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CT综合分析

时间:2022-09-26 05:58:13

脑梗塞的CT综合分析

【摘要】 脑梗塞是指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在急性脑血管病(卒中)中脑梗塞占半数以上,根据文献统计占50%-80%,多数发生于老年人,自CT机的应用以来,此病的诊断的正确率明显提高。自本院2007年使用CT以来,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准确信息,现我们对以前的200例脑梗塞病例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和讨论:

【关键词】 脑梗塞;基底节;腔隙性;低密度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6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48-01

1 使用机器

PHILIPS Aura全身螺旋CT 常规横轴扫描,层厚7cm,层7cm,全组均未增强扫描。

2 临床资料

男性108例,女性92例,年龄30-85岁不等,平均62岁,有高血压或无高血压史,无外伤式,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突然言语不清,头晕,肢体麻木,肌张力下降等,咳有不同程度昏迷。

CT表现:本组200例为发病1-3天进行CT扫描,发现病-灶在右侧78例,左侧56例,双侧66例,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多发小片状或扇形的低密度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CT值一般18-25Hu,其中,病灶位于基底节的为86%,位于其它部位的为14%,病灶大小区别很大,其中最大的为6.2×4.8cm最小的为直径3mm左右,伴有动脉下硬化性脑病的有6例,脑萎缩的有28例,中线结构偏移的有5例,脑软化灶的有10例。

3 讨论

CT不但可以确定脑梗塞,且可以较好的明确梗塞部位、范围、水肿等,使确诊率大大提高。但是,CT平扫在脑梗塞发病的6-24小时内仅少数病例出现边界不清的低密度灶,大部分在24小时后才可见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灶,因此,脑梗塞的检出率与发病到检查的时间长短有关。在脑梗塞发生2-15天期间,此时组织坏死和组织内水肿达到顶峰,根据梗塞大小或者程度不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占位,梗塞区密度低于正常组织,CT片出现边界模糊的底密度灶,这就是CT诊断脑梗塞的基础。本组200例病例均在1-3天检查,所以阳性率较高,在200例病例中,基底节区占86%,双侧基底节多发的占33%,腔隙的占26%。

在此次总结的病例中,双侧多发性病例为66例,比有关文献的病例有上升的趋势,说明现代人在高脂饮食结构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共同影响下,这种多发病灶的情况在上升,高血压,高血脂,脑血管硬化,心血管疾病等,引起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出现了脑组织缺血的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腔隙脑梗塞约26%,据文献认为,病灶在15mm以下的为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有时间性,急性期(24小时内)腔隙性脑梗塞CT扫描均为阴性,小于10mm的病-灶发病后亦很难为CT表现;较大的腔隙性脑梗塞(大于10mm)一般在发病48小时后CT扫描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圆形低密度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和内囊,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显示要明显优于CT,但是,随着高分辨率CT的使用,这种诊断差距会越来越小不明显。

通过以上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脑梗塞主要好发于基底节区,而多发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星荣,沈天真,等.全身CT和MRI.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114.

[2] 曹丹庆,等.实用CT诊断学.计量出版社,1985.

[3] 沈天真,等.中枢神经系统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

上一篇:抗菌药物应用与细菌耐药分析 下一篇:我院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