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早期CT诊断

时间:2022-07-21 02:56:15

脑梗塞的早期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8824(2008)-3-0124-02

【摘要】作者比较了30例病人发病后6小时内的CT和随后的CT,结果发现25例病人在发病后6小时内的CT有下述三个改变中的一个或两个:①梗塞灶测豆状核边缘模糊或部份豆状核消失;②与对侧相同部位相比,梗塞灶处CT值轻度降低;③梗塞灶邻近的脑沟消失。

【关键词】脑梗塞 早期CT诊断

为了探讨CT对脑梗塞早期诊断的可能性,我们比较了脑梗塞病人发病6小时以内的CT与随后的CT,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自30例按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经临床诊断的脑梗塞病人。所有病例在发病后6小时内的第一次CT扫描都未发现病灶,而在随后的CT复查中发现有低密度梗塞灶。其中梗塞灶位于基底节区的有21例,位于额叶的4例,颞叶的3例,顶叶的2例。对照复查CT发现的梗塞灶部位,我们反复研究了病人发病后6小时内的CT。

2 结果

20例病人的CT结果见表1。回顾性分析病人发病后6小时内的CT,发现30例病人中25例在第一次CT中有下述三种改变中的1~2种。①豆状该边缘模糊或部份豆状核消失。②与对侧相同部位比较,梗塞灶处CT值轻度降低。③梗塞灶邻近的脑沟消失。在这三种改变中,豆状核边缘模糊或部份消失最常见,占53%(16/30)且都是梗塞灶位于基底节区的病人;其次是梗塞灶处CT值轻度降低,占30%(9/30);仅10%(3/30)的病人显示脑沟消失。

3 讨论

回顾性分析脑梗塞病人发病后6小时内的CT平扫,发现53%的病例梗塞侧豆状核边缘模糊或部份消失,在本组中,这一改变最早出现在病人发病后1小时左右;几天后,再次CT复查,可见该侧有一个低密度梗塞灶,梗塞灶累及到豆状核区域。出现这一改变的病人,梗塞灶部位于基底节区,本组21例基底节区梗塞的病人中,18例在发病后6小时内的CT扫描中部发现有这一改变。而复查CT示梗塞灶位于皮层的病人,首次CT扫描都没有显示这一异常。我们认为豆状核边缘模糊或部份消失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的一个早期CT诊断征象。(

基底节区的血液主要由大脑中动脉的深穿支供应。大脑中动脉闭塞或不全阻塞时,最先受损的是深穿支供皿区。基底节是神经细胞集中的区域之一,它对低氧或与缺血的耐受程度比神经纤维低,因此,就累及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脑梗塞来说,最先出现病情改变的部位应该是基底节区。Zulck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1];供血动脉夹闭2小时内,脑神经细胞开始出现缺血性改变。3.5小时后这些缺血性改变涉及到受累区的大多数神经细胞.主要表现为少突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肿胀,星形细胞突破折,5小时后受累区所有神经细胞都出现类似变化。脑缺血后,离子泵功能衰竭,细胞内的钾离子增加是造成细胞肿胀的主要原因[2],脑梗塞病灶早期CT所示豆状核边缘模糊或豆状核部份消失,可能就是基底节区神经细胞肿胀的结果。细胞肿胀后,体积增大,会产生占位效应,这可以解释脑梗病人早期CT上出现的脑沟消失现象,在我们这组病人中,仅10%的病人早期CT显示有脑沟消失,且都为梗塞体积比较大且梗塞灶位于皮层的病人,这提示脑沟消失可能作为皮层大面积梗塞病人早期CT诊断的一个征象。

参考文献

[1] Zulck, Bathology of nervous system. Newyork. Me Graw-Hiu (ed) 2001;1520-1521.

[2] Astrup J, et al. Stroke 2003; 12:723.

上一篇:妇科急腹症B超诊断分析 下一篇:静脉点滴脉栓通致老年人心脏骤停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