,学困生感到“吃不消”.因此,教师课后对某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就成为“必须的”了.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在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使优等生有被“扶上马”的感觉,学困生享受到“吃小灶”的待遇.这是最能点燃学生动力的火花.也就是说个别辅导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弥补了学案“一锅灶”带来的弊病.

4 自主学习,挖掘潜力

学案要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要设计“自学导引”,引导学生放手探索新知识,放手寻找规律,放手讨论重难点和疑点,放手思考、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放手小结或主旨,放手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这是笔者制作学案的一道题.收集批改时发现任教的两个班级96人中就有22名学生出现同样是“02 1x≤

最后,我想用几句口诀作为我的“学案使用观”:

问题导引,课前使用;质疑解疑,当堂生成;

展现思路,龙争虎斗;答案多样,异彩纷呈;

教练一体,立体教学;如琢如磨,沉醉题中.

上一篇:数学课堂需要“活跃”还是“静谧” 下一篇: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