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目标分析

时间:2022-07-20 02:12:24

英语课程目标分析

一、民国时期:重视“四会”、轻视语言知识学习的模糊目标阶段

民国时期,英语课程在继续加强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强调“耳听”“、口说”,突出听、说技能训练,但这一时期缺乏明确的目标要求,对语言知识的规定仅体现在词汇方面,并将其作为编写教材的依据。这一特点主要体现于1923年、1929年、1932年、1936年、1941年和1948年的英语课程文件中。1915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语言学和直接教学法传到我国,于是我国开始注重语音教学,使得培养听说能力成为当时外语课程的重要目标;同时,在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读、写、译技能的培养依然没有被忽视。从1923年的《课程纲要》可以看出,尽管其对阅读、听说、写作的学习目标都有所规定,但表述十分模糊〔1〕。此后,除了在1929年的《课程标准》中对于“说”这一目标笼统地提出“毕业最低限度”以外,其他历部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都未做出明确的要求。而对语言知识的规定始见于1929年的《课程标准》中,“标准”要求高中毕业应掌握词汇量的最低限度是约四千个字;而此后仅在《教材大纲》中提出高中教材的新字量的要求,并作为编写教材的依据。然而,从1929年以来的历部课程标准来看,其“目标”基本没有变化,这说明虽然政府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但由于国家政治和社会形势的不稳定,改革成果甚微。而从历部课程标准的“作业要项”或“实施方法”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英语课程对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的重视程度〔1〕。

二、“”前17年:突出阅读和翻译、弱化听说能力的基本目标阶段

“”前17年,英语课程目标主要强调基本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对词汇量的要求大大降低,而且对语言学习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1951年、1956年和1963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文件中。从表1可以看出,1951年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毕业生能借助于字典和词典,阅读一般性的英文书籍杂志以及能进行简单的会话和写作,并要求学习和加修5000个单词。1956年的《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又大大降低了要求,只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且词汇量降低到1500个。1963年《教学大纲》对语言目标的要求比以前有所提高,但要求依然是最基本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方面,在俄语备受重视的情况下,英语教学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英语课时较少,每周4学时,三年内共408学时,词汇量要求比新中国成立之前初中的要求还低(1948年初中《课程标准》规定“三学年教材内之字量总共约两千字”〔1〕);另一方面,受前苏联自觉对比法的影响,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成为了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这一时期,尽管对语言知识的要求还不够全面和明确,但至少说明我国英语课程开始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但是,其片面地重视阅读和翻译,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既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从1963年《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英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尽管只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语言目标,但它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阅读“一会”的片面性,兼顾了听、说、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并开始关注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但对词汇量的要求还不符合当时的英语实际水平。

三、新时期:强调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能力的具体目标阶段

新时期以来,英语课程中的翻译能力目标逐步被取消,而语言目标在加强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强调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乃至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逐步科学、具体、明确。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1978年、1986年和2000年这三部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英语课程文件中。1978年《教学大纲》首次对不同起点、不同年级的初、高中制定了统一目标,并提出培养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和基本的语音和语法知识。但也仅从书法、语法、词汇和课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且仅限于最基本的理解和记忆,对词汇量的要求有所减少〔1〕,对语言技能的要求仍然比较笼统、含糊、抽象,难以作为教学、考试和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见表2,其中具体要求略)。该目标相对当时的英语教学实际来说,要求还是偏高,这是因为经过了十年的混乱局面之后,无论从学生的英语基础还是从当时的英语教学水平来讲,总的教学质量远未达到“”前的水平。因此,该目标的制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和临时性。为了真实地了解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1985年-1986年原国家教委组织了大规模的英语调查和测试。依据调查、测试结果和30年来的英语教学经验以及国际上有实用价值的英语教学理论,1986年《教学大纲》首次取消了对翻译的要求,提出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能力的目标,词汇量进一步减少,难度再次降低。对语言知识的目标调整适应了多数中学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减轻。而更明显的变化是,在不同年级具体要求中开始重视语言知识的运用,比如强调提高语法的运用能力〔1〕。由此可见,在“学以致用是外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下,《教学大纲》基于对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遵循“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要求尽量具体明确”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目标制定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英语课程目标较以往更加符合教学实际。可以说,该课程目标扭转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它引导整个中国英语教学实现了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过渡,也体现了人们对语言本质和英语教学内涵的理解开始朝着纵深方向发展。1986年我国义务教育开始实施,为了使初、高中之间英语的教与学实现更好的衔接,经过初审、试验以及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高中英语教学调查,2000年《试验修订版》的课程目标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1)总体目标要求明显提高,突出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巩固和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并进一步要求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表明英语课程更加重视语言知识的基础性,并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应该说,这是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对英语课程目标和社会需求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说明经过十四年的发展,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一变化较为具体地体现在对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分级目标要求中〔1〕。(2)目标分级更加具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该“教学目标和要求”分为一级和二级,其中一级目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毕业较低水平,二级目标是较高水平〔1〕。“在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开展对外交流是对21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1〕的指导思想下,该大纲主要是为实施义务教育的高中毕业生而制定,但由于我国城乡英语水平的差异较大,较低水平和较高水平英语课程目标的制定很好地适应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既保证了学生高中毕业时都能具有的基本英语素养,又能满足发达地区、学校和水平较高的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使教学评价有了较为灵活的标准和可操作性。(3)分级目标更加科学、具体和明确。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分级目标首次把语言技能的要求放在前头,并对听、说、读、写以及语音、词汇和语法提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要求。比如,二级目标要求“除教材外,泛听总量应达到40小时以上”,“课外阅读量应达到20万字左右”以及“累计掌握1200个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要求能在口头中运用”。此外,还要求“累计学习75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只要求在语篇中理解其意义”等〔1〕。这说明2000年《试验修订版》的目标较以往更加细致、明确和全面,而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四、新世纪:指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标准化目标阶段

新世纪以来,高中英语课程目标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语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与表达能力;课程内容标准化,内容目标更加灵活开放。这一特点具体体现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2003年《标准》)中。与以往目标相比,首先,2003年《标准》之语言目标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把语言学习与人的素养密切联系在一起,强调通过英语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掌握学习策略,提高文化意识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同时突出强调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通过语言学习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使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以及多重人文意义。其次,语言目标更加具体、明确。该目标以义务教育一至五年级的目标为基础,就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提出了四个级别(六至九级)的具体目标要求〔2〕,比起以往按一、二级目标要求的、笼统的描述,更能体现学生英语能力发展的循序渐进过程和各学段之间的相互衔接过程,保证了教学的连续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多元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及科学、合理、灵活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再次,将语言知识正式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这一变化不仅扭转了把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割裂开来的局面,而且从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出发,把二者视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相互促进、互为基础而又共同发展的两大要素。第四,突出语言的实际运用。一方面,与以往主要围绕课本内容开展语言活动相比,该目标不仅对听、说、读、写等目标用“能做什么”进行描述,而且把语言技能的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重点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该目标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语音、词汇、语法提出了要求,而且增加了话题和功能方面的具体规定〔2〕,突出了语言知识的功能和意义,将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与现实生活情景、周围世界以及目标文化特点相结合。第五,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比如,普通高中毕业要求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而词汇量则在初中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的基础上再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九级学会使用4500左右)〔2〕。可见,2003年的《标准》对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到位,其要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基础性地位将更加巩固;培养用语言做事的能力乃至交际能力将成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语言目标的人文内涵将更加受到重视;语言目标将更加科学、明确、灵活和开放。

上一篇:剖析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现况合理性 下一篇:教育国际化合理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