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在“推敲”中前行

时间:2022-07-22 09:07:42

让数学在“推敲”中前行

[摘 要]教学中有许多关键的细节需要我们仔细地推敲,以便找到最合适学生发展的道路来。面对不同的学习材料、不同的学情,这样的推敲能够让教学更合理,让学生学得更自然。

[关键词]推敲 教材 学法 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80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有时候在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上的疏忽也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佳。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多揣摩、多推敲、多钻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力争给学生呈现出最好的学习“生态环境”,让学生的学习多一些自然,多一点深入。

一、推敲教材,给学生适切的材料

教材体系的建立看似普普通通,实质上凝聚了编者的智慧和众多一线教师的深切体会。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巧妙的学习因素,如果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不充分研究教材,只是一味地求新求异的话,那么我们很可能抓不住学习材料的精髓,只能仿其形而失其神。

例如,“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的主要内容为数据的分类汇总,教材安排了多个层次的教学,一是让学生在小组中统计本组学生的生日的时间分布;二是汇总小组的数据,得出全班学生的生日分布情况;三是将统计的范围扩大到全校,让学生想办法得出全校学生的生日数据。对于在小组中的数据收集,学生已经有了二年级的基础,所以只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能激发他们兴趣的内容,学生自然能完成这项任务。随后学生面对新问题:“要统计全班的情况”,一些学生会想到将刚才分小组统计的数据汇总,也有些学生会想到在班级中用举手等办法来集中统计。那么既然能集中收集数据,为什么还要在小组中先统计各小组的情况呢?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激发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猜想到在一些情况下统一收集数据不太方便。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出数据汇总在操作上的合理性和方便性。像这样的教学安排是极其巧妙的,几个环节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细节,充分挖掘教材呈现材料的背景,让教学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展开。

二、推敲学法,让学生自然地吸收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切勿拔苗助长,也不能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学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然地吸收知识,获得必要的发展。

例如,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够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等语句来确定一个平面中的具置。但是平时这样的描述是很不规范的。如果教师统一规定描述方法,学生只能是机械地接受和模仿。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学,找出准确的描述方法来,但是,我发现学生还是会不自觉地运用之前的描述方法,有些夹杂不清。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只是换了个教学形式,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都不能让学生体会到统一规定确定位置的标准的必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让学生一一展示自己的表示方法,并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各种表示方法的优劣,自觉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走上统一横行和竖行名称的路子上来。

三、推敲练习,帮学生纵深地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面对一道比较典型的问题,有的学生在遇到几次之后还是用之前错误的方法来解决,或者即使是当时经过强化而纠正了,过后还是会回到原来的老路上来。探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我认为是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学生还没有将深刻的认知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所以在练习中,我们应当推敲练习的讲解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其长为12厘米,宽为8厘米,高为6厘米,在这个长方体中装入棱长为3厘米的小正方体,最多能装多少个?很多学生用长方体的容积除以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能装入的正方体。教学中,我请计算正确的学生来说明自己的想法,并结合学生的思路画出示意图,在画图中学生明白了由于长方体各条边并不都是3的倍数,所以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肯定有一些空间是不能被塞满的,这样就不能用长方体的体积除以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能装入的小正方体个数。在这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类似的经历,有学生回忆起这样的问题与平面图形中在长方形中裁出小正方形的道理相似。这样,学生就将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沟通起来,形成了知识链,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数学教学是要细细雕琢的,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要设身处地从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地方出发,让教学环节经得起推敲,让学生在精心地引导下不断前行

(责编 黄春香)

上一篇:运用建模思想 解决数学问题 下一篇:例谈小数课堂“多学”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