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时间:2022-07-25 12:18:41

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现阶段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已经随着新课改的要求演变成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情感态度,可见,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由于小学阶段初涉英语,属于英语学科的基础学习阶段,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英语、形成建健的人格、建立师生间和谐的关系,小学英语教师应当起表率作用,展开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情感教育有效地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情感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和升华其自身的情感品质,它在整个小学阶段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能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整个小学教学的进步,因此,在教育者的教学目标全面上升的今天,英语教学更应当重视情感领域的研究。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含义及重要性

1.情感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含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激励和感染学生是情感教育的定义,小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为了让学生保持愉悦的情绪,以促进其智力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2.情感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学习及成长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阶段,而情感教育是注重学生心理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故情感教育的注入在这一阶段必不可少。站在心理学角度,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能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对学生全方面综合素质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力作用,而烦恼悲伤的情感体验不仅不能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还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英语情感教育现状

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认知,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往往将侧重点放在了学习质量(即语言的认知活动)上,而忽视了许多对于学生来说不可或缺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导致情感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成为一片空白,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难以得到发展。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枯燥地对学生灌输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基本没有情感上的交流,甚至对学生的消O情绪不闻不问,容易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导致教学成效不佳,学习成绩不理想。

英语作为一门国外语言类学科,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而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现阶段教师仍旧依赖最初的课本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当中面临困难时不敢大胆和老师、同学们交流,或者在面临“说英语”这项学习任务时,由于不必要的紧张情绪过多而导致结巴、说不出话,紧接着丧失学习信心,厌恶英语学科等,所以,只有将情感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才能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三、小学英语情感教育的渗透方法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往往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换句话说,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做好以下三点:其一,教师对待学生应当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般,关怀备至、充满责任心和爱心;其二,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对学生一视同仁,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其三,在生活当中,教师应当懂得关注学生情绪变化以及学生是否存在家庭因素困扰等问题,对于自卑或者自负的学生,及时引导纠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和理解,才能完全信任教师,拉近与教师的关系,激发自主学习,以热情饱满的心态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

2.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英语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情境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堂知识用动画、幻灯片的形式轻松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教学条件不佳的学校,教师可以通过食物、模型、图片等教具或者通过自身肢体语言,将学生带入自己创设的情境当中,体验丰富的情感。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和课程内容有关的游戏,例如,在教学小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Animals》时,可以让每个同学装扮成不一样的小动物,并在手上贴上带有动物图画的贴纸,教学生玩“动物蹲”的游戏,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在游戏中记住每个动物的单词和意思,又能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3.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

获得肯定的评价,会让学生的心理上产生自豪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情感上的满足,对于学生的进步、成绩的稳定、主动的勇气等给予肯定的评价,表扬学生做得正确的地方。对于不自信的学生,要以“知心姐姐”的身份聆听学生内心的想法,消除其自卑感,让其建立起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学生的情感才不会缺失,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上一篇:创造练习多通道实现学生齐发展 下一篇:PEG胁迫下不同玉米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