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器乐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23 12:55:23

儿童器乐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器乐教学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开始学习乐器,从以人为本出发,学习乐器时应循序渐进;兴趣优先;因材施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器乐教学;循序渐进;兴趣;因材施教;音乐考级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18-02

在物质生活日益繁荣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愉悦的、高品质的生活,于是家长们也都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去学习乐器,想通过学习乐器提高自身的气质、培养孩子的艺术情趣、放松心情、修身养性。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弹得一手好琴。他认为自己的科学创造能力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科学,而且还学习艺术,因而在思路上非常开阔。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科学是揭示外部物质世界的未知与和谐,音乐是揭示内部精神世界的未知与和谐,而两者在达到和谐之巅时殊途同归。可见音乐在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习乐器,更有利展示孩子们的天性,对他们的个性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美国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大学教育研究所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结论是他们发现,与从未学过乐器的孩子相比,有乐器学习经历三年的孩子在听觉辨别和手指灵活方面更突出,词汇和非语言推理能力也更好。学习乐器是把人的各个肢体平衡运动起来,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会充分调动孩子的眼、耳、手、脑,因而有助于大脑的开发。因而,音乐在开发孩子的大脑方面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能比拟的。下面具体重点论述一下孩子学习乐器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循序渐进

其实任何的学习过程都要尊重这个规律,学习乐器更是如此,不能急于一时,人的一生路很长,培养孩子得慢慢来,不能违背规律。现在好多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能考过钢琴七级了,但结局是这些孩子却一定不喜欢钢琴了,甚至不喜欢音乐,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太多的玩乐时间。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家长们或是培训机构的不正确引导,反而把孩子的兴趣给扼杀了。而器乐的学习并不是一个机械的学习过程,还要有其他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才能在器乐学习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对于孩子音乐的学习要循序渐进,要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变化、肢体的协调能力、还有对细节运动的特殊控制能力以及空间的想象能力的不断提高来加强对器乐学习的培养,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才不会培养出一个机械的“演奏匠”。

二、兴趣优先

兴趣是一切能力培养的先行条件,有了兴趣做动力,往往会事半功倍。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再好的音乐也听不下去,对学生来说那些音乐也只能是无意义的声音。”所以要引导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使之具备积极的学习原动力与心态。

1.老师的素养

作为一名器乐老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演奏技能。在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准确地做示范,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音乐,激发探索的欲望。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面的艺术修养,这样才能更准把握每首乐曲作曲家的风格特色,更好地为学生诠释每一首作品,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对音乐作品的认识。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教学法,科学、多样、灵活地设计每一节课。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把自身能力向外转化的能力。

2.与孩子沟通的能力

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孩子时,要用“儿童语言”,而其语言要亲切、幽默、有感染力,把自己所要讲的内容转化成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这样才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不论是教授乐理还是弹奏技巧,教师要多用一些比喻,借助儿童形象思维的能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其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音乐故事、音乐游戏来提高孩子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先演奏然后让孩子描述一下乐曲所表达的内容,激发孩子的自信,保持对掌握新事物的浓厚兴趣。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真正达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目的。

3.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弹奏习惯和良好的音乐感觉

学习乐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能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每节课的作业内容清楚地记录下来,详细地写出孩子每天练习的曲目以及需要纠正的问题,使孩子能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在日后的练习中不断纠正不足,逐步提高演奏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要一味地注重演奏技术,而忽略了孩子音乐感觉的培养以及创造能力的挖掘。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有这个问题,演奏技术很不错,可是音乐内容空洞,无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机械化,模式化。

三、因材施教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每个孩子的先天条件、后天环境都不同,莫扎特4岁作曲,5岁就能准确地分辨出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如此过硬的音准观念是绝大多数人达不到的,莫扎特的成功不仅仅依靠他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对音乐的执着与努力。所以在孩子器乐学习上同样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以及孩子不同发展阶段去进行教学。

曾看过一篇小学生作文,说小时候我们经常用“园丁”形容老师,可作者认为形容老师应该是用“导游”更合适。看过之后让我感触很深,“园丁”是把不适宜的枝叶修剪成一个统一的规格,完全忽略了“个性”,而导游是引领着大家去欣赏、去学习,让个性张扬出来,在这过程中每个人根据自身需求接收信息,所以所表现出的东西往往也是各有不同。教师就是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去分别给孩子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这过程中,教师得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能够分析出每个孩子气质、特性,要对学生有个全面地了解,准确无误地判断出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从而才能培育出各具特色的艺术人才。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首先,音乐的学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家里要放一些音乐、音乐故事供孩子去欣赏或者是带孩子去听一些音乐会,孩子在音乐环境中,增加了心理体验,耳濡目染兴趣也会得到提高。这个环境要设置得很自然,而不是刻意让孩子去听,这样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其次,练琴的时间要固定下来,慢慢养成习惯,形成稳定性和习惯性。很多事情只要能坚持下来往往都会达到一定的效果。第三,家长是陪练而不是陪骂。音乐教育是一种愉快的教育和心理体验,必须通过良好的情绪而获得。孩子的学习是需要慢慢消化的,有些家长急于求成,没等孩子有所反应,家长就急了去责骂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只会慢慢讨厌弹琴,因为他觉得只要弹琴就会被骂,所以还不如不弹。因此,家长要正面引导而不是强迫孩子学琴,或者给他们精神施加压力。第四,家长给予充分的支持。很多孩子学琴半途而废都是遇到困难后父母一再指责,孩子心智尚不成熟,进而因惧怕、焦虑导致最终放弃。其实学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身体各个器官的参与与配合,达到协调统一。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给予充分支持,让孩子静下心来去克服困难,这样孩子会没有任何负担去练习,如果经过反复练习仍然不能顺利完成而放弃时,父母只需要陪着他,不必多说什么,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他的爱与信心。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也许孩子会呈现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他。

由此看来一个良好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们要充分的信任孩子,给孩子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五、学琴与考级

近些年来学琴热,市场上各种器乐培训孕育而生,各种考级也是五花八门。首先来谈一下各种培训机构。现在随着学乐器的孩子越来越多,各种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这种培训机构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却参差不齐,这里不乏打着各种毕业于名牌学校的旗号大肆鼓吹办学能力的机构。而大多数家长是不懂音乐的,他们为孩子选择培训学校主要还是受培训学校的鼓吹宣传影响,所以最后受害的还是孩子们。而这样的机构往往在教学上也主要是让孩子更多地参加考级,通过考级来提高自己的声誉。所以孩子学习乐器一定要给孩子选择正规机构或是在艺术院校任职的教师来学习。

其次,考级问题。当初办考级是要普及和推广器乐教育,让更多的人去接受音乐的熏陶,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并且通过级别的鉴定,来进一步促进学习者技能的提高。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培训机构为了占领市场,家长们也为了在升学上享受一定的加分,一心想让孩子报考尽量高的级别,所以就出现了拔苗助长和高技术低能力的现象。其实考级只是插曲而不是目的,教师要端正态度,要与培训机构和给家长沟通,给予正确指导,认真对待每个学琴的孩子,循序渐进,用合理的方式去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

六、结语

音乐教育是一种欣赏的艺术,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他的精神是自由的,所以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学习过程,真正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进而去创造音乐。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凭借身体感觉的启发以及细微表达的指引,从而达到开发孩子想象的潜能的目的。

总之,音乐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所以要以人文本,尊重孩子的天性,在此基础上把孩子带进蕴含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中,让孩子尽情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欢乐吧。

参考文献:

[1]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汉译本)[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鲍利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汉译本)[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3]汉斯.昆特.巴斯蒂安.儿童成才之道(汉译本)[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林华.学琴日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黄莉莉,主编.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上一篇:继承与创新(3):知道怎样才能知道 下一篇:地方大学学术理念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