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思考

时间:2022-07-26 05:13:42

高效课堂思考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课堂,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的追求。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却一直存在着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的教学问题。近几年,我校认真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通过深入剖析课堂,排查出导致课堂低效的症结所在。具体表现为:教师讲授时间多,留给学生思考、支配的时间太少;课堂提出的问题缺少思考价值,课堂讨论交流流于形式;学生练习太少,当堂训练矫正时间得不到保证;忽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这一直也是困扰我校的问题。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提高课堂的效率,我们先后派出教学校长南下广州学习生本教育,派出主任、骨干教师到杜朗口、洋思中学、北师大二附中等学习先进的经验,汲取各路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我们在反复听课、研讨、论证的基础上,逐步达成共识:从改变课堂教学讲授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我校发展实际,2011年3月新学期伊始,我校提出了“先学后教”、“少教多思”、“学思结合”的理念,鼓励教师进行“学案导学”,并以有效提问为切点,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一、建立高效课堂,必须转变教师观念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次,美国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考察,听了一位优秀教师讲的物理课,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对答如流,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均给予满意的答复。上完课后,教者、陪同的领导者都感觉良好。但是美国教育界的同行却说了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既然学生已经全都会了、懂了,教师上这堂课还有什么意义呢?

美国同行的话犹如一记警钟,敲醒了我们对于传统课堂的反思。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知识的灌输与重复,忽略了知识获得的过程;注重教师的主导,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也忽略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只能使学生逐渐丧失思考的习惯,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能力。当然,也会磨灭学生独特的个性和自由发展的潜力。这样忽略学生能力培养的课堂,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何谈“高效”二字?要想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还得从教师转变观念入手。为此,我校先后进行了三轮培训,分别从为什么要先学后教,如何设计学案,怎样实施学案导学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先学后教”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学在前,教师教在后,一堂新课的学习要从学生结合学案自主学习知识开始。每节课前一天教师将学案发到学生手中(个别学科课前发学案),学生结合学案学习目标和知识框架,自主预习新知识,检测自我学习情况,记录不清楚的知识点和疑问参加第二天的学习。这种“学”不是学生单纯的自学,它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学在前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系统讲授的意思,是“点拨”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由于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知识,所以教师真正讲解的东西不是很多。课堂上能够省出很多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学校在课堂评价方面作了硬性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朝过20分钟,学生互动思考的时间不能低于20分钟”。学生参与率90%,当堂检测达标率90%等等,这些规定似乎有些机械,但改革的初期,给教师一些基本的规定和模式便于教师遵循,一旦教师理解了新的课堂模式的意义,就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内容灵活变通。

二、建立高效课堂,注重教学实践的指导

教师在理念发生转变之后,还需要有行动上的跟进,否则在实际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会回头。为此我们在理论培训基础上,推出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先行作了学案导学模式的研讨课,专家组深入备课组,和教师们结合研讨课反复研究、探讨、修改,然后重新在上研讨课,比较学生学习效果,总结成功经验。

1. 在学案编制和使用方面,我们边实践边总结,不断完善。组内成员先自行设计出学案初稿,然后经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教研、讨论,确定学案的定稿。由于课型、学科不同,学案的环节也相应存在着不同,但每个学案都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达标训练等环节。设计“学案”不同于预习题,它的着力点在思路引导,具体落实在学习活动及学习目标的问题设计,使学习内容提纲化、问题化,学法指导上具体化,使静态学习内容动态化,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2)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能“假、大、空”,要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测评;识记、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感悟层次要准确。教师确定目标要做到胸中有课标、目中有学生。

(2)化解重难点。将难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将困难的问题简单化,把重点、难点进行分割,使学生能比较轻松的掌握重点和难点,然后再进行整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构建知识脉络。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脉络。将本单元或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或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辨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通过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觉悟、能力体系,从而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知识网络。

2. 我们总结了实施学案导学三个环节:

(1)提前下发学案,学生自学。教师提前一天把文本或多媒体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学习目标(部分学科当堂进行这个环节)。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自学检测,讨论交流。上课伊始,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不能解决会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导解释疑问时帮助学生解决。

(3)精讲释疑,当堂训练。精讲释疑是学生在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精讲释疑,首先,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其次,方式要精。要有启发性。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解决的问题要应在教师指示方法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训练要精,要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校正,做出讲评。讲评时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改革初见成效

学案导学行动研究,我们已经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的课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共同体学习方式也越来越成熟啦(我校从去年开始每班都组建了学生共同体,实施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集体捆绑式评价)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欲望,而不是一些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教师与学生间明显可以以一种亲和的状态交流,而不是教师权威。教师也能在每节课结束前留给学生一些问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我校还处于初始阶段,第一步是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来,下一步我们想把点打到学生参与的质量上,即学生的参与是否是真正的动脑深层次思考。所以,我们下一步将把关注点打在教师问题的有效性,通过“有含金量”的问题的设计,促使学生真正动脑思考,从而实现学生真正的参与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是没有固定模式的,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今后我校将继续努力探索、深入研究,让学生自主的课堂更快乐、更高效!

作者简介:袁波,吉林省长春市103中学,中学高级。

上一篇:被老师留下来的“笨”孩子 下一篇:初中教学中强化心理健康辅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