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竞技体育的属性定位区分

时间:2022-07-19 09:08:29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竞技体育的属性定位区分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举例法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竞技体育的概念属性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二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列举分析,对得出的观点、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推理并给予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体育 属性定位区分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47-02

一 前言

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无论在体育人才输出、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是在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上都日益呈现出一些弊端和不协调,不符合当前形势下国际体育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后奥运时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科学化训练为手段,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有措施地建设一个与我国教育机制和体育机制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这个体系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但在这个体系的名称定位上,有的学者称其为“学校课余体育”,有的称其为“学校竞技体育”,还有的称其为“学校业余锻炼”等。那么,该如何看待不同名称下的深刻内涵呢?其表述含义是否一致,是本文所致力解决问题的方向。

二 研究结果分析

1.相关概念对比分析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学校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为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组织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以代表队的形式,在课余时间里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比赛。它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竞技体育,指大学通过招收有一定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运动员并且提高他们的竞技运动水平,以参加校际竞技体育比赛为主,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一种教育过程”。

由以上两个概念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将课余体育训练归类为一种基础性的体育教育行为,将其理论应用于中小学体育文化范畴下,将其“打基础,挖潜能,培养大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课余训练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将学校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体育教育行为,是在课余训练基础上的更高级别更高层次的拓展。其所处环境主要为大学院校、高职高专等,目的是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且能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为国家、学校在世界高水平竞赛上争得荣誉,为学校校园文化、声誉及培养大批具备创新、学习、合作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作出无可比拟的贡献。

2.不同内涵下的外在表现

第一,学校课余训练。由概念可以看出学校课余体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为我国培养一支强大的竞技人才后备军。《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中明确提出:“课余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特别强调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训练。但就目前来看,学校课余训练存在着本末倒置,把少数运动员作为重点培养目标的误区。

第二,学校竞技体育。体教结合,依托高等学校培养选拔优秀运动员,是体育教育领域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围绕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整合体育教育资源,由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探索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它具有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重特性,其目标是整合高校的教育资源与体育系统相结合,自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和运动队,促进其文化知识、专项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在各类高水平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

3.比较综述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掘出有潜力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采用科学的训练方式和手段,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完善各项训练体制机制,合理地进行锻炼和比赛,同时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和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课余训练逐步发展为我国未来竞技体育明星的成长摇篮,发展为大学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人才打造基地。学校竞技体育的目标则不再是基础的打造和初级人才的发掘,它的侧重点是将后备人才发展为主力军,将技术素质能力发展为成绩和荣誉,将潜在的无形资源开发为强有力的有形资产,推动了人才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增添了体育产业的无限生机。

4.二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学校竞技体育在概念上虽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其现状及发展过程都受到一些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不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青少年训练存在着严重的早期专门化趋势。目前部分中小学教练员被眼前利益所蒙蔽,过早专项化的训练及照搬成年运动员比赛项目的竞赛体制使得许多优秀的体育苗子裹足难行。(2)训练经费短缺、投入太少。据调查,90%以上的经费取决于学校的行政拨款,而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分摊到课余训练上的更是寥寥无几。(3)普遍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和配备精良的训练设施。目前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绝大多数由本校的体育教师承担,缺乏系统的科学训练理论和实践经验。(4)社会意识、家庭因素及学校领导理念的影响。受我国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人们更注重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忽略了体育的社会价值。(5)学生文化学习与课余训练的矛盾。学生参与课余训练的同时又要学好文化课程,为以后人生的发展做铺垫。但部分学生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观念意识淡薄,学训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致使二者间矛盾不断加剧。

三 总结与建议

第一,需要各级中小学校、体育院校明确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自身任务;各高等院校在有选择性招收体育特长生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资源,努力发掘体育后备人才。

第二,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包括体能设计师、营养师、医务人员、心理训练辅导员等)。课余体育训练可以采用招聘专职或半专职的专业运动队退役教练员作为培训老师。学校竞技体育则在拥有高水平教练队伍的基础上再建立起整套科学完善的体育科研队伍,完善训练场地的基本设施,使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世界水平同步接轨。

第三,由于课余体育训练受其自身因素影响,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需要国家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等各个方面的重视和支持,确保其稳定发展。而学校竞技体育由于其自身的性质、环境的优势,可以通过寻求社会、企业扶持赞助等来丰富资金来源。

第四,学校课余体育的发展规模、程度以及发展项目是学校竞技体育的来源和后备,各中小学校可以根据国家需要及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各学校自身发展优势和地方特色,整合全国学校的体育资源,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

第五,针对高校竞技体育的现状,改善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度、政策、法规,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同时需要进一步改革竞赛体制,增加比赛次数,增加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从而推动高校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关于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S].1986

[2]吴贻刚.普通高等学校与高等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与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的探讨[J].体育科研,2005

[3]李庆.关于学校课余训练问题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7

[4]张薇.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冲突和尴尬[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5]杨铁黎等.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5

[6]王玮.江西省重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调查[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

[7]陈丽霞.普通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分析及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2007

上一篇:巧用教法 激趣乐学 下一篇:浅谈如何增强班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