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预习研究

时间:2022-07-23 12:54:0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预习研究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效率衡量的一大标准。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语文教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新课标又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这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挑战。另外,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众多问题,为此,笔者认为把预习纳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非常必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预习

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中语文课堂忽视了文本的重要作用,教师和教学参考代替了文本的作用。高中语文阅读的对象就是文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关注的重点不同,对同样的文本他们解读和侧重的点也不尽相同。当前的高中生高考压力巨大,在平时的学习中还面临着月考、周考和小测验,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关于课文文本的阅读理解时通常以教学参考的答案为标准答案,学生在学习中不以文本为中心,反而一切以教学参考中的“标准答案”为宗旨,长此以往,学生面对文本时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也会觉得语文阅读索然无味。高中语文阅读预习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做到先读后学,回归文本,将语文阅读拉回到其本位上来,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阅读中获得个体独特的体验和心得。

其次,师生关系的僵硬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难以提高。新课程提出了师生之间要学会对话,这说明了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文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读,但是更重要的是解读文本的学生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念,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学生现在的语文课经常是大班授课的形式,这种现代教学课堂模式虽然提高了教学的整体规模,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对所有的学生采取同一种教学方式,这就导致了阅读水平高的同学觉得课堂毫无趣味,而阅读水平低的同学觉得老师讲授的内容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学习效果一定不好。预习环节是学生学习的准备和缓冲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展示其阅读的个性特点,并在课堂上表现给教师,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内尽可能把握每一个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高中课堂阅读教学预习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1.预习要尊重文本本身的规律

目前的教学提出要淡化文体的观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之中可以忽略文体,因为文体的特点决定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方式和方法,而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和方法预习才能有效果。不同题材的文章理解的难易程度不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另外,阅读材料是由各种要素有机组成的,阅读要对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对精彩语句进行欣赏,但是学生在阅读中还要把握全文,掌握主旨。学生只有掌握了文章的全部,才会有能力新生局部的精彩语句,所以,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一味的要求学生去注重好词好句,教师更多的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整体,让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去把握整体、品味局部。

2.预习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之中,教师不要过度参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不意味着教师不可以提出问题,而是说,教师在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指导性,帮助学生亲身体验阅读的文本,获得阅读的第一感觉。学生形成了阅读初感,带着这种感觉走向课堂,再次去体会文本,他才能够发现在第一次阅读中自己疏忽了什么,哪里出现了错误,错误的根源在哪里。学生只有经过这其中的曲折和体验,才能真正掌握阅读的策略,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学生在预习中肯定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之处,教师要善于发现,认真去辨别,抱着欣赏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的阅读体验,对于其中的闪光点,教师要不加吝啬的进行鼓励,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表扬,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3.阅读要把握教师的主导性地位

预习的环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力求提高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预习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在预习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但是,教师要注意到班级里学生的阅读水平不是在一条线上的,教师在设置阅读问题时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能采取一刀切的问题设置方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是中等难度的,题目过难得话,没有几个学生可以回答得上,那么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会被打击,问题过于简单又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不起来,渐渐不重视预习的重要作用。教师设置的问题还要有难易梯度,照顾到班级每一个学生,教师可以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几个题目,让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可以在题目中进行选择,发挥个性。对于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教师要鼓励阅读能力偏差的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找到回答的瑕疵点,逐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同时,教师要注重预习中阅读的过程,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刚开始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就会对文章产生喜欢或者厌恶的情感评价,学生在情绪驱使之下,可能继续研究文章,也可能会放弃阅读,学生也会总结自己的收获和疑问,最后,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去体会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文章和作者实现真正的共鸣,达到阅读的真正奥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铁皮鼓.《语文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陈彦游.《课上得来还觉浅预先学习方悟深》.《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

[4] 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上一篇:浅析就业渠道的多样化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 下一篇: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试验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