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发展见证社会进步

时间:2022-07-23 04:02:55

媒体发展见证社会进步

[关键词]媒体发展;报道空间;政府信息;自律与他律

人民日报撰文直击税收弊端、新华社发稿质疑公路收费、国内的奢侈品为什么比国外贵那没多……最近的十年,也是中国社会经历激烈变革的十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政府的信息公开之路,让中国媒体经历了成长的十年。媒体的发展,实实在在地见证了社会的进步。

一、报道空间更加广阔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一段时期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纷纷撰文、制片,质疑公路收费、针砭社会税收制度、质疑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更不惜版面、时段,质疑城市建设中的违法拆迁工作。这些报道不仅有深入细致的调查,更有与欧美国家等国际惯例的对比,还有唾沫与板砖齐飞的尖锐时评,引领中国公民站在科学、民主、法制的角度,重新审视打量我国现有的基本国情。

要知道,在以往有关税收、土地、执政制度等方面的报道,基本属于媒体的,在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时,通常媒体都会慎之又慎,难以做到畅所欲言。其实,这一切都离不开我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与进步。宽松的舆论环境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标志。媒体报道空间的日益广阔,社会的开明进步,身为一名媒体人是感触最深的。由此也带来中国媒体发展的黄金十年。

二、政府信息流畅公开

回首过去的十年,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披露与新闻报道几乎一直伴随着新世纪的中国传媒。从最初的消息封锁,到后来的信息公开,政府和媒体都在共同成长。

2003年4月20日以前的近四个月里,非典从广东开始发作,并逐渐北上波及华北和首都北京,呈现迅速传染的态势。但是面对瘟疫流行,中国媒体不仅听命于官方指令不予报道,还积极粉饰太平,制造假象,包括《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也曾遵命宣传:我国的非典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到中国旅游、经商是安全的。关键时刻新闻媒体的失语和失察,导致的是公众的失望和灾难的几近失控,当时有医学专家甚至投书国外媒体,呼吁敦促政府公开疫情,以避免其发展下去祸及百姓生命。

中央政府如此,地方也不例外。吉石化爆炸污染松花江,哈尔滨面临全城断水,对此,地方电视台听命政府,在晚新闻中对该事件进行了“水厂检修”的报道,有趣的是,通过与有关部门的积极沟通,第二天见报的纸媒都对吉石化爆炸事件进行了翔实的报道。

事实证明,公众的恐慌恰恰来源于信息的不公开,由此政府更失掉了执政的基础――公信力。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开与新闻报道,成为国内外公众考量媒体与政府的试金石。此后,从汶川地震到黄河旱情,政府和媒体建立起公开透明的信息渠道,并动员全体国人团结起来,共渡时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走进“全民记者”时代

“水灾、停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2010年8月8日凌晨3时23分,一个名叫“Kayne”的网友,在微博上,发出了一条19字的信息。这条来自舟曲的信息,一经发出,立即在牵挂灾区的网友中传播、扩散。在之后的很多天里,“Kayne”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是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微博“打拐”……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见证了中国“全民记者”从萌芽到爆发的进程,展现着整个社会参与意识、公民意识的提升。

所谓“全民记者”应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全民记者”背后所体现的是“参与式新闻”的理念,即“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作为“全民记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身份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其次,在新闻事件中发挥了记者的作用。“也就是必须具备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三个特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文虎教授说。

新世纪十年,中国网民的数量从开始的仅几百万,迅速膨胀发展到数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截至2010年6月底统计公布,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其中,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半年内新增4 334万,达到2.77亿人,增幅为18.6%。“庞大的基础逐渐使中国网民从发邮件、看新闻等实用主义者转变成为一种有互动参与意识的共同的社会身份认同。”吴文虎说,这种身份认同加速了“全民记者”的诞生。

在中国,继“厦门PX案”、“华南虎事件”中网络舆论引发出的公共事件后,微博更是把网络民主监督作用推向了高峰。在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时,网民最先看到的常常是“全民记者”的微博报道,当中不仅提供了很多线索,而且还是连续性、多角度、内容丰富而且带有各种画面的实时报道。2009年底,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指出,过去一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30%是由网络率先公开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

四、自律与他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网络等媒体的兴起,为传媒业的发展带来的质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也为新闻业的真实生命带来威胁。任何一篇报道,经过网络发酵,都可能变得面目全非。全民记者,毕竟不等同于职业记者,他们传播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都缺乏专业的把关。

真实历来是新闻价值的核心,传播真实而有益的信息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传媒人最基本的使命。虚假新闻,不仅是新闻核心价值的天敌,也有辱职业新闻人的使命,它与我们每一位记者、每一位编辑的专业精神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虚假新闻的根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贪图虚名,为了吸引眼球和社会关注,制造轰动效应,某些记者不惜炮制、渲染、策划耸人听闻的假消息,以获得所谓的“成就感”;二是贪图私利,有些记者可能为了牟取实际利益,不惜放弃新闻真实的职业操守,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工具,从而炮制歪曲事实真相的报道;三是懒惰作风,少数记者害怕吃苦,心态浮躁,不愿意深入新闻现场,只是根据网上材料与道听途说,仅仅凭想象和推测编造新闻作品。以上这些,是虚假新闻的主要根源,再加上采编互动以及监督制度的不完善,虚假新闻的出现就变得不可避免。一方面,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可与网络中生存的全民记者形成良好互动,增强信息的多渠道获得及求证;而政府机构除了构建新媒体平台外,也要及时响应百姓诉求,积极令全社会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民意表达体系,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转和发展进步。(编辑/永安)

上一篇: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 下一篇:深描:民族志写作方法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