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农村小学生巧记成语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2-07-23 08:15:46

指导农村小学生巧记成语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巧记 成语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73-01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语言。成语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的形式简洁、意思精辟的词组,其大多来源于群众口语、外国寓言等,形式活泼,含义比一般的词更丰富,思想内涵更深刻,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成语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很多历史典故,开阔眼界,增强文化内蕴,提高认识水平和阅读、写作的能力;而学生在文章中熟练运用成语,可以加深文章的感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然而,由于农村小学生接触的课外读物不多,缺乏对成语的掌握,更不用说在作文中能够熟练使用成语了。因此,在教学成语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上得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拓展学生的思维,并锻炼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学习过的成语去描述生活。这样,学生就会享受到成语学习的妙趣,并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一、通过讲故事进行成语教学

成语是历史文化的凝聚,是各个历史时代智慧的结晶。很多成语都有寓言故事、历史事件的背景,一些成语背后还有美丽动听的传说。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就是有趣的故事,他们的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不容易理解抽象的事物,但通透清晰的故事情节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全神贯注地参与进来。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很多。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来阐述道理,让学生受到某种看法和观点的熏陶,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收获某种启发,情感得到升华,并从中领会中国文化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根据其年龄特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成语的教学要有一个坡度,由浅入深地开展成语教学。

很多成语都来自于寓言典故,如“鹬蚌相争、画蛇添足、自相矛盾、破釜沉舟、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画蛇添足”等等,背后都有或有趣,或发人深省,或与历史典故有关的内容。例如,教学“滥竽充数”,告诉学生该成语的典故: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要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新王喜欢听一个一个的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这个成语表面的意思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了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教师可以在课上引经据典,给学生讲解成语背后的故事,也可以通过“成语沙龙”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上台说一说成语背后的寓言和成语,激发学生接触成语故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加深对成语涵义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

成语来源于生活,实践出真知。在成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外,还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运用成语,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成语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成语形象地描述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多用成语,不仅是在作文的练习中,在日常的口头对话中也应该多多运用成语。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深刻理解成语、灵活运用成语的教学目的。

反复运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强化记忆的最好方式,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别重视训练学生对成语的实际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根据要表达的某种意思选择适合的成语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种习作中大胆使用成语,如平时作业的作文,或者自己的小练笔如日记、周记等。另外,教师要通过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会吸收他人表意最简练准确的句子并将之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总结,学生通过运用成语描写生活,表情达意,感觉到自己也能够融入到生活之中,对自然和生活产生强烈的亲近愿望,进而养成细致观察生活、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样他们就会在生活中主动识记成语,寻找与成语相关的故事。

三、整合学科资源进行成语教学

语文教师要广泛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做好沟通,整合各学科资源,为成语教学开拓更为广阔的渠道。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激情,并从学科之间的联系中更为深入地理解成语含义,有利于学生感受成语的魅力和培养学生多途径学习成语的灵感。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借用音乐、数学、美术等学科的知识,为学生讲解成语的含义,力争在教学中做到学科渗透,让成语学习成为帮助学生串联各学科知识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自相矛盾”时,讲解数学课的验算;教学“余音绕梁”时,提到音乐课的知识;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新的角度感受到成语的魅力,感受到成语知识的乐趣。

(责编 黄鸿业)

上一篇:应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