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10-18 08:08:39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指出了森林资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而且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的质量,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森林资源作为一种可更新资源,森林具有多种功能,可以同时发挥各种效益,因此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对于森林经营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森林资源的特点出发,总结分析了目前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福斯特曼模型和哈特曼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理解,将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为了3种模式,对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森林经营管理;福斯特曼模型;哈特曼模型

中图分类号:S7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29204

1森林资源及其特点

1.1森林资源的概念

森林资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1]。森林资源是包括林区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在内的一个生物生态系统,即陆地生态系统内以乔木为主体的森林植物群落,包括林中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微生物群体[2]。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它的更新不仅靠自身的繁殖能力,同时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应该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加以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物质内涵以森林为主(包括林地、林木、林区内野生动植物),森林是以林木为主体的生物生态系统。森林有再生性,森林资源的再生性是由森林的再生性决定的,森林资源的再生规律也就取决于森林的再生规律。认识森林资源的再生性及其再生规律,是林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1.2森林资源的特点

系统地认识森林资源的特征,是研究森林资源理论、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理论基础。总体而言,森林资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3]。首先,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森林资源与石油、煤矿、天然气以及其他矿藏资源不同,它是具有生命的资源,通过森林资源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物质运动、能量转换以及生物种族的繁衍使得森林资源物种不断更新、生物多样性不断发展、森林资源面积不断扩大,其质量不断提高。其次,森林资源构成独立的生态系统。在森林资源内部,森林生物资源之间、森林土地资源之间、森林环境资源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形成完整的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同时,森林资源具有明显的综合效益,森林效益具体指森林资源的物质生产总量储备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价值, 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此外,森林还具有分布范围广、生产能力强以及具有稳定性等特点。

1.3森林的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而且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的质量,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4]。森林资源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3个大方面[5~7]:第一,森林资源作为原材料物质在人类生存中的作用。森林为人类提供居住条件,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同时森林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木材,木材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建筑原料。森林还为人类社会提供薪材和各种林副产品。第二,森林具有环境生态效益。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低噪声等作用。第三,森林具有社会功能。森林蕴育着许多自然奇观和丰富多彩的珍惜动植物资源,使得森林旅游业蓬勃兴起。森林中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森林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它对动植物基因的自然选择和动态储存功能是任何实验室都无法比拟的,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人类进行遗传基因及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森林资源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可以提供相当多的就业机会,此外森林社会功能还具有森林文化功能。

2森林资源采伐相关模型

森林的生长周期比较长,而且一定树龄以下的树木没有商业价值,因而树龄对木材商业价值的影响比较大。树木及商业性木材的年生长速度起初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增长,到了一定树龄后,树木停止生长,森林变成成熟林,其商业价值达到最高点。在某一树龄范围内,这种成熟林状态会维持,但超过一定树龄以后,树木开始腐烂,其商业价值最后下降为0。森林砍伐有两种方式:皆伐和择伐。皆伐是把某一块林地的树木全部砍光,而择伐是在某一块林地上有选择地砍伐某些树龄的树木。皆伐后,可以通过自然生长或人工造林,恢复某一小块林地上的森林植被。因此,某一小块林地上的立木将经历反复的生长―砍伐过程。换句话说,森林资源利用存在着多次性砍伐,即轮伐现象,因而森林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考虑森林的最优轮伐期。目前,确定森林最优轮伐期的模型主要有福斯特曼模型和哈特曼模型[8~12]。

应该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税费都会对最优轮伐年限产生影响。如果税费按年定额征收,或者对林区所有者征收所得税,则它不会对最优轮伐年限产生任何影响。只有在每次砍伐时一次性征收定额税费,才会使得最优轮伐周期延长。

参考文献:

[1]高岚.林业经济管理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8~30.

[2]邱俊齐.林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2~25.

[3]张三焕,苗发胜,廉仁律,等.图们江下游地区森林资源持续利用与保持的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1999,25(1):64~69.

[4]沈国舫.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20.

[5] Harold Hotelling.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31,39(2):137~175.

[6]程平.浅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林业建设,2005(1):20~24.

[7]郭淑红.中非林业合作现状、基础与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05(6):53~56.

[8]程宝栋,宋维明.中国木材产业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8~147.

[9]程宝栋,宋维明.中国木材产业资源基础及可持续性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6(1):20~24.

[10]胡光.重点国有林区人工用材林建设的探讨[J].林业勘察设计,2006(1):18~19.

[11]胡孙跃,杨凌云,陈桂华.循环经济与木材资源的循环利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6,24(4):32~34.

[12]熊满珍,鲍甫成,段新芳.循环经济与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仁[J].木材工业,2007,21(2):19~22.

[13]朱建军,王晓华,李秀芬.中国的木材资源的利用与“零排放”[J].上海环境科学,2005,24(2):66~6.

[14]Suresh P S, Gerald L T.Optimal control theory[M].Martinus:Nijhoff Publishing, 1981:187~197.

[15]李伯经.经济数学模型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78~81.

[16]张明磊.自然资源模型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55~59.2014年10月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10期

上一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开展的工作 下一篇:灞生态区建设对当地生态文化影响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