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体育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09:01:28

指导体育实习工作总结

指导体育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工作重点。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教室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注意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各学科要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加强体育、卫生教学的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本学期将对教案进行一次抽查和一次普查。教师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本学期全体教师要积极开展相互听课--。要充分利用早读和晚自习对学生进行辅导。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本学期进一步加强晚自习的管理。课外练习是教师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方法和手段,是调整下一步教学的依据,教师必须将学生的作业批改,按时发放,不得将课外练习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回家没有作业现象发生。加强对实验教学和微机教学的管理力度,要求学校增强对实验室和微机教室的经费投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按时完成教材和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为了搞好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计划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其中在各年级统一开设信息技术课;每学年集中进行1周劳动技术课,积极与学校团委、学生会活动相结合参与社区服务,增设贵州万山特区矿产公司等作为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地方和学校选修课,由学校指定教师授课或聘请校外相关专家来校讲课;合理安排高一、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学习研究的时间,注重课题研究要有完整的立项报告、阶段性总结和结题鉴定。通过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取更多知识。

二、强化日常工作管理

1、按时交教学进度计划,半期、学期考试质量分析,学期个人工作总结,年级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2、认真检查班级日志并做好统计工作。

3、协助分管校长搞好实习生的安排和鉴定工作。

4、安排好地州市教育局,学校领导交办的临时任务。

三、加强年级组和教研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学校教学业务具体由教研组组织,由年级组内的学科带头人实施。所有活动将纳入对学科组的量化考核。

1、各教研组组织好本科学习的业务学习,两周一次,并将学习记录交教课处;

2、指导体育组办好本学期学校运动会。

3、各教研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做到青年教师有专人辅导;

4、指导各年级组加强对本组教师进行敬业精神的教育和师德师风的教育。

四、考试

考试是检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检查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依据。考场秩序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成绩的真实性。本期继续加强考务工作,严肃考场纪律。本学期安排的考试有:

1、高三年级九月、十月、十二月的月考。

2、认真组织半期、学期考试,并作好质量分析。

3、认真组织高三、高二年级贵州剩高中毕业会考。

指导体育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业务实习生工作总结一

这一周中辛苦过、惊喜过、忙碌过、磨砺过,在摸爬滚打中,在全公司的培养和领导下,在办事处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我付出除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回首过去的一周,我能看到自己的成长的脚印,一步步,是夯实的,也是稳健的!

非常有幸能够成为中技金牌销售团队的一员,在这样一个蓬勃向上、优秀傲人的团队中,更需要业务员不断的总结、反思,追求进步、见贤思齐,为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现对这周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业务上取得的成绩

作为一名业务,一切都应以业绩说话,业绩是考量业务员工作能力的一项铁的指标,也是业务员辛勤付出的回报和鼓励。截止20XX年12月15日,已签订合同约20万米,本月待签合同约5万米,出图量约20万米,信息量约50万米。无锡办是新的,无锡的市场也是新的,但是我们是年轻的,有热情、有魄力,渴望用我们的汗水去开拓无锡空心方桩市场的一篇蓝海!

二、营销技巧和工作方法上的进步

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营销技巧、售后服务技巧、客户沟通技巧就是销售人员工作中的利器!

作销售部门的员工,深深地感到肩负重任,作为公司的窗口, 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同时代表了公司的形象,所以更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高标准的要求自己, 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高标准的要求自己,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这周中,积极发掘客户资源,与客户沟通,通过设计院、客户的朋友、政府部门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发挥自己的营销技巧,与多少新客户建立了较好的客户关系,营造了中技良好的公共形象。

三、汗水中让我充实和成长

在本周工作与客户占据了我生活的绝大多数精力和时间。在中技的良好氛围中,我感到充实和踏实。对销售人员而言,你的付出永远和收获成正比。感谢领导和中技给我这样一个平台,挥洒汗水,收获成长和事业的归属感。

四、愿做一颗石子,筑起中技的大楼

对于销售人员而言,团队协作是更好开展工作的基础,也是中技人精神的精髓。自己也是从新业务员一路走来,成长的路上,得到过很多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也以中技为家,以办事处为家,积极配合其他同事做好各项工作。用一句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没有整个团队的整体进步和成功,也不会有个人的成绩。在公司组织的野外拓展中、在一次次工作中苦难的化解中、在一次次公司会议中,我们思考着团队与个人的关系,也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这一点。

五、中技人的愿景

伴随中技一路走来,同中技共同成长,期待不可同日而语的明天!

业务实习生工作总结二

在上级领导一周来的细心教导和大力培养下,进步明显,从一名长期学生变成一合格位业务员。下面把工作以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概况

(一)我进入公司一周来按照公司领导的安排,拜访了贵阳宏信,沃尔玛等超市,并了解我公司产品在这些超市的排面、产品销售情况、以及缺货状况。同时也向相关人员打听了不同厂家所生产的本产品销售情况、

(二)初步地学会了怎样做好一个业务员,对业务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从没有商业基础到如今能基本独立展开业务跟踪,这对我来说已是突飞猛进。

(三)我对我公司的产品、特性、优点、用途、社会推广、经济效益等知识有了较全的认识,

(三)我工作认真,能较好地完成业务员本质工作和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因为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详细的工作规划意识,导致部分工作没有较好的跟踪完成,很多细节因素没有考虑周全。例如:去了解产品在个各超市和店铺的销售情况是,只记录了个大概情况,没详细的记录,没有留下营销员具体的联系方式,还有就是我们不太成熟,工作中有点偷懒。

三、今后打算

(一)努力工作,服从公司管理,听从上级指示,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踏实完成各项任务,不断提高事业心责任感。

(二)继续加强产品、业务知识的学习,切实尽快进入市场经济发展交易中充当友好桥梁的角色。

(三)进一步展开电话信息业务工作,保持跟踪联系,尽可能做到店铺使用我公司的产品及需要我的服务。

(四)虚心向公司的各位领导,优秀的业务员学习,不耻下问,使我的业务水平能力不断提高。

(五)加强对经济、历史等各方面的文化学习了解,扩大个人知识面,不断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素质,培养良好的个人形象及企业形象。

(六)积极主动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文体娱乐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和乐观开朗上进的生活态度,与同事友好相处,团结互助,共同努力为自己为公司在发展更上一个层次楼。

(七)做好工作总结规划,学会每天从实践中学习检讨进步,做好每天、每周、每月甚至每季度每年度的工作规划,实践与规划尽一切可能同步,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

业务实习生工作总结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已到了20xx年年末,回首这一年来,不禁感慨万千,在这一年中,我在车间主任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公司的要求,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这一年来的学习与工作,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没有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现将本年度的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工作、使自己工作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每一项工作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保障。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我自己的工作原则,用满腔热情积极、认真地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并履行岗位职责。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和精确性,在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零误差,以提高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20xx年度在车间主任的领导下,工艺员的指导下,我带领本班组和其他同事共同参与并生产了42批丹参提取液其中包括11批石硫法中试,合格率达到100%。我除了写实际记录外还负责参与编写了45批GMP主记录及相关辅助记录。在生产以上这些批丹参提取液中,我已经熟练掌握了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操作技能。

二、 积极配合领导、团结同事、相互学习

尊重领导、服从命令、积极配合工作;平日里多关心同事、团结一体、互相学习。工作中我们都是彼此的老师,往往从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有好的也有坏的,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又成为了彼此的后盾,相从看问题、到解决问题上都给了我新的机会和经验。互并肩扶携着。从我个人而言,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受益非浅,从做事、到做人;

1、参加生产部组织学习的7S现场管理,通过对7S管理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规范自身行为,在平时的工作中,提高文明标准,增强团队意识,养成按规定行事的良好工作习惯,达到7S现场管理要求。

2、组织本班组学习了《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参与修改《岗位SOP》相关知识,同时还参加了《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相关知识的考试,通过学习和考试本班组人员对GMP知识及岗位SOP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同时我自己也对GMP知识及 、岗位SOP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提高。

三、其他方面

在这一年里,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趣味运动会、篮球比赛、四环新厂建设奠基仪式以及现在建造的新制剂车间和化验室的开工典礼。同时还有公司领导体恤我们职工工作辛苦,特意组织了春游,在春游中还安排了集体活动,并且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游戏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总结一年的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和需要改进,有些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不够完美。希望领导能够给予外派学习的机会,以便提高个人本身素质及更好的创新。

指导体育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北京市朝阳区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构建督政、督学工作运行机制。在督政方面,建立健全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责任制度、联席会制度及考核评价制度等;完善了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自查制度等。在督学方面,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制度;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及随访督导制度、督导结果反馈改进制度等。随着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教育督导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之间衔接顺畅、统筹有力的工作运行机制,督导工作发挥的监督与反馈作用越来越明显。

督政督学并举,构建现代教育督导工作体系

我区始终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的原则,努力构建现代教育督导工作体系。

1.督政工作取得新突破,逐步形成具有朝阳特色的督政工作体系

每年借助北京市教育督导检查的契机,我区建立了教育执法自查工作制度、九年义务教育监测制度、教育均衡发展专项检查等制度,强化了政府各部门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责任意识;建立了教育规划实施的督导检查制度,围绕“十二五”时期教育规划重点项目,明确工作任务,加强督导监督,加大了教育决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建立了督导考核评价机制。自2009年起,每年组织由区督政兼职督学及督评人员参加的工作组,开展对80多个委办局、街乡及主要领导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责任的督导考核评价工作。督导结果纳入区委组织部的干部年终评价考核体系、区监察局的双百考核评价体系。从2011年开始,此项督导考核评价结束后,对每一个街、乡都形成书面督导回复意见,强化了指导力度,提高了督导的权威性。

创建乡政府落实教育法定职责督导检查制度。从2006年起,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与区农委联合,建立了朝阳区乡政府落实教育法定职责、推进区域教育工作自查及督导检查制度。2011年,完成了全区街乡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责任督导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工作,新修订的评价指标体系,整合了各街乡在教育方面的相关责任,在体现延续性和衔接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将推进素质教育、开展社区教育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重点。2012年,正式起用新修订的《朝阳区街乡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责任,推进社区教育督导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开展自查及督导考核评价工作。

2.督学工作实效性增强,进一步构建了依法监督评估学校的运行机制

建立学校综合督导评价制度。创新督导方法,整合评价内容,减轻学校负担,对学校进行增值评价,提升工作实效。依据《北京市普通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研制了朝阳区本土化的评价工作手册,把评价重点落在学校常规管理过程中,引导学校建立起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改进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

建立专项督导及调研制度。依据综合督导发现的问题,围绕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督导。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持续性督导,督促学校依法办学;重视教育质量、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督导。近年来,我区依法依规开展了30余项专项督导与专项调研,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同时,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建立督导结果公开及反馈制度。通过公布督导报告、将督导结果纳入对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形式,加大督导结果使用力度;充分发挥督导反馈的作用,指导学校依据督导意见,制定改进措施;通过对改进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促进学校形成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持续改进机制。

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督导水平

从1999年起,我区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创建了教育督导网络,按地域设立了25个社区教育督导工作站,首次聘任了工作站站长和137名校长(含站长)、干部担任兼职督学。至今,朝阳区督导站和兼职督学已换届4次。朝阳区第五届兼职督学共有110多人,有中小学、学前和职业教育督导站19个。督导站分别设在中学、小学(或学区)、职高学校内,每个督导站工作范围分别覆盖区域内十至二十余所学校,站内设站长一名,负责督导站日常管理工作。

我区还组建了首支督政兼职督学队伍。2009年,我区参照国家督学选聘办法、北京市督学选聘办法,研究制定了《朝阳区督政兼职督学聘任管理办法(暂行)》,依据相关程序选聘了由区人大、区政协、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和委办局领导及已退休的教育专家25人组成的首届督政兼职督学队伍。另外,我区还聘请了8名来自派的教育特约工作人员,参与指导、监督教育工作。

1.加强督学队伍建设,保障督导质量

现在的这支督学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督学中退休的校长、书记及部分教学副校长,占督学总数的60.3%。他们退休不久,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有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同时有充裕的时间研究督导这个新领域的工作,能很好监督检查和指导学校的工作。第二是部分督学中在职的小学学区书记及中小学学校书记占督学总数的30.8%。这部分同志,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精业务,善管理,勇于改革创新,熟悉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各校的发展情况,且年轻有干劲,给督学队伍增添了活力。第三部分是直属单位领导及教委业务科室副科长占督学总数的8.9%。这部分同志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法律法规、国家及市、区教育的最新政策和市区教育的重点工作等,能保证督导对政府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系统、常规的监督和指导。

2.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实现区域学校督导的全覆盖

为落实督导责任,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全面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我区建立了责任督学制度,将各级各类学校全部纳入到责任区范围内,实现教育督导对所辖学校的全覆盖。每个督导站为辖区内的每所学校确定1名督学为责任督学,并明确责任督学的工作职责,增强督学的责任意识,强化了督学与学校的联系,使督导工作的指导性更强、更具有实效性。

3.健全完善督导站管理制度,形成有效工作运行机制

督导网络创建后,我们以健全机构、明确分工、指挥畅通为目标,逐步明确了督导室与督导工作站、专职督学与兼职督学的工作职责。我们通过制定并不断完善学习与研究制度、督学听课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工作总结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督学管理制度、考勤制度、站长例会制度、经费使用意见和年度经费使用的效益报告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督导工作的行政工作程序。各督导站结合本站实际,逐步健全完善了本站的工作和管理制度。现在各督导站的工作基本做到了年有计划,月(周)有安排,过程有记录,阶段有总结。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全区的教育督导工作进一步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确保督导工作有序、高效、高质开展。

创新学校评价工作,提升督导服务力

1.重视学校自评,引导学校持续改进、自主发展

为了指导学校做好自评工作,提高自评质量,我们编制了《朝阳区普通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自评报告书》,设计自评过程的相关环节和对照指标的自我分析等内容,促使学校在深入研究评价标准的同时,分析现状,找出问题,让自评工作落在实处。同时,我们进一步明确督导评价程序,强调自评与学校自评工作的态度、质量、效果等情况是综合督导的重要参考材料,进一步突出了自评的重要性。

2.创新督评方法,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督导实效

一是创新督导评价内容。结合工作实际,我区对《北京市普通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制定了“朝阳区贯彻《北京市普通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工作手册”,在评价方案中的三级指标后增加了测评点,一方面强化过程管理,另一方面解决了难以评价指标的检查、评估问题,既便于学校工作,也便于督学检查评估,提高了综合督评的客观性和效度。

二是创新督评方式、方法。依据综合督导发现的问题,围绕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督导。几年来,督导室开展了学校安全、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教育教学质量、课程设置、教学设施设备管理及使用情况等多项专项督导工作。为使专项督导达到促进学校依法办学的目的,对一个重点内容连续多次进行专项督导。例如: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活动、全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等。通过连续几年对同一个问题的持续督导,使所有学校从基本达标,到建立机制,进而能总结经验、形成特色。专项督导对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专项督导评价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凸显了学校督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另外,开展复评复验,督促学校持续改进工作。综合督导后,对存在问题多、评价结果差的学校,督导室暂不下达督导结论,而是给学校一定的时间进行整改,半年或一年后重新组织对该校进行督导评价,督导结果以复验的结果为准,促进学校改进。同时,综合督导后要求学校依据督导意见,制定改进措施,不断进行整改。督导室组织开展对学校落实改进措施情况的随访督导,督促学校自我提升,提高办学质量。

三是不断开拓信息收集渠道。工作中,除了听取校长汇报、座谈访谈、听课、查阅档案等方法,特别重视了解学校工作常态和服务对象的评价。加强随访,了解学校日常工作情况,突出服务对象对学校的评价。近三轮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价中,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研发了面向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四套问卷,每年收集处理分析信息点达30多万个,将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作为督导评价结果的重要参考依据,提高了督导结果的客观性。

3.拓展督导工作领域,开展专项调研

近两年,我区开展了校舍安全专项督导调研,引进名校、名校长、名师实施效果评估调研,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调研,公办幼儿园特色调研,职业高中专任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调研,职业高中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专项调研,职业高中实习实训设备使用效益调研,小区配套民办幼儿园专项调研工作等。通过专项督导调研,教育督导工作为更好地解决教育的重点、难点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4.初步建立、完善了督导结果使用制度

不断加大督导结果的使用力度,将对各单位及学校的督导结果纳入区委、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了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重要督导工作及督导报告及时在教育督导网页上公开;督导结果通报制度,督导结果、督导报告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区四套班子及上级部门反馈,为科学决策和推进工作发展提供参考。

督导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我区督学选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全区教育督导的实效得到很大提高。督导的工作方式由三年一轮的例行督导检查,发展到每年开展专项督导、随访督导等多项经常性检查,使督导工作更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工作更深入、更细致,更有实效。由于工作有了新的增长点,督导事业远离主战场的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育督导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更加凸现了。

1.督导评价促进了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督政工作力度的加大,特别是督政工作中将素质教育评价结果与各单位主要领导年度考核相结合,建立起督导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组建具有权威性的督政兼职督学队伍、加强随访指导、形成督导回复意见等工作,提高了教育督导水平,增强了督导工作的实效性。

2.督导评价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开展小学规范化建设、初中建设工程等综合督导验收过程中,校长的规范管理意识明显加强,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督评中发现的检查、反馈、改进机制比较薄弱的问题,引起了校长的重视,并积极改进,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教育督导成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的工作成果

近年来,我们在督导理论与实践、督导制度与机制、督导方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形成朝阳教育督导事业发展的增长点。工作中,创办了《教育督导通讯》月刊、年刊,已连续刊发十多年,记录了朝阳督导工作的发展足迹与先进工作经验。

指导体育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老师们:

下午好!我代表学校行政对开学以来的学校工作做一个简要小结。

2017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在黄敬校长、孟毅书记的领导下,在全体老师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持续、稳定开展。

学校党支部领导全体教师顺利地完成了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工作和西陵区第七届人大代表选举。政教处精心组织了新学期开学典礼、教师节主题活动、班级文化建设评比及大课间纪律的强化教育。教导处如期完成了课表、作息时间表、体育活动安排表等“三表”工作,有效地组织了新生一年级及插班生的招生和分班工作,落实了农民工子女书本费的减免政策以及学校年报表的填写和上报工作。教科室于开学初对各科教师的备课本、教学计划及时进行了检查并做了详细记载,修改完善并下发了“滨江小学作业种类及统一批改要求”,指导数学教研组制定了教研计划和立项课题的阶段实验计划,及时安排了各学科教师外出培训,制定了翔实、具体的“滨江小学‘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 ”及相关活动安排,协助区教研室指导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两门学科在省里参赛课准备工作。总务处在开学前利用休息时间组织人力到书店拖书,保证了全校师生新学期的用书;在开学第一天如期启动学校食堂,保证了部分教师在校就餐;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围绕安全校园创建,充分调动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平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校校办时刻注意协调上下各方面的关系,做好上传下达;如期完成周工作安排的制定和下发;精心组织每一次学校会议;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宣传工作。

另外,我校在九月份还启动了“青蓝工程”,签订了“滨江小学师徒结对协议”;召开了体育教师会、青年教师会、校踢毽运动队训练动员会和一年级常规验收动员会;黄校长、孟书记等校级领导还经常深入课堂听推门课,与青年教师一起探讨课堂教学,甚至多次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总之,开学以来各项工作的井然有序,再一次反映了我校精细化管理的成效,无论是中层管理者,还是我们的每一位老师,大家都能各负其责,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做到各项工作自动化。

在这里,有一些人和事要特别提出来表扬:

1、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报名工作中,502班有同学错过了学校统一的缴款时间,该班班主任刘##老师牺牲休息时间,利用双休帮学生到青少年活动中心报名。

2、二年级组承办了教师节主题活动——“今天我来当老师”,在组长靳##的带领下,活动组织到位,资料整理全面,并有新闻报道刊登在三峡晚报上。

3、在参与教师节系列活动中,四年级组填写活动记载表认真,并都配上了活动图片,学生体验的项目丰富多彩。

4、在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中,全体班主任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花费了一些个人资金,将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班级文化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5、黄##老师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教导处进行插班生考试和信息录入工作。

6、开学前,后勤拖书,请安##、梅##、邓##老师帮忙,三位老师爽快答应,为学校顺利开课付出了汗水;后勤第二次拖书回来,正赶上中午吃饭时间,无人帮忙下车,邓志刚老师看见后,忙放下自己手中的饭碗,上前帮忙,在此提出表扬。

7、暑期,接街办通知我校参与义务献血活动,在学校党支部的号召下,董##、安##两位老师积极参与,自愿来到西坝街办献血点,参加义务献血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为他人献出了一份爱心。

8、暑期,接教育局教师管理科通知我校整理滨小教师档案,龙##、张##两位老师承担了此项工作并且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9、暑期,接教育局教师管理科的通知,完成义务教育教职工数据上报表,该工作需要做大量的数据确认和统计,学校电话通知张##、王##、董##、李##四位老师协助学校做好此项工作,这四位老师积极支持学校工作并且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10、暑期,因学校有零时性工作,电话通知年级组长,黄##、张##、张##、乔##、杨##、安##六位组长,他们接到任务积极安排协调老师们按时完成工作。

11、积极支持学校工作的杨##,因五年级组长乔##外出学习,年级组工作暂时无人接管,学校与杨##老师协商,要求她暂时接替组长工作,杨##老师站在学校大局出发,急学校之所急,想学校之所想,很乐意的接受了年级组管理工作,这种大局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2、利用假期时间制作学校校门口展板:王##,张##,安##,张##,龙##,董##,阮##,胡##。

以上表扬的只是老师中众多先进事迹的代表,我们希望发扬好的,改进不足的,使我们每个人不断进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一下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和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下面我就看到和了解到的谈几点想法。

1、为人师表,不是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的一句话,它是教师具体行为的表现,是一个教师的境界。目前,我们有个别教师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忘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思想素质、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举止,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凭着自己的个性和情绪随意说话、牢骚满腹,给学生、家长及周边群众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严重影响教师的形象。我希望老师们在公众场合还是要以一个教师的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就是学生、家长及社会群众。

2、“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年级组就是一个战斗的团队,大家有缘在一起共事,成为同一个年级组的老师,理应相互关心,相互帮衬,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积极主动承担年级组的工作,在言语上,行动上都要表现出尊重和主动的意识。这不是吃亏,不是谄媚,而是一种年轻人的修养和品质,我们的老教师也要处处给年轻教师作榜样,关心和爱护青年教师,耐心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论语中有一句话:“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意思是说,要想别人照顾自己的老人,你就要照顾他人的老人;要想别人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你就要关心、爱护别人的孩子。年轻人朝气蓬勃,但他们还缺少教育教学经验、做人处事经验,你不告诉他,他并不知道;老教师要像关心自己的子女成长一样去关注他们,帮助他们,需要老教师指点和帮助。

如果一个年级组能确实做到尊老爱幼,相互关心、爱护、帮助。我想:这个年级组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生机勃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强的团队,大家在这样的团队工作和生活一定会很开心的。

3、教育需要等待,需要爱心与充足的耐心。要想让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一定要让学生尝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学初,燕红生病住院,我有幸成为401班的语文老师,也就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一次让我体味到久违的做老师的感觉,酸甜苦辣一应俱全,苦中有乐,乐中有苦,五味杂陈,也再次体味到老师的辛苦与不易,同时,也感受到做一名老师的幸福,特别是体味到教育那些有问题学生所带来的幸福。多年的教书,可能会把我们的激情和棱角磨灭,我们会由刚开始走向讲台向学生假发脾气,发展到现在动不动就很容易真发脾气,不但对自己身体不利,同时与教育是没有多大效果的。每个班都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一定要去分析学生,找到问题根源,有针对性实施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们暂且不去评论它的正确与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可以激励我们的老师尽可能想办法教育学生,当一种教学策略,没有效果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反思,再换另一种策略施教。特殊的爱,献给特殊的他。当我们用某一种教育策略刚好有效时,结果学生又出现问题反复,这时,老师们千万不要急躁,要有耐心,我们要学会等待,越是问题,越是难教,越是易反复,老师就越发要讲究教育艺术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教育,花儿迟早要开放。纵使最后花儿没有开放,但至少,我们可以说:“我尽力了!”

以上三点是开学以来的所看所思所悟,谈出来与大家共勉励。

在教职工大会上的发言(二)

为学院再次腾飞奋力拼博

——在2017年学院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校长、党委副书记李友芳

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条战线上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美好的祝愿和诚挚的谢意!

过去的一年,全校师生紧紧围绕“创建特色院校”的工作主线,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展现出了黄科人团结奋进、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在这一年里,全校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等政治学习活动,以系列讲话为重要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着力深化改革,全力推动学校发展,学校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在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下面,我代表学校对2017年工作做个总结,并对2017年工作做安排部署:

一、加强监管力度,深化教学改革,教学工作成绩显著

(一)、加强指导,注重细节,教学管理工作进步明显。 今年学校增设汽车工程学院,整合原机电学院和建工学院资源,成立理工学院,中专部升格为中职学院,目前共有10个教学实体。今年9至4月份,教务处和督导室对6个二级学院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岗位设置进行了专项检查和督促整改,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部分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目前,各教学单位教师人数基本达标,人员配置基本合理、制度建设完善,办事效率大幅度提高。中职学院组建了自己的教师队伍,电商传媒、旅游服务、现代营销等学院在任命新的教学管理院长之后,也规范了教学管理,今年全校教学事故明显减少。教务处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方面更加注重细节,对各院部文案格式、数据、语言文字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规定。目前,各专业按照格式要求,完成总体内容,相应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思路;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计教学环节,形成整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为全面检验教学管理成效,交流教学经验,深入推进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学校于2017年4月13日开始,开展了“教学院长说教学管理,专业带头人说专业,骨干教师说课”的系列教学、管理能力展示比赛活动。教学院长主要从本院地位及专业发展等4个方面对本院的教学管理进行阐述;专业带头人着重从专业建设背景等8个维度对专业建设亓行了解读;骨干教师分别从课程性质等6个视觉展示了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路径。在历时两天半的决赛中,通过激烈角逐,涌现出一批分别以董艳艳、董剑波和陶尚帅为代表的优秀教学管理者、专业带头人和骨干老师。通过全程全员参与,在全校掀起了一股“个个成就管理行家,人人争当教学能手”的热潮,有力地推进了我校“教育教学的提升工程”。

(二)、科学规划,突显特色,新老专业协调发展。2017年学校决定以“机械设计与制造”、“经济贸易”、“计算机信息科学”、“旅游管理”、“建筑工程”、“城市环境与城市管理”等6个专业大类为重点,进行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特色建设,以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学校将在已批29个专业的基础上,调整、增设相关专业。将撤销钢结构工程技术、电梯工程技术等专业,开设高薪软件工程师、互联网+、高级淘宝经理人等方向,新增移动应用开发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两个专业。经管学院新增企事业会计、财政金融统计与会计核算两个方向,酒店管理专业新增高星级酒店管理订单班、旅游商务营销两个方向,物流管理专业新增物流信息技术、采购与供应两个方向。理工学院增设宝玉石鉴定与加工、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等专业。汽车工程学院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形势和机遇,申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移动应用开发等5个新专业的申报成功,使我校招生专业达32个。

(三)课程建设稳步推进,一课一技有重大突破。今年,各院部充分利用网络、软件等新型载体,大胆革新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引领了课程改革。2017年5月中旬学院确定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8个专业为首批技能清单制度试点专业。经管学院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开设了《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等岗位课程,酒店管理依岗位列出来技能清单,课程建设在一技一课方面卓有成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有7门课程开展一技一课的研究和实践,效果很好。传媒学院动漫专业的一技一教材有了初步尝试,已出稿的汇编教材深受学生欢迎。根据技能清单需要,软件学院15级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行分阶段教学,每阶段根据技能需要安排不同课时。汽车工程学院分析技能清单要素,从大一开始让学生树立起职业目标,开设专业课,鼓励学生探索知识技能。

(四)、内培外引,精研业务,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本年度共计新进专职教师36人,聘任兼职教师26人,企业教师18人,基本形成大院和二级学院教师相融合的局面。通过今年4月的二级学院教师队伍督察,旅游学院、电商学院、金融学院、中职学院教师队伍有了很大程度加强。软件工程学院企业专职驻校老师由3位增加到6位,计算机专业教师讲师和教授职称占90%以上。今年学院继续沿用“内培外引”、“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自我培养教学和教学管理队伍。8月24日至28日教务处组织为教学及教学管理专项培训,共有16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软件学院、传媒学院鼓励专业教师跟班学习企业教师讲课,带动提升了一批教师的教学水平;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以老带新的模式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中职学院对新进教师进行岗前培训,4月份通过开展教师优质课比赛交流活动,提升教师授课水平。金融学院通过老教师开展讲座,青年教师展示现代教学设备运用能力等方式,加强新老教师间的交流,使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各教学单位还相继选送教师出外参加培训、调研市场、会议研讨、专项技能提升等活动。据统计,本年度出外培养的教师共有80余人次,投入资金13万元。

(五)、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做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2017年软件工程学院增加了2家校企合作单位(广州数控和武汉众城科技有限公司)。经管学院分别与上海远洲集团旗下物流业务、香港耀达集团和厦门顺丰速递接触开展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合作办学,与黄冈纽宾凯的合作正在接洽中。金融学院先后与武汉邮政储蓄银行、国诚投资、等多家金融企业达成合作培养的共识。电商传媒学院与京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合作关系。下半年,在无锡新区太湖科技园投资400万元,打造了有19000平米、能同时容纳2000员工的校外实训基地,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移动课堂。旅游航空学院新开发广东机场安保服务有限公司等12家合作企业。现代营销学院已洽谈了京东商场、阿里巴巴、等9家实习单位。汽车工程学院先后与武汉康顺汽车集团、恒信德龙汽车集团联姻,落实学生实习实训计划。

与此同时,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各教学单位根据自身需要,加大了实习实训室等教学条件的改善力度。据统计,全校完善和新增实训室的投入近700余万元。软件工程学院投入80余万元,其中联合企业投入50万元新建了工业机器人实训室。经管学院投8万元, 电商传媒学院投入36.9万元,旅游学院投入18万元,金融学院投资335万元,汽车学院投入125万元,其中投入100余万元,建设了集“轮岗”实训、勤工俭学、对外营业于一体的“速威”汽车连锁服务中心,于4月26日正式运营,效益很好。

(六)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习实训任务完成较好。电商传媒学院在3月到6月份分别安排学生到武汉江南美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实习实训,共计出外实习300人次。金融学院3月份组织15级银行会计专业学生40余人赴武汉邮政储蓄银行各营业网点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顶岗实习。2014级98%的学生都在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实习工资均在6000元以上。旅游航空学院安排实习学生250人左右,其中在岗232人,换岗16人,3人在待邮轮船期。理工学院严把实习质量关,深入武汉海锦通讯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签订协议书,保证学生实习岗位安全,生活与薪资有保障,并且做到了每批学生有辅导员亲自陪同送到单位。

(七)师生科研捷报频传,校内技能竞赛异彩纷呈。本学年全校教师公开30余篇,修订完成自编教材9本。今年上报完成省级课题立项3门,其中何定珍老师主持的课题入选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张玉梅老师分别上报了省教育厅高教处省级立项和职教学会立项;江燕老师主持的省级立项《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已上报结题。龚仲达老师创作诗词40余首分别入选金融文坛、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刊物。2017年度黄冈市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我院有大批教师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中,张玉梅、吴永灿两位老师合作的动画《动感蚁侠》获一等奖;吴永灿老师的插画《候鸟迁徙》获二等奖;张玉梅老师的海报《贪》、吴永灿老师的插画《深秋》均获三等奖。学生在此次比赛中也取得较好成绩,电脑艺术专业学生郭冬梅的海报《抬起头来,不做低头族》获三等奖,动漫设计专业学生曹谋的剧本《山海画卷·异闻志》入围蓝海创意云百万创意创业大赛,剧本《风雪凤凰》在湖北第三届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获提名奖,获奖金5000元。

各教学单位相继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如软件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参加“2017年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设计大赛,有128名学生参赛,最终有21名学生参加了决赛,在校内组织开展了软件设计大赛,参加学生200人次。经管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会计基本技能大赛,100余人参加。现代营销学院组织学生开展手绘大赛,80余名学生的作品参与展示,学院内的技能竞赛活动在师生中反响很好。

(八)、探索教学方法,转变考核方式,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各教学单位积极响应教务处系列教学改革的设想和思路,依据教学多元化,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软件学院用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考核法代替传统的期末考试,将制作个人网站、开发管理系统、海报设计大赛等作为相关专业的考核形式。公共基础课程以证代考。电商传媒学院的场景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无纸动画等课程采用“换位思考式”教学,让学生从企业、设计策划者和消费者三者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经管学院引入企业、公司兼职人员来校上课,举行专题讲座,较好地阐释了酒店、会计、营销类专业的课程内涵;理工学院牢牢抓住教学做一体的要求,认真开展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所有教师既带理论又带实践,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要求。

二、大胆革新,勇于争先,学管工作成绩突出

(一)大胆创新,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寓教于乐,重视心理健康,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7年,上级主管部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空前重视,我院给予积极响应。今年我校开展学生思想及法制教育9次,安全教育4次,开展安全检查20余次。通过“雷锋月”“红五月”“知校爱校”等活动开展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其中由中职学院组织的“血染红色记忆”、党办组织的“纪念长征80周年”等晚会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激发了同学们爱国爱校的热情。今年校团委组织全校性大型学生活动25次,其中校内活动16次,校外活动9次,有些校外活动在社会上反响很好,影响很大,如:“东坡外滩杯”大学生青创精神挑战赛、“博爱助梦、暖冬计划”活动等,特别是暖冬计划活动,300名创协、青协成员为黄冈特困家庭争取到价值6043元的暖冬物资,这项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除全校性的活动外,各院部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如朗诵大赛、体育比赛、辩论赛、户外拓展、野炊聚餐、元旦晚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凝聚力。今年学院加大对学生的监管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注度,对所有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跟踪管理,各院部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年没有因心理健康问题造成后果的事件。

(二)完善管理制度,细化管理手段,以考核促管理效果良好。学工处通过举办辅导员培训班、编制《辅导员手册》、举办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召开学生工作研讨会等方式研究学生管理,完善管理制度,解决了一些学生管理中的问题。除此之外,学生管理工作实行考核制,做到了学生日常管理数据每天有检查,有统计,每周有汇总、公示。宿管每月都进行宿舍卫生大检查,并以检查结果作为宿舍管理员月工资的考核依据。今年机电学院A211寝室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文明寝室”、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团总支被评为“优秀团总支”。

(三)加强统一领导,抓好责任落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学生资助工作涉及到的都是学生的切身利益,且政策性强,学工处和各院部在评奖助学金时严格按照学生资助管理办法,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扎实做好政策宣传,加大监管力度,做好了奖助学金的评定、公示工作。今年评出国家奖学金2名,国家励志奖学金80名,国家助学金600名。除国家奖、助学金外,学院还通过“绿色通道”和“雨露计划”帮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399人,审核续贷121人,跟踪提醒毕业生还贷66人。中职学院春季国家免学费225人,发放助学金168人,秋季国家免学费445人,发放助学金246人。

三、明确责任,转变作风,学院各项行政工作齐头并进。

(一)扎实开展各项政治学习活动,用心做好宣传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今年暑期市委组织部和市教育局委派汤伯意同志到我校任党委书记,学校党务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今年党办按省高工委要求调整完善了学校党组织机构,党的基层组织实现全覆盖,基层组织负责人的条件基本达到上级要求。妥善处理2017年党员发展工作的遗留问题,举办了第二十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邀请黄冈师范和市委党校三位专家来校为教职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讲课、讲座。组织50余名教职工党员自费到南京等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部分党委成员和支部书记到武汉两所高校学习党务党建工作。召开了两次党委扩大会,学习了《党委会工作方法》、系列重要讲话、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组织、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并在校园网站上设立“两学一做”专题栏,各支部举办了4次以上程序规范、主题鲜明、有针对性的“5+X”主题党日活动。我校接受了市委“两学一做”督察组的三次检查,均得到充分肯定。“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通过学习,党员们的政治素质普遍提高,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宣传部充分运用常规媒体,挖掘新媒介形态,整合不同宣传平台,将广播台和记者团整合成“新闻媒体中心”。全年在《黄冈日报》、《鄂东晚报》登载稿件64篇,成功拍摄了学校形象宣传片一部。下半年,校园网和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每天更新,点击量和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与湖北电视台垄上频道合作成功,在我校设立“湖北电视台垄上频道校园特约记者站”并挂牌(鄂东地区唯一)。成功举办“拍客”大赛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新闻媒体中心成立”晚会,晚会收到1000余条微信点赞,广大师生好评如潮。为做好宣传工作,请电视台专业人员对新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送业务骨干到湖北电视台进行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积极挖掘反映学生优秀品质的典型事例,发起并组织实施了表彰宣传卓懿祺见义勇为的大会及系列活动。

(二)学校上下统一认识,努力做好帮扶活动,将“博爱”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推向深入。各学院利用学生返校拿毕业证的时间与学生座谈、聚餐,加深了师生的感情,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旅游航空学院全年下企业慰问学生24次,组织学生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11次,包括(夏令营、唱歌、聚餐、漂流等)。汽车工程学院组织学生烧烤聚餐、集体观看电影、组织学生参加车展、参观奔驰4S店等,不仅增加了班级凝聚力,还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学生的兴趣。党办随机与学生座谈,并经常电话关心学生,自费组织记者团的学生聚餐,今年还给邹一凡同学500元做生活费。软件工程学院给新生做讲座、开展户外拓展训练、中秋慰问送月饼,圣诞节给学生派送平果。建工学院教师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访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文化成绩、个性特点等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实行个性化管理,对孤儿、单亲家庭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和相应的帮扶。中职学院组织学生到千秀谷进行大型户外拓展活动,学生十分开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建设能力。机电学院组织学生开展“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活动,受到黄冈日报记者的现场采访,他们把“博爱”文化引申到校外,联系红卫社区,开展“回顾雷锋精神,创新博爱文化”活动,为慢性肾衰竭的病人黄正海捐款2000元,家属十分感动,学生很受教育,这次活动受到黄冈电视台的直播。孙正明同志遇车祸后,全校教职工踊跃捐款,共筹集善款57669元,体现了博爱精神。

(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招生工作再立新功。2017年是我院招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丰收之年。在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全国22个省市区招录高职新生共2191人,报到2058人。中职学院招生300人。幼儿园招生175人。在招生形势日益严峻,省内招生制度遇到重大改革的形势下,我们学校的招生人数不但没下滑还能屡创新高,这与招办、中职学院、幼儿园和全体黄科人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招生期间,烈日炎炎,各位负责招生的同志奔赴在招生一线,兢兢业业,跑了很多路,吃了不少苦,我们少数没有参与招生的教职工也通过各种渠道在宣传学校,或为招生工作做着幕后的服务和跟踪工作,招生过程中发生的先进事迹很多,都很令人感动。今年我们的生源好,招生计划很紧张,但是招生录取组的程传伟、夏剑锋两位老师,及时与各省市区招生录取现场保持联系,积极沟通、联系调配招生计划,确保了21个外省未完成计划无一浪费,为争取生源做出了贡献,在整个暑期他们一天也没休息,热情接待参观学生、家长及高中老师,给他们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四)拓展就业市场,鼓励自主创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2017年就业处利用多种渠道,开拓就业市场,给毕业生提供了较多较好的单位,特别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首都机场、远洲集团等。今年学生就业依旧是以招聘会的形式进行,组织的每一场招聘会都经过就业处的实地考察,这样防止了学生被骗,也保证了学生安全。值得一提的是,各院部也通过自身努力,多方洽谈,为学生找到了很多高薪的就业岗位,提升学院总体就业率:2017年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率100%;动漫设计专业就业率98.15%;电子商务专业率94.85%。三个专业2017年就业综合排名全校第一,有10余名学生自主创业获得成功。旅游航空学院16届毕业生就业企业数208家,就业率96.78%,其中高端岗位就业人数182人。软件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就业月平均工资在6500元以上,初步实现了“高薪择业”目标。

就业统计数据直接影响到学院的招生指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暑假期间就业办和各学院书记、辅导员加班加点核查学生就业资料,想方设法与学生本人取得联系,并将学生的就业材料装订成册,按时上报了数据。经过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认定,我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3.30%。除此之外,就业处还给400多位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这些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良好,给企业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五)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后勤保障功能强而有力。今年,后勤处完成零星维修1200余次,完成教学数、实验楼等仿瓷、防水、油漆等维修总面积18000平方米,暑期改建教工宿舍和原学工楼一楼为标准学生公寓,增加61个标间,配置床位310套,同时购置了宿舍生活用具;改建实训室14间,总计投入170余万元。为完善校园基建设施,提升学校整体形象,学校今年投入300万余元对整个校园进行路面刷黑;投资产20万余元,新建幼儿园操场塑胶跑道2000平米;在植树节期间,对校园的绿化的投入超20万元。新生报到期间,发放生活用品的后勤处工作人员冒着高温连续工作10余小时,做到服务周到,态度热情,他们的良好服务赢得了家长、学生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全体清洁工每天对校园各处进行不间断保洁,给全校师生营造了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为配合黄冈市创卫工作,后勤处以“爱国卫生运动,营造整洁校园环境”为主题,积极开展校园卫生整治,并组织对学生食堂及周边卫生环境进行检查整治。给校园营造了一个清洁干净的环境,得到创卫部门的高度评价。

今年,学校对学生食堂和托管经营权进行了重新招标,对学生食堂进行装修升级,更新了厨房设备,安装了空调,在经营管理上,增加经营品种,丰富市场供应,有一部分长期在校外就餐的学生也开始回流。在食堂的带动下,各商店在暑期对各自经营场所也进行了装修升级,经营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一年来,后勤服务中心为学生办理充值、挂失等业务10万余次,未发现任何差错。为迎接学校新一轮评估,后勤处将全校固定资产重新核查,理顺资产,做到资产账、卡、物相符。全年办理内部调拨单52份,报废处理单26份,处理报废电脑130余台。除完成本部门的本职工作,后勤处还完成各项大型活动会场布置,相关办公室搬迁等突击性工作任务60余次,出动人力160人次。

(六)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继续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2017年独立本科招生人数436人,超过2017年的300余人;为满足在校生学历提升要求,开展专升本培训班,共招收70余名学生;在做好校内招生工作的同时他们积极拓展校外生源市场,开展成人教育项目,今年面向黄冈市蕲春县、浠水县等县市区,共招收政府政策支持的退伍士兵技能、学历培训100余人,为我校继续教育生源多元化做了有效补充。在今年的继续教育考试过程中处理了近20起考试违规事件,徐霞等5名教师,经过评选获得黄冈市级优秀监考员荣誉称号。

(七)以服务树口碑,以口碑谋发展,幼儿园工作首战告捷。我校附属幼儿园自开园以来,从幼儿膳食、园所条件与教师的亲和力上已在社会上建立了较好的口碑,提高了幼儿园在城区的知名度。目前幼儿园共有教师管理人员31名,其中外籍教师1名,学前教育专业合格率100%,大专及以上学历88%,保育员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100%,营养师5人,各岗位均做到持证上岗。围绕“去小学化”教育要求,幼儿园各班级认真制订教学计划,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开设适合幼儿能力发展的区域游戏和主题活动,丰富幼儿生活。今年开展了春季两季“亲子户外游”、认领树木、母亲节、父亲节主题活动、国庆主题周、消防、防拐演练,阳光体育运动会、家长开放日以及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跳蚤市场、欢乐家庭互动等各项活动。目前我园率先在黄州城区引进绘本教材,以绘本为主线开展不同年龄段的五大领域特色教育教学,受到了幼儿的青睐和家长的赞赏。幼儿园今年先后接受了市教育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的多次评估验收,创建了《标准化A级食堂》,申报并接受了《湖北省放心食堂》的评估,近期被评定为“黄冈市放心食堂”,为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八)加强主动意识,落实工作职责,各项行政工作井然有序。校办今年起草文件材料100多份,接待省市级检查12次,处理突发事件、学生投诉6次。人事科2017年共办理230人的劳动合同和各种保险,整理教师档案并采集上报教师信息250条,组织岗前培训并办理高校教师资格证14人,成功办理申报初级职称15人,中级讲师职称8人,高级职称2人,其中1人通过,谈川云副教授已经在公示中。为学院10多名离职教职工核算工资及补助,并妥善解决劳动纠纷事宜。工会组织教职工健步行、重阳节、运动会等活动,并及时做好了福利和计划生育等工作。

教务处在教材和图书的征订发放、学籍注册、教学管理、图书管理、组织学生考试等工作中起到了主导主作,各职能科室和图书馆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学院督导督察室的工作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严肃劳动纪律起到了促进作用。2017年对全校各单位进行年度量化考核评分,使考核更具科学性。 “四评”工作做到了有布置、有实施、有督察、有结果,为教师个人年度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财务人员认真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学院各项开支管理办法,基本杜绝了不合理开支,保证学院主营业务收入,科学合理安排学校资金理财,学校资金运转良好。今年年初,为学校成功申请贷款1500万元。接受各级部门对学院有关财务的检查中,合理合法的维护了学院利益。迎新期间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顺利完成集中收费工作,并且无一例错收,十分可喜。

回顾今年,我们师资队伍有所加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管理不断规范,招生工作成绩斐然,学生生活和学习条件也得到改善,学校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幼儿园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全体师生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学校发展势头强劲。但在充分肯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比如:教学质量还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需进一步规范,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口实习就业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校友会工作进展不乐观。宣部力量薄弱,宣传形式有待创新,宣传效果需加一步加强。幼儿园招生工作还要继续努力,希望2017年,我们能乘胜追击,再创辉煌!

在教职工大会上的发言(三)

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好!

就新学年和下一步学校工作的思路和意见,跟大家谈一谈我的思考和想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四个方面,即细化管理,提高质量;凝心聚力,打造品牌;立足本职,彰显特色;抓住机遇,跨越发展。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思考了我们二中的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八个主题词:定位、质量、特色、教研、文化、服务、创新、发展。

第一个主题词是“定位”。

办好鹤壁二中,固然要有许多宏观的系统的决策与思考,也需要许多微观上的艰辛努力,还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我想,首先是办学思想的正确定位,要有一些长期坚守和秉持的原则和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我们学校是公立学校,首先要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规律去办学,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引领社会进步,守护社会良知,服务老区人民。具体来说,鹤壁二中应该为每一位师生的卓越成长与发展提供可能的教育,使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个体都得到激扬。

其次,发展目标的定位。总的目标应是办令全社会尊重的学校。分解来看,就是要办让党和政府放心的学校,让家长满意的教育,让学生喜欢的校园,实施让教师留恋的管理,发展让同行尊重的内涵。具体来说,鹤壁二中应成为先进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聚集地,教育教学质量的领跑者,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人才库,学生素质提升和未来多元发展的基地,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示范校等等。

第二个主题词是“质量”。

新课程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是对初中教育的基本定位。不论教育发展到什么程度,升学率永远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牢固树立“以加强教学管理促发展,靠提高教学质量求生存”的观念,我们提出追求符合素质教育的高升学率——也可以叫做“绿色升学率”,把教学质量放在首要地位,把教学投入放在优先地位;以教师、学生、教学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全校上下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意识,这是学校追求的永恒主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没有止境的,这是一篇永远写不完的煌煌巨著。所以我们要旗帜鲜明抓质量,理直气壮抓升学,一心一意抓教学,凝心聚力抓课堂。我们不要因生源不理想,有定局论的思想,我们要积极主动把握机遇,更重要的是要全校上下心正气顺。要经常不断地给学生鼓劲:只要努力,成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同时,基础年级要抓好习惯养成教育,让优秀成为习惯,用优秀的素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添彩助力。

第三个主题词是“特色”。

如果浏览一下最近报刊,你就会发现特色学校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这个特色是什么?特色就是不可替代性、独有性和不可模仿性。特色就是优势,优势所在,竞争力所在,也就是个性所在。每一所学校只有彰显特色,才有生命力。比如北大的特色就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而清华的特色是严谨治学。

可能有人问:鹤壁二中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每一个二中人都必须认真地思考,我们的特色是什么?我们的特色应该是什么?我们还能创造出怎样的特色?

我想,鹤壁二中应有“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人才”的思路,努力建设成为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人才有特长的优质创新型中学。就此,我们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思考:

第一,构建二中独特的核心文化;

第二,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开设国学文化、淇河文化等区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形成鹤壁二中的特色课程;

第三,形成学生系列主题教育体系;

第四,成立众多的学生社团、学生自治组织;

第五,我们还将构建“艺术、足球、篮球、棒垒球”等多种特长生培养模式。我们还要举行艺术节,进行绘画比赛、流行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等,发现人才,相关处室要做好这项工作。会弹奏交响乐的学生、会跳拉丁舞的学生,不会是坏学生。没有歌声、笑声的校园,是沉闷的,是不符合青年特点的,是没文化的校园。咱们大部分班级保持的下午课前一首歌就和不错。学校要构建丰富、自主、灵动、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

第四个主题词是“教研”。

无论是常规教研活动,还是科研课题研究;无论是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还是学校学科水平的整体提高,都必须依赖于各学科教研组规范高效地开展工作。因而,重视教研组的发展,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层次的重要一环。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种境界: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高效课堂的关键有两个,一是看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二是看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刻度。这两个“度”如果没有提高,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课堂教学的好坏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学生能从教师主导的课堂上得到什么,提高了什么,实际效果如何,检验标准则是学生。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的主体工程,是真正意义上的固本强基工程。这个工程做好了,学校的水平就上来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中学也同理——名校者,名师之谓也。青年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和职业需要设计人生发展规划,做一个十年的人生规划线路图。实现“一年适应、三年胜任、五年扛大梁”的培养目标,促使大批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所以好的教师就是好的学校,在任何一所学校里,教师都有资格代表学校。因此,培育优秀师资队伍永远是学校的头号工程,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第五个主题词是“文化”。

我们说,单位散乱,是因为没有共同信守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学校文化是一个“场”,核心就是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有了共同信守的价值理念,大家才会对学校有归属感。我们二中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特征有哪些?我想是否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第一,我们坚信学校应是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家”。

第二,我们坚信制度治校方可使学校持续发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章法,做到公平正义。

第三,我们的成功在于培养了值得我们崇拜的人;

第四,我们不能忽视业已建立起来的名校声誉,要让鹤壁二中的品牌发扬光大;

第五,我们不能让学校制造痛苦。教育本是很阳光的事业,我们的工作应干得很阳光,很干净,有滋有味,人人有职业幸福感。

第六,我们不能违背学校教育的良知,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不忘党和人民的深情重托。

第七,我们不能忽略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

第八,全校应树立六种意识,即责任意识、团结协作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

第九,我们不能靠熄灭别人灯火以使自己明亮。与他人共事,要努力实现双赢、多赢。要学会为他人鼓掌,为同行鼓掌,为反对自己的人鼓掌。

第十,我们要努力培植独特的二中文化,使文化内化为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令人肃然起敬的二中精神。

我们兴盛,二中兴盛;我们跌倒,人人跌倒。“鹤壁二中”是一个品牌,品牌效应很重要。学校形象要内外兼修,用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文化来提升学校形象。从今天开始,每个人都应珍视“鹤壁二中”这四个字,神圣而崇高。校长主任代表鹤壁二中的形象,在座的每一位都代表鹤壁二中的形象。今后要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鹤壁二中的人文教育就是要为师生建立一种精神的故乡,使师生们在万变不息的世界上闯荡时,有一种内在的资源。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想到鹤壁二中,让我们共同分担;当你获得快乐时,想到鹤壁二中,让我们一起分享。鹤壁二中永远是你情感的港湾、心灵的栖息地。

我们要喊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因为有我在,鹤壁二中更精彩。

当然,要塑造学校的文化是十分艰难的事,那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并经过长时间的经营与积淀才能成功。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因为学校文化不是强制的结果,而是自发自为自然地结果。假如没有你们的参与,没有全新的奉献精神,没有全新的牺牲精神,那么,这变革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让我们凝聚起爱校精神,凝聚起责任感,我们每个人下定决心,全情投入地工作,并且,不仅仅关照自己,也彼此关照。我的好人的标准很简单:别干坏事,为二中努力工作。

第六个主题词是“服务”。

服务是学校管理的目的所在。我们要树立“老师为学生服务,校长为老师服务,鹤壁二中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让我们的学生在二中受到最好的教育,在他离开二中后,每当谈起母校,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因为他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服务。我们的老师受到学生的尊重是天经地义的,如果老师能够受到家长的尊重,受到校领导及管理层的尊重,他就会保存住应有的尊严。我校的工作人员尽管有些不教课,但你们是二中大家庭的一员,是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之一,你们在守护着鹤壁二中,你们所做的工作,都转化为这个学校事业的一部分。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也关乎你们的感情,二中的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使我们的工作人员有充分的成就感。

当学生的自豪感、老师的尊严感和工作人员的成就感“三感”同时产生的时候,鹤壁二中一定是非常和谐的。我们倡导这样的人生理念: “以优秀的工作成绩创造满意的人生,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创造健康的人生,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的人生”。简单说,“有尊严的工作,过体面的生活”。校长不是“管”教师的,而是为教师服务的,为教师服务的第一责任人是校长。我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为二中的学子做了什么?学校不是孤立的,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保证师生利益最大化。在学校的物质利益分配上,当涉及到福利利益的时候应该是均衡化,应该以公平为追求。但当涉及到对一个人的贡献评价的时候要实行效率化,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今后将陆续出台惠及教师的利好政策。我们学校领导班子承诺,在执行上级政策的前提下,一定要不断改善我们老师的待遇。

老师们,同志们,我刚才讲了六个主题词,谈得比较粗浅。关于创新和发展我们下一次再谈。总之,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要攀爬的坡还很陡。今后一定会有诸多挫折,也会有很多个出师不利;还会有人对校长所作出的每个决策不认可。实话说,我真想读懂老师们的心,请给我一定的时间;但我们都明白,学校不可能解决得了每个问题。不过,我一定竭尽所能,与你们坦诚面对,直陈我们面临的各种挑战。我一定会倾听你们的声音,尤其当我们意见不一样时,我更会倾听。

指导体育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建国5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德育工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广大德育工作者对大学德育工作展开了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得以确认。围绕大学德育、德育工作者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其内在规律,从而加强了德育工作,加速了德育队伍建设,促进了教育改革,推动了德育学科建设。

一、建国五十年来,大学德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建国初期的大学德育研究

从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顺利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这一时期,大学教育面临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双重任务。这一时期大学德育研究的特点是:党和政府有组织地进行研究探索;大学德育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一阶段,大学德育研究和德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总结、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大学德育的任务、内容。这具体表现在:

确立大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建国初期大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清除反动的政治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根据政务院的有关规定,决定在大学取消“党义”和“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门马列主义公共必修课。

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政治运动,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组织高校师生员工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结合这些政治运动,在高校师生中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思想改造运动。这一运动由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在北大师生中首先发起,教育部决定先在京、津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向全国推广。

按照“三好”的要求开展大学德育工作。1953年6月30日,在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提出:“青年团要照顾青年的特点,……青年人和成年人不同,女青年和男青年也不同,不照顾这些特点,就会脱离群众。”[1]他号召全国青年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从此,高等学校把实现“三好”作为大学生的奋斗目标,把开展“三好”活动,评选三好学生,作为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方法。

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面对资产阶级腐蚀青少年的严酷事实,中央多次发文,要求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群众性道德教育运动,使青年学生认识到自己不是生活在“红色保险箱”里,而是处于被争夺的“拉锯箱”中。

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高等教育部在《1954年的工作总结和1955年的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应树立教师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思想,通过课堂讲授及各教学环节、课外辅导、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个别谈话和课外活动等方式,每个教师都应有向学生进行文化科学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责任。

(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学德育研究

1956年~1966年,史称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我国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德育研究的特点是:在党和政府组织研究的同时,部分学者和德育工作者开始对大学德育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大学德育在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的“左”的错误,导致大学德育出现了许多失误和挫折,大学德育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在总结、研究教育规律,反思教育失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大学德育的正确原则、途径和方法。

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他要求青年学生“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他还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2]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论述,对德育的地位与作用、德育的领导与管理的论述,是对建国以来我国德育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大学德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1958年1月,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了又红又专的问题。他说:“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3]这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德育思想。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在所有学校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集体观点、劳动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对大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

1959年6月17日,中共中央批转《关于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报告》。该报告在对大学德育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之后,提出了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4点意见:一是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思想工作应当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有利于在学生中造成认真读书、刻苦钻研的风气,不能事事搞运动,天天搞运动,而应当经常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思想工作阵地、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坚持说服的方法,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压服办法;四是要注意在学校中造成民主的、自由争论的风气,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干,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高等学校贯彻以上指示精神后,德育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初步得到纠正。

1961年9月15日,《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经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条例》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方向等问题,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强调指出,凡属人民内部的问题,都应根据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采取民主的方法,和风细雨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来解决。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和德育工作者对大学德育开始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为解决德育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来展开的。1956年,林枫在“”的书面发言中,强调要正确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报刊发表了部分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论文。这些文章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不论对教师或学生,都应当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去进行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别的工作一样,应该从多数人的思想实际出发,照顾到少数人的觉悟水平。”“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我们对人对事不应该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应该更多地看到积极的一面。”[4]“放手发动组织各种自愿结合的社团。现在的社团全部由团组织发起,或是全校性的或是全系全班性的,往往不能满足学生更多样的要求。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根据爱好采取自由结合的办法组织社团。”“指导学生个人活动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平凡生活里寻找不平凡的乐趣,在琐细的生活里培养优良的情操和高尚的理想。”[5]这些论述都是很有见地的。

这一时期,大学德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为德育的中心任务,强调政治教育。一是把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强化学生的阶级斗争意识;二是用政治统帅德育的一切工作;三是经常组织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和社会政治运动。

第二,组织学生参加经常性生产劳动,促进其思想革命化。在这一时期,生产劳动比任何时候都更受重视。

第三,广泛开展榜样教育,以英雄精神激励青少年一代。这一时期,学校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一系列的典型英雄集体和英雄人物:一是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如为祖国创业而吃苦耐劳的“大庆人”和“北大荒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王杰、欧阳海式的战士;“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式的共产党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等知识青年。二是青少年的楷模,如刘文学、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三是电影、戏剧、文学作品中的革命者,如卓娅和舒拉、牛虻、保尔·柯察金、江姐、许云峰等,他们的思想和人格都深深地影响着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应该指出的是,在那一时期众多的榜样教育中,学习雷锋的活动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产生的影响最深。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学校德育受到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影响,其发展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当时的大学德育主要强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而把政治又仅仅理解为“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因而造成德育与政治教育成了同义语,只突出了德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了德育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个性发展功能等。同时,把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政治运动混为一体,德育围着形势转,来什么运动就搞什么教育,政治泛化混淆了道德问题、心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线,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某些方面的伤害。

第二,片面强调集体主义教育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强调个体的一切要溶化于集体之中,个人的需要,个人的自由发展,个人的性格,个人的权益,个人的自主意识,个人的感情和欲望通通被视为个人主义的东西。在道德教育上,提倡做革命的“驯服工具”、“螺丝钉”。

第三,在教育方式上,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采用鸣放、辩论、出大字报专栏等方式,实质上形成了批判、斗争,对一些学生的感情及其后来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伤害。

(三)“”期间大学德育遭到严重破坏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中,大学德育受到灾难性破坏无论从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工作方针和方法上,都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反革命集团在高等学校推行极“左”路线,全面否定建国以来大学德育的优良传统,取消系统的政治理论课和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青年学生的单纯和热情,鼓吹“停课闹革命”,“踢开党委闹革命”,用大批判开路,煽动红卫兵起来冲击党政军机关,打击革命干部和群众。在所谓“斗、批、改”的幌子下,全面破坏党的教育方针,篡改大学的培养目标,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敢于斗走资派”的所谓战士。这一时期,高等学校党的组织被冲垮,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彻底瘫痪,大学德育受到严重破坏,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在此期间,、邓小平批判极“左”思潮,整顿教育,大学德育曾出现过两次转机。尽管这两次转机都好景不长,但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粉碎“”以后大学德育的研究和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四)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大学德育研究

1976年10月粉碎“”以后,我国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大学德育研究的特点是:党和政府推动研究与广大德育工作者自觉主动探索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德育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大学德育研究,无论在理论建设方面,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在这一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对大学德育工作十分重视,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指示。在1978年3月18日和4月22日分别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大大推进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拨乱反正。1978年12月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从此,大学德育工作也同党的其他工作一样,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3年10月1日,

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此后,邓小平作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一系列指示。同时,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指示和中央文件精神的过程中,在对大学德育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大学德育是一门科学。

最早提出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优良传统的是邓小平。他于1978年6月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这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要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从部队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恢复和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问题。”1981年夏季,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正式宣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并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步把这门科学建立起来。同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在昆明召开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大学德育科学研究规划会议,会议不仅制订了大学德育科学研究的规划,还明确提出要“组织起来,开展研究”。1984年底,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的领导下,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制订了1985—1990年的科学研究规划,会后开始出版会刊《思想教育研究》。从此,在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上,掀起了一个研究大学德育,实现大学德育科学化,建设大学德育学的热潮。

为什么在这一时期提出德育科学化的问题?这是因为:

第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环境、任务、对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学德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曾德林1984年12月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讲话中指出的:“我们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是沿袭五十年代的方法,继承老解放区的一些传统。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要清除解放前长期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派的反动思想影响,要对广大青年进行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而现在,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有了较大提高,敌对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加上处在开放的环境和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中,就必然不能完全袭用老办法,而应当研究新的观点和做法。过去的全局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政治工作为政治运动服务,而现在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四化’,翻两番,思想政治工作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当然也应当有所变化,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从我党今后的总任务和总目标来看,这样的表述似乎也不行了。现在我们要通过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培养青年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适应和担当起新时期的总任务和总目标的重任。”[6]“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与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有许多新特点。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对党抱有很纯朴的信念和感情,但眼界不宽,对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许多问题也缺乏认识,现在的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增多,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迫切要求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但是,一方面十年混乱的余毒对他们的影响还未完全肃清,另一方面他们对广泛接触的国内外各种信息和思潮缺乏分析能力。面对这样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做,需要很好地进行研究。”[7]

第二,德育工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工作才能取得成效。任何事物,任何工作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大学生思想、心理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大学德育过程的规律,大学德育实践的规律,等等,都十分复杂。80年代初,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一门科学的讨论中,北京师范学院的王殿卿提出:研究一个人的牙齿都是科学,研究一个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却不算科学,这太没有道理。这种比较,很有说服力。总结我们建国以来的大学德育工作,凡出现偏差,造成失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违背了德育工作的规律,德育工作往往从社会意志、长官意志和个人的主观臆断出发。

第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科学的繁荣,为德育科学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社会科学得以迅速发展。长期被打入冷宫的社会学、心理学得以恢复,经济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研究大力开展。这些学科的发展,为大学德育研究提供了条件。

20年来,广大德育工作者围绕新时期大学德育的目标、规格、地位和作用,学校德育和社会的关系,学校德育和人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学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大学德育的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大学德育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品德考评,大学德育科学管理,国内外大学德育比较,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德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德育史,大学德育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共10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500多本,有力地推进了大学德育的实践。

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大学德育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关于大学德育对象的研究

围绕大学德育的对象——大学生这个特殊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生活方式的状况及其形成、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各种思想行为“热点”以及与等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了集中的、综合的、纵向跟踪和滚动研究。

在研究中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以后,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活跃,重视学习,对社会问题十分关注,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四项基本原则产生动摇,出现信仰、信心、信任危机,致使问题丛生。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组织人员对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得出了“大学生主流是好的,问题是严重的,责任不在青年”[8]的结论,得到大家认可。有学者进而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点在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的表现是:具有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和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9]

学者们对大学生的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章志光教授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归纳为:“需要的高层性和自我实现的困惑,思维的开放式和认知、信息冲突的增多,情感的深化与情绪的两极波动。”在对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要把握两点:一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二是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复杂而不成熟,承续着长辈传来的文化与价值,又在自身的实践中把这个时代新的文化与价值纳入到自己的价值结构中,充满矛盾与烦恼,因而急需正确引导。

对大学生在从一年级到毕业的各个学习阶段特点的研究中,华中理工大学提出,应抓好大学生的“两个过渡”,即从中学到大学为第一个过渡,从大学到社会为第二个过渡。刘献君教授提出,在“第一个过渡”中要解决好大学生面临的4对矛盾:目标失落与确立,自我冲突与认同,理论困惑与选择,学习依赖与主动。”[10]

人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学者们对大学生阶段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人格的结构性发展规律,青年成长的自觉能动性规律”,并提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发展的关键时期。

王殿卿教授等对改革开放20年来,大学生经历的成才热,改革热,参政议政热、经商热、休闲热、出国热等进行了追踪研究,探索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和轨迹,从而进一步探索了大学德育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学者们提出:“大学德育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保证德育对象能够具有当代社会所倡导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才能保证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得以圆满完成。”[11]

(二)关于大学德育的功能及社会价值研究

围绕大学德育的功能及其社会价值,对大学德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稳定、维护社会主义秩序和制度,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和平演变,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它在高等教育整体中的首要地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在对大学德育的社会价值研究中,学者们从大学德育与人的价值、大学德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大学德育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大学德育能够提高、扩展人的价值。孙喜亭教授在研究中提出,大学德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创造才能,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德育最高的价值应是使人的内心达到‘至善’。”[12]

第二,大学德育本身体现着精神文明的程度,同时,它也是选择、传递和发展精神文明成果的手段和途径。实践表明,通过大学德育,不仅能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且对改变社会风气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学者们认为,自8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学生提出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北京大学学生提出过“振兴中华”的口号;涌现出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舍身救农民和华山救险英雄群体等先进事迹;大批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咨询、为民服务、把知识献给人民等活动,不仅使大学生自身受到了教育,也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劳动者的素质是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提出,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由此可见,德育对经济发展可以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教育具有阶级性,大学德育的政治价值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因而,强调要确立大学德育的首要地位。1989年在国庆40周年的讲话中,针对淡化和取消德育所造成的“最大失误”,再次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学校德育的高度重视。对于德育首要地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把德育放在首位,就是要从办学指导思想上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与“以教学为主”是两个不同角度和层次的概念。前者在政治方向上规范办学思想和行为,强调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后者是在学校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教学的地位和价值,强调学生要把在校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教育客观规律的体现。有意或无意地违背这一教育规律,都要付出历史的代价。

学者们还对大学德育的主导地位、功能、作用,大学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等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提出,大学德育具有灌输、塑造、矫正、保证四个功能。有的学者提出,大学德育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是:正确导向的作用,促进转化的作用,合理的建构作用,优化环境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新形势下大学德育地位的走向是:坚持德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建立服务型德育;树立大德育观念,建立渗透式德育;坚持高校德育相对独立的实体地位,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13]

(三)关于大学德育的实践过程研究

围绕大学德育的实践过程,对大学德育的目标、规格与素质,大学德育的内容层次与结构,大学德育过程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大学德育的领导体制、机构设置、队伍建设以及考核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实践价值的探索。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大学德育目标,对选择大学德育的内容,实现大学德育的任务,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学者们认真考察了建国以来大学德育目标的确立与发展过程,从中探寻确立德育目标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先进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相对稳定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提出,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确立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坚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大学德育目标的理论基础;必须强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的统一性、一致性;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现代观念和超前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0年代初,德育工作者开始探索大学德育过程的规律。1981年,刘献君发表《大学德育过程初探》一文,提出大学德育过程自身的特点为:大学德育过程突出了自我教育过程;大学德育过程是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的过程;大学德育过程必须重视社会影响过程。1985年,高金发的文章,从大学德育过程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大学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关系,大学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大学德育过程作了初步探讨。此后,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德育过程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

在研究建国以来大学德育内容的历史发展,科学总结实施德育内容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学者们在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德育内容体系时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德育的灵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大学德育的主旋律;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是大学德育内容的精髓;民主与法纪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基础内容。理论研究推动了大学德育内容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进和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二是在大学生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强调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此外,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德育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人格发展、环境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大学德育考评、德育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

(四)关于大学德育的学科建设研究

围绕大学德育的学科建设,对大学德育学科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规律,对大学德育的历史发展以及国内外大学德育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20年来,大学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大学德育学科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探索。1986年,李景先、肖约之、李庆善主编的《大学德育概论》,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六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组织全国部分学者,历经三年时间,在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撰写的。该书对大学德育科学的学科特性,大学德育的社会本质、作用、对象、原则、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

1988年,王殿卿教授撰写的《大学德育学》问世。1993年,他再著《新编大学德育学》。这两本书是作者在总结10多年来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后写成的,是我国大学德育学的代表作。该书对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大学德育的价值、规律、对象、规格、内容、原则等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此后,又有多本有关大学德育学的论著问世,进一步丰富了大学德育学科建设。

国家教育部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推动了大学德育的学科建设。1984年教育部连续发出3个文件,在一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要求有关院校在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0多所院校开办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多所院校获得这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这些院校为国家输送了数千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使大学德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在北京和武汉首批建立了两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点。

大学德育研究的丰硕成果推动了德育工作的加强和德育学科的建设。20年来,大学德育的研究,为党和政府制订相应的决策提供了部分依据,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了大学德育工作,加速了大学德育队伍的成长和建设。

1.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大学德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大学德育离不开对整个高等教育的研究,同时,大学德育的研究者大多在教育第一线,他们在对德育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思路,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早在80年代初,德育研究工作者开始提出学生个性发展,自我教育,受教育者在教育系统中的“客体—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等问题。谈松华发表在《上海高教研究》1985年第1期上的《新技术革命挑战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改革》一文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心任务。”新技术革命对人口素质的影响,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生产小型化,传播工具的非群体化,使社会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势必影响人的心理和性格,人与人之间在统一性的前提下,呈现更大的差异性。因此,人的个性的发展既是社会前进的要求,也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要能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担当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就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开拓前进。”有的学者在80年代后期,在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系统调查之后提出,“大学,主要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这些对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建立新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较大作用。例如,树立新学生观,进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建立“师生共同学习、双向交流”的教育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咨询性教育模式,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系统工程等。

近几年在高校影响很大的文化素质教育,首先也是德育工作者提出来的。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德育工作,学者们认为,要从文化素质抓起。正如邓小平在80年代初所提出来的:“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14]青年人历史感、道德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要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人的成长,需要各方面知识的启迪、支撑;人文教育能使学生的情感获得陶冶,思想产生升华,因而人文教育拓宽了德育视野。同时,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带动了高校整个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现在,文化素质教育已在各个高校推开。1998年11月,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周远清副部长明确提出,今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

2.加强了大学德育工作。

20年来,党中央召开了两次全会,讨论精神文明建设,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同时,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为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规范了内容。这些决议、文件的形成和制订,广泛吸收了德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例如,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务实求效、尊重人、开放性、层次性、继承与创新的原则,民主、责任制、科学管理、“工程建设”、自我批评与教育、言传身教的工作方法等。

“两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其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德育工作者在研究和工作中创立的。1980年,大连理工大学的庄青在学校党委支持下,首先在学校开设了“思想修养课”。以后,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地也不定期地开设了这一课程。1982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从此,思想品德课在各高等学校广泛开设,成为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理想、道德、人生观教育的一门课程。1984年9月,教育部在总结各校开课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对课程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师资队伍和体制作出了具体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德育内容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增加了邓小平理论概论和思想概论,加上原来开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完整体系,明确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大学德育的主旋律,加强了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大大开拓了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在对大学生思想形成规律、德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在德育途径上有不少创新,突出表现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方面。

学者们对校园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涂又光教授提出“泡菜”理论,认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决定其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这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使有形教育向无形教育转化,有意识教育向无意识教育转化,外在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王军在《校园文化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对策》一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股波澜壮阔的‘文化热’,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编年史上,‘校园文化’,于1986年首次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也随之兴起。校园文化建设激发人们从文化意义上去构建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并从文化的高度把握和统帅各种校园现象。校园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亚文化,是社会的变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诞生开始就发挥着一般文化的共同职能,即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他在分析了校园文化的现状后提出,要“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加强个人与集体意识的培养”。学者们还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进行了研究。现在,多数高校都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社会灌输、事实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德育功能。李学谦在《嘹望》1991年第28期发表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十年》一文中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是“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业务素质的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把握特色,精心指导”。华中理工大学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并从1997级学生开始,开设《社会调查方法》必修课,将实地社会调查和实践作为课程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熟起来。

心理咨询作为大学德育的一种新的运作方式,已经进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并在实践中愈来愈显示其生命力。这是因为,“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政治、道德品质的基础”,“开展心理咨询是现实给我们提出的严肃课题”,“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咨询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咨询教育中,咨询者与咨询对象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在教育信息传递方法上,咨询教育是从被教育者到教育者,从个体到社会,体现了个体对社会的主动适应;咨询教育解决的是个体的个别性问题,重视个性的千差万别。”[15]现在,各地的心理咨询所、心理咨询中心纷纷建立,全国已有许多高校创建了咨询服务机构。

建立大德育体系,也是德育工作中研究比较多的问题。学者们认为,在学校内部,建立大德育体系要“全方位考察,使德育的空间结构层次具有协调性”;“全过程考察,使德育时间演化具有有序性,使德育工作从学生入学到毕业首尾衔接,承前启后,协调发展”;“全员参与,把德育工作作为全体人员的职责,注重加强全员育人意识,使德育具有整体性,合力育人。”学者们进而提出,要面向社会,实现高校德育过程社会化。

在德育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还创造了很多新的途径、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加强了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逐渐取得了实效。

3.加速了大学德育队伍的成长和建设。

德育科学研究的开展,德育课程的开设,德育学科、专业的建立,大大加速了大学德育队伍的成长和建设。朱新均在《二十年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回顾》一文中指出,高等学校中从事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同其他专业人员一样,都属于高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作出明确规定,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决定》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受到了高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热烈拥护,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16]

“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从1984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学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到1998年为止,全国共有70所高校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校和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从1989年开始,原国家教委陆续选派200余名优秀思想政治教育骨干,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国外进修或作短期考察,增进对国外情况的了解,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不断优化,工作水平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自身的建设。”[17]

德育工作者在德育研究和实践中迅速成长,到1997年止,全国共有德育教授119名,副教授282名。德育工作者的形象大为改变,工作实效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德育队伍建设和发展的趋势是:“从小德育队伍向大德育队伍转变”,“从‘管理型’向管理者和学者相结合的‘复合型’转变”,“从‘单肩挑’向‘双肩挑’转变。”[18]

三、面向21世纪大学德育研究展望

高校德育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了较好的基础,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问题、新困难不断增多,研究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首先,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提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所产生的结果。创新性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大学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社会生活,对高等教育和大学德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从1996年到2010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要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要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

再次,大学德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主导部分,研究德育离不开对整个教育的研究。现在,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大学德育将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面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德育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展开。

(一)面向未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探索大学德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经济成份、分配方式并存。在国际上,一方面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另一方面,国际共运形势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必定会有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产生和存在,并不断影响学生。在德育工作中,要研究如何既坚持德育方向的正确性,又尊重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选择性,既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又承认思想观念的层次性,从而坚持德育的正确导向。

邓小平指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使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问题。”现在,在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我国将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层次上同国外交流,包括与西方国家的高校德育进行更深入的比较研究。因此,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益经验的同时,如何认识国情,正确对待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革命传统,克服崇洋心理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将是德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德育研究中,还要深入探讨德育的民族性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许多新的反映时代特点的道德要求,如自我意识、竞争观念、法制观念、效益观念等,这些是推动学生成长的积极因素。同时,市场经济也存在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学生道德选择的多样化和对集体、国家责任感的淡化等。因此,大学德育要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学生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道德水平也会得到相应改善和提高。面对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地区、行业以及人与人之间生活水平的较大差距,大学生可能产生意志消沉、私欲膨胀和不满足感。因此,大学德育工作者要研究在这种形势下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二)面向学生,深入探讨大学德育的内在规律

关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内容、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人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有其内在规律。对人的发展的研究,也是我国德育研究中十分薄弱的环节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由于没有准确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而把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和毕业以后需要到社会生活中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都纳入大学教育的情况,似乎大学教育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由于没有把握大学生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思想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教育效果较差。因而要深入学生,下力气探索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特点和规律。

关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内化机制的研究。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如果一个人的某种意识反映的客观内容不包含自己,不是他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纯属外在的东西,这种意识就不是他的思想,而只是文化知识。因此,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信念。德育研究中,要重视内化机制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对“生命的整体性”,“人的发展能动性”的研究,将教育视为生命与生命交往与沟通的过程,而不只是现有知识的直接传递过程。

关于大学德育过程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德育的目的、任务、内容、途径、方法等一系列教育因素在过程的起点上,还是属于教育的主观因素,正是在德育过程中,这些教育的主观因素才被客观化、对象化和综合化。因此,研究德育过程的规律十分重要。要对大学德育过程与中学小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德育过程与社会影响过程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互作用等进行深入探究。

(三)面向现代化,研究德育方法和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既向德育提出了现代化、科学化的迫切要求,又为德育现代化和科学化提供了条件和手段。现代高科技已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拓宽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视野,丰富了学习生活的内容,提高了学习、生活的质量。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不会满足于传统的老方式和老办法,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追求德育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更向往具有现代气息的德育。因此,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变革德育方法和手段,是德育研究的重要任务。德育方法和手段现代化,主要是收集处理德育信息手段的现代化。中山大学郑永廷教授指出:“德育信息传播现代化,德育环境和德育场所建设手段现代化。只要德育有效地综合地利用了现代技术,就会创造出新的教育感化力量,也会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育人环境。”[19]

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研究工作能否取得成效至关重要。大学德育研究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还要在探索德育研究方法上下功夫。在探索中,要掌握德育研究具有体验性、综合性、动态性、革命性等特点,借鉴现代技术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要做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现实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群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正常学生研究与异常学生研究相结合,主体研究与客体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等等。

(四)进行古、今,中、外的综合、比较研究,完善大学德育理论体系

大学德育理论体系的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但须进一步完善。在完善大学德育理论体系过程中,要进行中、外,古、今的综合、比较研究,在吸收中国优秀德育传统理论、国外可供借鉴的先进德育理论,总结建国50年来大学德育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构建新的面向21世纪的大学德育理论体系。

[1][2][3]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1,780~78,803

[4]谈谈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民日报,1962—01—06

[5]大学生思想的新课题.中国青年报,1956—01—29

[6][7]中国教育报,1985—11—08

[8]钟沛璋.造就大批继往开来的人才.青年研究,1982(33)

[9]李景先等主编.大学德育学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77

[10]刘献君著.大学德育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74

[11][13][18]龚海泉主编.当代大学德育史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43,48,26

[12]孙喜亭.人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德育的价值.教育研究,1989(4)

[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15]刘献君著.大学德育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153

[16][17]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1998(6).10

指导体育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建国5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德育工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广大德育工作者对大学德育工作展开了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得以确认。围绕大学德育、德育工作者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其内在规律,从而加强了德育工作,加速了德育队伍建设,促进了教育改革,推动了德育学科建设。

一、建国五十年来,大学德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建国初期的大学德育研究

从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顺利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这一时期,大学教育面临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双重任务。这一时期大学德育研究的特点是:党和政府有组织地进行研究探索;大学德育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一阶段,大学德育研究和德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总结、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大学德育的任务、内容。这具体表现在:

确立大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建国初期大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清除反动的政治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根据政务院的有关规定,决定在大学取消“党义”和“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门马列主义公共必修课。

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政治运动,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组织高校师生员工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结合这些政治运动,在高校师生中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思想改造运动。这一运动由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在北大师生中首先发起,教育部决定先在京、津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向全国推广。

按照“三好”的要求开展大学德育工作。1953年6月30日,在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提出:“青年团要照顾青年的特点,……青年人和成年人不同,女青年和男青年也不同,不照顾这些特点,就会脱离群众。”[1]他号召全国青年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从此,高等学校把实现“三好”作为大学生的奋斗目标,把开展“三好”活动,评选三好学生,作为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方法。

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面对资产阶级腐蚀青少年的严酷事实,中央多次发文,要求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群众性道德教育运动,使青年学生认识到自己不是生活在“红色保险箱”里,而是处于被争夺的“拉锯箱”中。

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高等教育部在《1954年的工作总结和1955年的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应树立教师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思想,通过课堂讲授及各教学环节、课外辅导、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个别谈话和课外活动等方式,每个教师都应有向学生进行文化科学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责任。

(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学德育研究

1956年~1966年,史称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我国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德育研究的特点是:在党和政府组织研究的同时,部分学者和德育工作者开始对大学德育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大学德育在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的“左”的错误,导致大学德育出现了许多失误和挫折,大学德育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在总结、研究教育规律,反思教育失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大学德育的正确原则、途径和方法。

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他要求青年学生“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他还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2]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论述,对德育的地位与作用、德育的领导与管理的论述,是对建国以来我国德育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大学德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1958年1月,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了又红又专的问题。他说:“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3]这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德育思想。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在所有学校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集体观点、劳动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对大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

1959年6月17日,中共中央批转《关于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报告》。该报告在对大学德育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之后,提出了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4点意见:一是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思想工作应当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有利于在学生中造成认真读书、刻苦钻研的风气,不能事事搞运动,天天搞运动,而应当经常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思想工作阵地、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坚持说服的方法,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压服办法;四是要注意在学校中造成民主的、自由争论的风气,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干,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高等学校贯彻以上指示精神后,德育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初步得到纠正。

1961年9月15日,《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经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条例》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方向等问题,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强调指出,凡属人民内部的问题,都应根据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采取民主的方法,和风细雨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来解决。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和德育工作者对大学德育开始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为解决德育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来展开的。1956年,林枫在“”的书面发言中,强调要正确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报刊发表了部分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论文。这些文章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不论对教师或学生,都应当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去进行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别的工作一样,应该从多数人的思想实际出发,照顾到少数人的觉悟水平。”“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我们对人对事不应该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应该更多地看到积极的一面。”[4]“放手发动组织各种自愿结合的社团。现在的社团全部由团组织发起,或是全校性的或是全系全班性的,往往不能满足学生更多样的要求。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根据爱好采取自由结合的办法组织社团。”“指导学生个人活动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平凡生活里寻找不平凡的乐趣,在琐细的生活里培养优良的情操和高尚的理想。”[5]这些论述都是很有见地的。

这一时期,大学德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为德育的中心任务,强调政治教育。一是把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强化学生的阶级斗争意识;二是用政治统帅德育的一切工作;三是经常组织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和社会政治运动。

第二,组织学生参加经常性生产劳动,促进其思想革命化。在这一时期,生产劳动比任何时候都更受重视。

第三,广泛开展榜样教育,以英雄精神激励青少年一代。这一时期,学校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一系列的典型英雄集体和英雄人物:一是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如为祖国创业而吃苦耐劳的“大庆人”和“北大荒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王杰、欧阳海式的战士;“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式的共产党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等知识青年。二是青少年的楷模,如刘文学、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三是电影、戏剧、文学作品中的革命者,如卓娅和舒拉、牛虻、保尔·柯察金、江姐、许云峰等,他们的思想和人格都深深地影响着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应该指出的是,在那一时期众多的榜样教育中,学习雷锋的活动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产生的影响最深。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学校德育受到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影响,其发展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当时的大学德育主要强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而把政治又仅仅理解为“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因而造成德育与政治教育成了同义语,只突出了德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了德育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个性发展功能等。同时,把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政治运动混为一体,德育围着形势转,来什么运动就搞什么教育,政治泛化混淆了道德问题、心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线,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某些方面的伤害。

第二,片面强调集体主义教育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强调个体的一切要溶化于集体之中,个人的需要,个人的自由发展,个人的性格,个人的权益,个人的自主意识,个人的感情和欲望通通被视为个人主义的东西。在道德教育上,提倡做革命的“驯服工具”、“螺丝钉”。

第三,在教育方式上,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采用鸣放、辩论、出大字报专栏等方式,实质上形成了批判、斗争,对一些学生的感情及其后来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伤害。

(三)“”期间大学德育遭到严重破坏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中,大学德育受到灾难性破坏无论从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工作方针和方法上,都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反革命集团在高等学校推行极“左”路线,全面否定建国以来大学德育的优良传统,取消系统的政治理论课和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青年学生的单纯和热情,鼓吹“停课闹革命”,“踢开党委闹革命”,用大批判开路,煽动红卫兵起来冲击党政军机关,打击革命干部和群众。在所谓“斗、批、改”的幌子下,全面破坏党的教育方针,篡改大学的培养目标,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敢于斗走资派”的所谓战士。这一时期,高等学校党的组织被冲垮,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彻底瘫痪,大学德育受到严重破坏,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在此期间,、邓小平批判极“左”思潮,整顿教育,大学德育曾出现过两次转机。尽管这两次转机都好景不长,但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粉碎“”以后大学德育的研究和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四)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大学德育研究

1976年10月粉碎“”以后,我国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大学德育研究的特点是:党和政府推动研究与广大德育工作者自觉主动探索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德育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大学德育研究,无论在理论建设方面,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在这一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对大学德育工作十分重视,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指示。在1978年3月18日和4月22日分别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大大推进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拨乱反正。1978年12月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从此,大学德育工作也同党的其他工作一样,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3年10月1日,

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此后,邓小平作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一系列指示。同时,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指示和中央文件精神的过程中,在对大学德育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大学德育是一门科学。

最早提出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优良传统的是邓小平。他于1978年6月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这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要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从部队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恢复和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问题。”1981年夏季,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正式宣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并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步把这门科学建立起来。同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在昆明召开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大学德育科学研究规划会议,会议不仅制订了大学德育科学研究的规划,还明确提出要“组织起来,开展研究”。1984年底,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的领导下,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制订了1985—1990年的科学研究规划,会后开始出版会刊《思想教育研究》。从此,在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上,掀起了一个研究大学德育,实现大学德育科学化,建设大学德育学的热潮。

为什么在这一时期提出德育科学化的问题?这是因为:

第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环境、任务、对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学德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曾德林1984年12月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讲话中指出的:“我们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是沿袭五十年代的方法,继承老解放区的一些传统。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要清除解放前长期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派的反动思想影响,要对广大青年进行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而现在,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有了较大提高,敌对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加上处在开放的环境和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中,就必然不能完全袭用老办法,而应当研究新的观点和做法。过去的全局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政治工作为政治运动服务,而现在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四化’,翻两番,思想政治工作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当然也应当有所变化,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从我党今后的总任务和总目标来看,这样的表述似乎也不行了。现在我们要通过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培养青年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适应和担当起新时期的总任务和总目标的重任。”[6]“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与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有许多新特点。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对党抱有很纯朴的信念和感情,但眼界不宽,对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许多问题也缺乏认识,现在的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增多,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迫切要求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但是,一方面十年混乱的余毒对他们的影响还未完全肃清,另一方面他们对广泛接触的国内外各种信息和思潮缺乏分析能力。面对这样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做,需要很好地进行研究。”[7]

第二,德育工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工作才能取得成效。任何事物,任何工作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大学生思想、心理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大学德育过程的规律,大学德育实践的规律,等等,都十分复杂。80年代初,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一门科学的讨论中,北京师范学院的王殿卿提出:研究一个人的牙齿都是科学,研究一个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却不算科学,这太没有道理。这种比较,很有说服力。总结我们建国以来的大学德育工作,凡出现偏差,造成失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违背了德育工作的规律,德育工作往往从社会意志、长官意志和个人的主观臆断出发。

第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科学的繁荣,为德育科学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社会科学得以迅速发展。长期被打入冷宫的社会学、心理学得以恢复,经济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研究大力开展。这些学科的发展,为大学德育研究提供了条件。

20年来,广大德育工作者围绕新时期大学德育的目标、规格、地位和作用,学校德育和社会的关系,学校德育和人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学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大学德育的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大学德育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品德考评,大学德育科学管理,国内外大学德育比较,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德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德育史,大学德育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共10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500多本,有力地推进了大学德育的实践。

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大学德育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关于大学德育对象的研究

围绕大学德育的对象——大学生这个特殊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生活方式的状况及其形成、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各种思想行为“热点”以及与等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了集中的、综合的、纵向跟踪和滚动研究。

在研究中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以后,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活跃,重视学习,对社会问题十分关注,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四项基本原则产生动摇,出现信仰、信心、信任危机,致使问题丛生。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组织人员对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得出了“大学生主流是好的,问题是严重的,责任不在青年”[8]的结论,得到大家认可。有学者进而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点在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的表现是:具有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和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9]

学者们对大学生的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章志光教授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归纳为:“需要的高层性和自我实现的困惑,思维的开放式和认知、信息冲突的增多,情感的深化与情绪的两极波动。”在对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要把握两点:一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二是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复杂而不成熟,承续着长辈传来的文化与价值,又在自身的实践中把这个时代新的文化与价值纳入到自己的价值结构中,充满矛盾与烦恼,因而急需正确引导。

对大学生在从一年级到毕业的各个学习阶段特点的研究中,华中理工大学提出,应抓好大学生的“两个过渡”,即从中学到大学为第一个过渡,从大学到社会为第二个过渡。刘献君教授提出,在“第一个过渡”中要解决好大学生面临的4对矛盾:目标失落与确立,自我冲突与认同,理论困惑与选择,学习依赖与主动。”[10]

人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学者们对大学生阶段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人格的结构性发展规律,青年成长的自觉能动性规律”,并提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发展的关键时期。

王殿卿教授等对改革开放20年来,大学生经历的成才热,改革热,参政议政热、经商热、休闲热、出国热等进行了追踪研究,探索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和轨迹,从而进一步探索了大学德育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学者们提出:“大学德育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保证德育对象能够具有当代社会所倡导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才能保证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得以圆满完成。”[11]

(二)关于大学德育的功能及社会价值研究

围绕大学德育的功能及其社会价值,对大学德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稳定、维护社会主义秩序和制度,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和平演变,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它在高等教育整体中的首要地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在对大学德育的社会价值研究中,学者们从大学德育与人的价值、大学德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大学德育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大学德育能够提高、扩展人的价值。孙喜亭教授在研究中提出,大学德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创造才能,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德育最高的价值应是使人的内心达到‘至善’。”[12]

第二,大学德育本身体现着精神文明的程度,同时,它也是选择、传递和发展精神文明成果的手段和途径。实践表明,通过大学德育,不仅能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且对改变社会风气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学者们认为,自8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学生提出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北京大学学生提出过“振兴中华”的口号;涌现出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舍身救农民和华山救险英雄群体等先进事迹;大批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咨询、为民服务、把知识献给人民等活动,不仅使大学生自身受到了教育,也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劳动者的素质是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提出,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由此可见,德育对经济发展可以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教育具有阶级性,大学德育的政治价值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因而,强调要确立大学德育的首要地位。1989年在国庆40周年的讲话中,针对淡化和取消德育所造成的“最大失误”,再次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学校德育的高度重视。对于德育首要地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把德育放在首位,就是要从办学指导思想上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与“以教学为主”是两个不同角度和层次的概念。前者在政治方向上规范办学思想和行为,强调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后者是在学校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教学的地位和价值,强调学生要把在校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教育客观规律的体现。有意或无意地违背这一教育规律,都要付出历史的代价。

学者们还对大学德育的主导地位、功能、作用,大学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等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提出,大学德育具有灌输、塑造、矫正、保证四个功能。有的学者提出,大学德育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是:正确导向的作用,促进转化的作用,合理的建构作用,优化环境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新形势下大学德育地位的走向是:坚持德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建立服务型德育;树立大德育观念,建立渗透式德育;坚持高校德育相对独立的实体地位,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13]

(三)关于大学德育的实践过程研究

围绕大学德育的实践过程,对大学德育的目标、规格与素质,大学德育的内容层次与结构,大学德育过程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大学德育的领导体制、机构设置、队伍建设以及考核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实践价值的探索。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大学德育目标,对选择大学德育的内容,实现大学德育的任务,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学者们认真考察了建国以来大学德育目标的确立与发展过程,从中探寻确立德育目标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先进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相对稳定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提出,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确立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坚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大学德育目标的理论基础;必须强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的统一性、一致性;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现代观念和超前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0年代初,德育工作者开始探索大学德育过程的规律。1981年,刘献君发表《大学德育过程初探》一文,提出大学德育过程自身的特点为:大学德育过程突出了自我教育过程;大学德育过程是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的过程;大学德育过程必须重视社会影响过程。1985年,高金发的文章,从大学德育过程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大学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关系,大学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大学德育过程作了初步探讨。此后,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德育过程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

在研究建国以来大学德育内容的历史发展,科学总结实施德育内容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学者们在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德育内容体系时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德育的灵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大学德育的主旋律;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是大学德育内容的精髓;民主与法纪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基础内容。理论研究推动了大学德育内容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进和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二是在大学生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强调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此外,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德育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人格发展、环境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大学德育考评、德育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

(四)关于大学德育的学科建设研究

围绕大学德育的学科建设,对大学德育学科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规律,对大学德育的历史发展以及国内外大学德育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20年来,大学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大学德育学科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探索。1986年,李景先、肖约之、李庆善主编的《大学德育概论》,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六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组织全国部分学者,历经三年时间,在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撰写的。该书对大学德育科学的学科特性,大学德育的社会本质、作用、对象、原则、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

1988年,王殿卿教授撰写的《大学德育学》问世。1993年,他再著《新编大学德育学》。这两本书是作者在总结10多年来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后写成的,是我国大学德育学的代表作。该书对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大学德育的价值、规律、对象、规格、内容、原则等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此后,又有多本有关大学德育学的论著问世,进一步丰富了大学德育学科建设。

国家教育部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推动了大学德育的学科建设。1984年教育部连续发出3个文件,在一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要求有关院校在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0多所院校开办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多所院校获得这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这些院校为国家输送了数千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使大学德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在北京和武汉首批建立了两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点。

大学德育研究的丰硕成果推动了德育工作的加强和德育学科的建设。20年来,大学德育的研究,为党和政府制订相应的决策提供了部分依据,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了大学德育工作,加速了大学德育队伍的成长和建设。

1.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大学德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大学德育离不开对整个高等教育的研究,同时,大学德育的研究者大多在教育第一线,他们在对德育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思路,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早在80年代初,德育研究工作者开始提出学生个性发展,自我教育,受教育者在教育系统中的“客体—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等问题。谈松华发表在《上海高教研究》1985年第1期上的《新技术革命挑战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改革》一文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心任务。”新技术革命对人口素质的影响,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生产小型化,传播工具的非群体化,使社会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势必影响人的心理和性格,人与人之间在统一性的前提下,呈现更大的差异性。因此,人的个性的发展既是社会前进的要求,也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要能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担当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就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开拓前进。”有的学者在80年代后期,在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系统调查之后提出,“大学,主要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这些对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建立新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较大作用。例如,树立新学生观,进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建立“师生共同学习、双向交流”的教育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咨询性教育模式,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系统工程等。

近几年在高校影响很大的文化素质教育,首先也是德育工作者提出来的。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德育工作,学者们认为,要从文化素质抓起。正如邓小平在80年代初所提出来的:“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14]青年人历史感、道德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要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人的成长,需要各方面知识的启迪、支撑;人文教育能使学生的情感获得陶冶,思想产生升华,因而人文教育拓宽了德育视野。同时,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带动了高校整个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现在,文化素质教育已在各个高校推开。1998年11月,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周远清副部长明确提出,今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

2.加强了大学德育工作。

20年来,党中央召开了两次全会,讨论精神文明建设,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同时,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为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规范了内容。这些决议、文件的形成和制订,广泛吸收了德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例如,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务实求效、尊重人、开放性、层次性、继承与创新的原则,民主、责任制、科学管理、“工程建设”、自我批评与教育、言传身教的工作方法等。

“两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其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德育工作者在研究和工作中创立的。1980年,大连理工大学的庄青在学校党委支持下,首先在学校开设了“思想修养课”。以后,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地也不定期地开设了这一课程。1982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从此,思想品德课在各高等学校广泛开设,成为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理想、道德、人生观教育的一门课程。1984年9月,教育部在总结各校开课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对课程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师资队伍和体制作出了具体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德育内容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增加了邓小平理论概论和思想概论,加上原来开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完整体系,明确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大学德育的主旋律,加强了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大大开拓了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在对大学生思想形成规律、德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在德育途径上有不少创新,突出表现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方面。

学者们对校园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涂又光教授提出“泡菜”理论,认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决定其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这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使有形教育向无形教育转化,有意识教育向无意识教育转化,外在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王军在《校园文化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对策》一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股波澜壮阔的‘文化热’,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编年史上,‘校园文化’,于1986年首次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也随之兴起。校园文化建设激发人们从文化意义上去构建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并从文化的高度把握和统帅各种校园现象。校园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亚文化,是社会的变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诞生开始就发挥着一般文化的共同职能,即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他在分析了校园文化的现状后提出,要“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加强个人与集体意识的培养”。学者们还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进行了研究。现在,多数高校都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社会灌输、事实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德育功能。李学谦在《嘹望》1991年第28期发表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十年》一文中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是“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业务素质的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把握特色,精心指导”。华中理工大学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并从1997级学生开始,开设《社会调查方法》必修课,将实地社会调查和实践作为课程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熟起来。

心理咨询作为大学德育的一种新的运作方式,已经进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并在实践中愈来愈显示其生命力。这是因为,“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政治、道德品质的基础”,“开展心理咨询是现实给我们提出的严肃课题”,“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咨询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咨询教育中,咨询者与咨询对象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在教育信息传递方法上,咨询教育是从被教育者到教育者,从个体到社会,体现了个体对社会的主动适应;咨询教育解决的是个体的个别性问题,重视个性的千差万别。”[15]现在,各地的心理咨询所、心理咨询中心纷纷建立,全国已有许多高校创建了咨询服务机构。

建立大德育体系,也是德育工作中研究比较多的问题。学者们认为,在学校内部,建立大德育体系要“全方位考察,使德育的空间结构层次具有协调性”;“全过程考察,使德育时间演化具有有序性,使德育工作从学生入学到毕业首尾衔接,承前启后,协调发展”;“全员参与,把德育工作作为全体人员的职责,注重加强全员育人意识,使德育具有整体性,合力育人。”学者们进而提出,要面向社会,实现高校德育过程社会化。

在德育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还创造了很多新的途径、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加强了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逐渐取得了实效。

3.加速了大学德育队伍的成长和建设。

德育科学研究的开展,德育课程的开设,德育学科、专业的建立,大大加速了大学德育队伍的成长和建设。朱新均在《二十年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回顾》一文中指出,高等学校中从事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同其他专业人员一样,都属于高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作出明确规定,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决定》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受到了高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热烈拥护,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16]

“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从1984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学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到1998年为止,全国共有70所高校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校和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从1989年开始,原国家教委陆续选派200余名优秀思想政治教育骨干,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国外进修或作短期考察,增进对国外情况的了解,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不断优化,工作水平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自身的建设。”[17]

德育工作者在德育研究和实践中迅速成长,到1997年止,全国共有德育教授119名,副教授282名。德育工作者的形象大为改变,工作实效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德育队伍建设和发展的趋势是:“从小德育队伍向大德育队伍转变”,“从‘管理型’向管理者和学者相结合的‘复合型’转变”,“从‘单肩挑’向‘双肩挑’转变。”[18]

三、面向21世纪大学德育研究展望

高校德育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了较好的基础,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问题、新困难不断增多,研究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首先,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提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所产生的结果。创新性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大学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社会生活,对高等教育和大学德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从1996年到2010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要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要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

再次,大学德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主导部分,研究德育离不开对整个教育的研究。现在,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大学德育将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面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德育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展开。

(一)面向未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探索大学德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经济成份、分配方式并存。在国际上,一方面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另一方面,国际共运形势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必定会有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产生和存在,并不断影响学生。在德育工作中,要研究如何既坚持德育方向的正确性,又尊重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选择性,既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又承认思想观念的层次性,从而坚持德育的正确导向。

邓小平指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使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问题。”现在,在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我国将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层次上同国外交流,包括与西方国家的高校德育进行更深入的比较研究。因此,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益经验的同时,如何认识国情,正确对待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革命传统,克服崇洋心理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将是德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德育研究中,还要深入探讨德育的民族性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许多新的反映时代特点的道德要求,如自我意识、竞争观念、法制观念、效益观念等,这些是推动学生成长的积极因素。同时,市场经济也存在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学生道德选择的多样化和对集体、国家责任感的淡化等。因此,大学德育要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学生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道德水平也会得到相应改善和提高。面对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地区、行业以及人与人之间生活水平的较大差距,大学生可能产生意志消沉、私欲膨胀和不满足感。因此,大学德育工作者要研究在这种形势下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二)面向学生,深入探讨大学德育的内在规律

关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内容、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人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有其内在规律。对人的发展的研究,也是我国德育研究中十分薄弱的环节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由于没有准确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而把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和毕业以后需要到社会生活中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都纳入大学教育的情况,似乎大学教育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由于没有把握大学生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思想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教育效果较差。因而要深入学生,下力气探索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特点和规律。

关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内化机制的研究。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如果一个人的某种意识反映的客观内容不包含自己,不是他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纯属外在的东西,这种意识就不是他的思想,而只是文化知识。因此,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信念。德育研究中,要重视内化机制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对“生命的整体性”,“人的发展能动性”的研究,将教育视为生命与生命交往与沟通的过程,而不只是现有知识的直接传递过程。

关于大学德育过程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德育的目的、任务、内容、途径、方法等一系列教育因素在过程的起点上,还是属于教育的主观因素,正是在德育过程中,这些教育的主观因素才被客观化、对象化和综合化。因此,研究德育过程的规律十分重要。要对大学德育过程与中学小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德育过程与社会影响过程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互作用等进行深入探究。

(三)面向现代化,研究德育方法和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既向德育提出了现代化、科学化的迫切要求,又为德育现代化和科学化提供了条件和手段。现代高科技已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拓宽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视野,丰富了学习生活的内容,提高了学习、生活的质量。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不会满足于传统的老方式和老办法,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追求德育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更向往具有现代气息的德育。因此,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变革德育方法和手段,是德育研究的重要任务。德育方法和手段现代化,主要是收集处理德育信息手段的现代化。中山大学郑永廷教授指出:“德育信息传播现代化,德育环境和德育场所建设手段现代化。只要德育有效地综合地利用了现代技术,就会创造出新的教育感化力量,也会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育人环境。”[19]

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研究工作能否取得成效至关重要。大学德育研究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还要在探索德育研究方法上下功夫。在探索中,要掌握德育研究具有体验性、综合性、动态性、革命性等特点,借鉴现代技术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要做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现实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群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正常学生研究与异常学生研究相结合,主体研究与客体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等等。

(四)进行古、今,中、外的综合、比较研究,完善大学德育理论体系

大学德育理论体系的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但须进一步完善。在完善大学德育理论体系过程中,要进行中、外,古、今的综合、比较研究,在吸收中国优秀德育传统理论、国外可供借鉴的先进德育理论,总结建国50年来大学德育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构建新的面向21世纪的大学德育理论体系。

[1][2][3]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1,780~78,803

[4]谈谈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民日报,1962—01—06

[5]大学生思想的新课题.中国青年报,1956—01—29

[6][7]中国教育报,1985—11—08

[8]钟沛璋.造就大批继往开来的人才.青年研究,1982(33)

[9]李景先等主编.大学德育学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77

[10]刘献君著.大学德育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74

[11][13][18]龚海泉主编.当代大学德育史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43,48,26

[12]孙喜亭.人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德育的价值.教育研究,1989(4)

[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15]刘献君著.大学德育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153

[16][17]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1998(6).10

上一篇:畜牧生产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煤矿机电实习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