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因素与BRCA1和BRCA2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时间:2022-07-25 03:50:05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因素与BRCA1和BRCA2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乳腺上皮中BRCA1和BRCA2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RCA1、BRCA2在3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和31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的表达情况,并联合ER、PR、CerBb-2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年龄、肿块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①BRCA1的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年龄、分化程度、是否绝经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BRCA2的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肿块大小、是否绝经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②BRCA1、BRCA2的表达与CerBb-2的表达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0.355,-0.517,P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BRCA1 BRCA2 免疫组织化学

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病情况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乳腺癌的发病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或第2位[1]。本实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S-P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BRCA1、BRCA2的表达,比较BRCA1、BRCA2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并联合ER、PR、CerBb-2分析它们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年龄、肿块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特征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2005~2009年收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3例,均为汉族女性,年龄37~77岁;所有乳腺癌病例无1级或2级亲属患乳腺癌,术前均未行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乳腺良性病变组织31例(包括纤维腺病、纤维囊性乳腺病、小叶增生病变等),均为汉族女性,年龄26~67岁。

主要试剂及仪器:BRCA1、BRCA2山羊抗人多克隆抗体均,S-P法免疫组化试剂盒,全自动脱水机、染色机、免疫组化仪。

实验方法:所有标本术后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制备4μm连续切片,供常规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BRCA1、BRCA2工作浓度1:200,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BRCA1、BRCA2的表达,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所有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拍照,由专业病理医师读片。

结果判定:阳性染色细胞:染色呈均匀棕黄色颗粒,灶性及散在分布,背景清晰。BRCA1、BRCA2的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核和细胞浆。阳性结果判定标准:BRCA1、BRCA2以细胞核和细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表达,阳性细胞数75%“+++”。

分析指标:回顾分析3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和31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腋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临床分级(参照2003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分期标准)及ER、PR、CerBb-2的表达。分析BRCA1、BRCA2的表达与ER、PR和CerBb-2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与肿瘤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包完成统计学分析,各种构成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BRCA1、BRCA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的表达: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经染色,BRCA1和BRCA2均有特异性的阳性表达;良性病变组织的表达部位主要在细胞核,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表达部位不仅限于细胞核,在部分细胞胞浆也有明显表达。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BRCA1阳性表达率64.5%,乳腺良性病变组阳性表达率63.6%,两组间无显著差异(X2=0.05,df=1,P>0.05)。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临床病理特征与BRCA1、BRCA2表达量的关系,见表1。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临床病理特征与BRCA1、BRCA2阳性表达率的关系,见表2、3。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ER、PR、CerBb-2与BRCA1、BRCA2的关系,见表4。

讨 论

本研究显示,BRCA1和BRCA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组与乳腺良性病变组两组间的阳性表达率无差异[2,3],说明BRCA1和BRCA2作为乳腺癌的预测指标是不准确的。BRCA1和BRCA2在表达量与在临床特征的各指标间无显著差异,但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BRCA1的阳性表达率在50岁以上年龄的患者癌组织中有较低的表达,并且BRCA1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的增加反而显著的降低;绝经前后的患者也呈明显的差异。

BRCA2的阳性表达率在大于50岁年龄的患者癌组织中有较低的表达;在淋巴结未转移的瘤组织中也有显著的高表达;随肿块体积的增加,BRCA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性的降低;绝经前也明显高于绝经后的表达。仅与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证明了这两个基因调控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上一篇:25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下一篇:突发性耳聋综合治疗76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