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实践困境

时间:2022-07-22 04:02:54

教学设计的实践困境

【摘 要】教学设计自引入我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行为的科学化。特别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观了教师的能力体系,增强了教师在教学中更科学地介入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能力。但教学设计明显地带有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的印痕,中国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实践困境。本文在探讨设计的机械化和理论化不同取向;最后,结合各自的特点提出了教师究竟要设计什么的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 实践困境

一、引言

教学设计是融合了许多不同学科的重要理论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它的出现与发展同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外的教学设计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涌现出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罗米索斯基的“知能结构论”、梅里尔的“成分显示论”、赖格卢特的“精细加工论”、巴纳斯的“宏观教学设计论”、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论”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这些研究趋向于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用系统方法来探索教学设计问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整体上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虽然这些理论都是各自独立地发展,但却得出相类似的结论。我国的教学设计研究起步较迟,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学设计自引入我国几十年来,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行为的科学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观了教师的能力体系,增强了教师在教学中更科学地介入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能力。但教学设计明显带有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的印痕,中国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实践困境。

二、设计的机械化取向

作为近些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著名教育学者李克东、谢幼如提出了有名的三维选择模型。它是教学设计理论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表明了我们已经从引介走向整合。我们知道对认识对象分类分析是西方人的一个思维上的特点。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整体性的特点比较强。一方面这种分解分析法有助于我们认识对象,但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习惯的整体感知,宏观把握的心理结构相左。如此,教师在实践环节可能会对分解进行机械化的处理,如果从客观主义出发,这种分解不能融入教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则可能课程完全程式化,因此,同一个课堂教学的内容,一百个老师按照这种规则来设计则教学可能是相同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增加了教学的机械性,教学设计的结果是教师失去个体风格。而这与将要实现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是不相容的。

三、设计的理论化取向

我们说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但这个桥梁的理论性与工具化不协调。一方面研究理论层出不穷,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进展不大。我们只是描绘了一个蛋糕如果按照某种途径去做会是什么美好的味道,而具体的工艺是什么我们不甚了了。教学设计是操作性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做到行动者与研究者的结合。使得近年来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脱节,与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没有实质性影响,或者说走向了行动者越来越难以理解和操作的境地,众所周知,我国的教学论在发展过程中则有较好的实践性,有具体的操作方法。相比之下,教学设计在近年的实践环节建树不多。这与一门操作科学不相符,理论文章不能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则是研究的虚假繁荣,充其量只是同一理论的衍生和反射,不具有真正意义。由此,教学设计仍要坚持行动研究法。从具体的真实的教学实践中寻找理论和方法。

四、教师究竟要设计什么

教师究竟要设计什么的问题,正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主要困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自己建构的;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教学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目前这类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分析和构造方面。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因此,被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在我国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从创设情境这个任务的实现来看存在现实的障碍。在给定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在教学目标内容等既定的情形下,教师发现自己能做的工作极其有限,片面地理解甚至就是在上课时选用什么媒体的问题。学生行为的设计可以忽略,因为这些行为是点缀性的,也不一定是这一组织形式的必需品。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设计是以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的。这样就不难理解课件开发为什么风行全国,因为教师发现,除此以外,和以往一样很难有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只是对自己做什么的设计和媒体做什么的设计。这样我们就发现教学设计和过去的教案同义化了。

原有方案可以解决教学问题而且操作驾轻就熟的话,就没有必要采用一套看起来更复杂而且不能很好掌握的系统方法。如果教师只是认为教学设计和过去的写教案一样的话,从教学设计的实践来看就缺少了动因。同样对这种做法也无法作出批评。从层次上来看,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实践的主体,但这一环节的实践者对教学设计未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

【参考文献】

[1]R·M·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 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克劳斯·迈因策尔. 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复杂动力学[M].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张劲松,陈阳. 学习风格理论视野中的大学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08.

[4]冯锐,李晓华. 教学设计新发展: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09.

[5]R·勃朗逊. 过去、未来和现在的教学模式[J]. 美国教育技术,2007.

上一篇: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儒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