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探究

时间:2022-07-23 12:54:02

新课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其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给广大教师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系统也在不断地改革,在高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是历史老师谈论的焦点。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学生,历史老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是非常关键的。新的历史课程不再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课本知识,或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被动地接收学习,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高中时期,历史老师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也就是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而且高效的,亦或低效甚至无效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由此可见,要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需学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机智地调控课堂氛围,来提高教学的效益。下面,本文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策略进行初步探索。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将传统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转变为能动的、自主的、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将知识内化,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因此,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那么,发挥学生主体,构建自主的课堂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首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的宏观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心讲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往往会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略而陷于困境,因此教师就必须适时给予点拨,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但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二、其次,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个人独立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每个学生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新课改也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在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合作意识与能力也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品质。因此,课堂上教师既要给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应给学生更多的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三、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课堂”结合搞“研究”的方略

就是指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是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是学生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只有将研究性学习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研究性学习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课堂类研究性学习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教师是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整理出相应的一个或多个历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二是在这一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因为开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往往会产生出相关的“奇谈怪论”、“神思仙想”。这些“奇谈怪论”、“神思仙想”未在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研究之列,对此,教师立即停止原来的教学“程序”,因势利导地针对学生提出的特别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类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能将教材作为一个平台,作为一个支撑,在这个平台、这个支撑上,师生互动,共同追求着新知与未知。

四、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为此,从课程目标到教材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教学评估分层。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力的发展。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文字、图形、动画、影片等多种信息来帮助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辅助信息,充分发挥听、视觉感知活动的作用,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多媒体技术教学与教学改革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点,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启迪学生思维,创设历史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讲必修1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2节抗日战争一节时,“日本的滔天罪行”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片(为配合课改,学校买了大量历史资料光盘),学生看得极为认真,有的学生甚至留下了眼泪,相信他们永远也忘不了当年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场面!这,就是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使知识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手段,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所以不管什么课,只要教学媒体运用恰当,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就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困难肯定少不了,还会走一些弯路,这是正常的。落实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课堂有效教学的出发点,这也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切实改变教师包办一切,剥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权力的做法,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热烈、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课标的实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受,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必能使学习成为学生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上一篇:因势利导 助学生健康成长 下一篇:浅谈学习历史新课标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