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21 06:40:48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进行生产一线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操练,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二、我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对技能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这种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愈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这种模式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合作双方无力解决又不可回避的问题。

1.不对等性

目前,一部分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技能人才,有

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参与职业学校合作视为直接的损失。

2.风险性

一方面,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严重损失。

在现有体制和制度的框架下,合作的风险性贯穿于合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增大了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难度,增加了安全隐患,易发生工伤事故和纠纷。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谈到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时强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划制订和专业课程设置

企业应主动向合作学校提供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按照产业标准和要求,及时向合作学校提供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工艺流程、操作规划、成功案例等内容;合作学校既要服务于当前企业发展与企业人才需求,又要着眼于专业的长远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发展的长期性、前瞻性,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2.制定和完善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

根据管理流程、作业文件、结合企业生产与安全管理要求,建立由专业导师、生活导师(辅导员)、企业导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全程指导的“三导师”制。

3.完善职业学校和企业“双向挂职”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顶岗,企业专家到职业学校兼教的“双向挂职”制度。企业要主动接纳职业学校老师参加岗位实践,并派遣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合作企业兼教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4.积极开展技能和技术培训

职业学校与企业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建立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建立在职员工长期培训合作关系,不断提高现有员工的技能素质,以适应和促进产品更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综上所述,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新时期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提高企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推动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引导职业学校面向产业、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促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2]钱明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任务引领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3]龙德毅.天津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实践[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2.

作者简介:周立军,男,1971年2月出生,本科,研究方向:汽车运用与维修。徐庆海,男,1977年9月出生,本科,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方向:汽车运用与维修。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小技巧 下一篇:做个真实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