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开展的工作

时间:2022-07-22 01:19:53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开展的工作

摘要: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4年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可以看出,全国各地急需开展下列工作:①明确集体农业领导体制;②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③加大自然保护力度;④大力发展自然和文化遗产;⑤科学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方针;⑥引领生态小城镇的建设;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⑧重视人才培训建立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简要地探讨了这些方面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27703

1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全国各地农村主要劳动力大多已弃农外出打工或创业,导致农村农业生产下滑,已陷入一种粗放经营、生产停滞、令人无可奈何的境地。《北京日报》2014年5月12日刊载了北京市委办公厅和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4年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强调要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转变方式,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北京,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1]。所提内容,主要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协办单位和完成时限等要求都十分详细具体,很有启发和参考价值。仔细分析研究其中内容,感到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抓好下列各项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新农村建设急需开展的工作

2.1明确集体农业发展经营管理组织领导体制,加快

推动立法工作对于这样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权威性的统一协调管理体制来负责,大多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很难落实和完成所规划的任务。当前,已建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其中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就是专管这方面工作的。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各地都应在这个专项小组下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来规划和领导这方面工作。贵阳市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的实践,充分证明这是可行的[2~4]。

2.2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经济合同

联审预审机制,规范农村集体经营组织财务行为当前,许多地区农村耕地分散,经营缺乏人力财力的支撑,产品质量低下,生境日益退化,长此下去,萧条衰败在所难免。为了激发农业生产活力,把众多农户零星分散的土地联合建立家庭合作农场(或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使之成为农业生产的普遍形式和农业的实体基础的呼声日益高涨。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新型农村经济体系。它的经营土地规模大小不等,小型的2~30hm2,中型的30~100hm2,经营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发展或突出其中的某些重点。它急需在实施经营企业化、管理现代化和发展合作化的方针指引下,具体地说,要建立正规的会计和财务金融管理体制,推进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就业员工化和产品流通中心建设上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和推动[5]。

2.3加大自然保护力度

许多地方都知道保护耕地、森林、湿地、河湖、水源、物种等的重要性,划定不少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际上,保护区就是为保护这些对象和区域而设,许多地方已建立了不少,并已奠定了初步基础,但人们似乎很少提及它的存在和意义[6]。当前,急需建立和完善区域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它与上述的家庭合作农场联成一体构成生物圈管理区(或称生物多样性管理区)的美丽空间。前者以保护为主,但要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保护与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密切结合起来,构成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的新型管理实体[7]。后者以生态发展为主,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两者的结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体,所构成的景观多样性镶嵌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任务。它将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巨大的作用[8~10]。

2.4大力发掘和管护好已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近年来各地都重视在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区域内发掘自然和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类型、传统村落、民居等,以促进农村自然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石灰岩山地森林、荒漠及其山地景观、丹霞地貌、雄伟的梯田、独特的民族建筑、稻鱼鸭共生的耕作方式等都非常吸引人们的关注。问题是被正式批准之后,缺乏科学的管护制度,不是旁若无事,远离公众,就是为了短期利益,大肆宣扬,开展旅游使其遭受破坏而不顾。应该将之列入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统一协调,制定有效的管理体制,使之成为科研、教育和旅游的基地,发挥其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中的巨大作用[11~13]。

2.5科学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方针

过去,人们很重视“垦荒”,以扩大农业生产,以致山地水土冲刷严重、草场退化、湖泊缩小变浅,乃致消失,严重地危及生态安全、生产发展和人们的安居乐业,许多地方都呈现一雨便成灾的景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方针,把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但已垦殖作物的山地陡坡、干旱草原、砂地和蓄水湖区不再耕作,通过封山育林、育草和蓄水,必要时可采用人工抚育管理的办法,使其早日恢复原来的面貌,以发挥其维护生态安全的作用。但是,绝对不应改种其它经济林木、果树和牧草等的办法来应付,因为这是改变种植方法,不属恢复自然面貌的范畴[14]。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被认为是引领绿色经济的新征程就是这个意思,值得深入总结经验,例如发动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加强生态补偿等使其更加完善,并推广到农村建设中去[15]。

2.6引领生态小城镇的建设

随着家庭合作农场产业不断的发展,必然会在某些本地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得到扩大,从而聚集相应的专业人员和有关服务人员,导致小城镇的出现。应根据所在地的自然特点和资源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引领其有条不紊地发展,不能单纯从快速造城和集中人口的设想去建成,畸形的发展会出现诸多难题。首先,要明确其发展方向和规模、人口数量、动态和福利水平、能源和水源的供求、交通运输和网络建设,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和产业化的环境建设,实施科学的环境管理,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同时,也要考虑文化教育和新闻出版、医药卫生、财政、商贸、金融、保险、行政机构和服务行业的建设等,使城镇经济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都建立在节约能源和资源以及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基础上,呈现一幅“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的美丽面貌[16,17]。

2.7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当前,旅游已发展成为一项新兴的产业,以上所论述的保护区、家庭合作农场、生态小城镇、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区域等,都能发掘出许多独特的景区景点,提供人们欣赏、休闲和养生之用。生态旅游是众多旅游类型中的一种,它的目的在于享受自然赋予的美丽风光和当地居民长期与自然共处所产生的文化遗产,从而使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和居民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同时,它更是旅游的一种指导思想,强调在旅游时不要损害观光的对象及其周围的环境,并从中学习各种知识,获得身心舒畅和享受。可以说,它是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和文化历史遗产的活动,并通过宣传、教育、立法、科研和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对自然美景的享受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和同步发展,以促进区域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与生态意识的提高[18]。持续旅游是生态旅游在经营管理上最确切的表达,经济可行、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三者的平衡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成本―损益分析、环境承受能力的确定、环境破坏和社会变化控制在可接受限度之内,是实施持续旅游必需解决和协调的问题。建立监测系统,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讨论、座谈会和研讨会等不同方式,广泛征求和收集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的意见,随时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保持平衡,确保持续旅游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19]。一个区域要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做好下列各方面工作。

2014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王献溥,等: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开展的工作经济与管理

(1)确定旅游的景点和路线,对它们进行价值评估,阐述观光内容,通过传媒进行科学宣传介绍;

(2)分析客源及其需求,估计哪些地方的人士会来观光,希望哪些人来,如何组织他们前来,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也从中获得相应的利益;

(3)大力开展各类人才的培训,编好各个景点和沿线的解说词,重点放在环境特征、生物区系、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的形成机制和观光区域的生态意义、经济价值、管理要求等,必要时可辅以一些神话和笑话来活跃气氛,但不能以其为主,以增强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

(4)建立必要的生态旅游设施,但应与自然相协调,诸如旅游者服务中心、展示系统、监测系统、道路系统、后勤支持和公共事业系统等,以满足旅游者各方面的需求,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切忌在旅游区内随意兴建过多的人工建筑和现代化道路;

(5)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社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6)随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生态旅游指南,使一切都有章可循,管理工作方能规范地进行[20,21]。

2.8重视人才培训,建立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

上述所提到的工作都是进入生态发展文明时代急需尽快做好的工作,没有相应的人才来担负重任,一切都无法开展。为此,应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领办人培养的力度,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试点,促进一产就业员工化。这样,有关机构就应适时适地举办相应的培训班、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来完成这些任务。党校也应举办相应的讲习班,促进就业人员的重视。与此同时,各县市至少都要举办一所以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的职业高中,大力培养第一线工作人员,并由媒体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观念,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22,23]。

如果全国各县市都能很好地完成上述各项任务,农村面貌必将焕然一新,这就是社会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要求。一句话,必需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专司此事,因地制宜地确定专门的项目,明确适当的负责单位和人员,发动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多途径筹集资金,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和完善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党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分工方案[N]. 北京日报,2014-05-12(3).

[2] 王金南. 生态文明建设需建跨部门协调机构[N]. 人民日报,2013-11-23(10).

[3] 王献溥,王顺忠.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14(3):314~315.

[4] 竺效. 用法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N]. 人民日报,2013-07-05(7).

[5] 丁声俊. 家庭农场的“五化”特色[N]. 人民日报,2013-05-07(23).

[6] 王献溥,崔国发.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 王献溥,于顺利,方伟伟.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建设持续社会中的作用[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13(2):9~14.

[8] 王献溥,于顺利,陈宏伟. 论生物圈保护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3):1~3.

[9] 王献溥,于顺利,王宗帅. 论生物圈保护区基本含义的发展和深化[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2):1~4.

[10] 王献溥,于顺利,王宗帅.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贯彻“马德里行动计划”的展望[J]. 野生动物杂志,2009, 30(3): 161~165.

[11] 王献溥,于顺利,陈宏伟. 中国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成就和展望[J]. 环境保护,2006(11A):38~42.

[12] 王献溥. 如何管理好世界遗产地[J]. 植物杂志,2003(1): 11~12.

[13] 闵庆文,钟秋毫.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J].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14] 王献溥. 退耕还林的含义和实施途径[J]. 植物杂志,2000(5):3~4.

[15] 王献溥.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建立的意义和展望.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论文集[M].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7:401~407.

[16] 王献溥,郭柯. 关于农村生态建设的若干问题. 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首届年会文集[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62~271.

[17] 吴伟华. 着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N]. 人民日报,2013-10-25(7).

[18]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9] 王献溥. 持续颜料的基本含义及其与生态旅游的关系[N]. 中国环境报,1988-10-29(3).

[20] 郭焕成,吕明伟,朱立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1] 王献溥,李文埕,刘韶杰.论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开展生态旅游的作用,中国生态旅游论坛5―生态旅游与温泉养生生态产业[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44~249.

[22] 王献溥.保护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建设持续社会中的作用[J]. 天目山,1997(3): 13~15.

[23] 王献溥,于顺利,方伟伟. 如何发挥保护区教育培训功能的作用[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12(4): 6~8.

上一篇:浅谈自然式池塘水景设计 下一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