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7-19 07:58:41

新课标下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中朗读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要求。语文课是情感的科目,《新课标》中也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绘声绘色、“有感情”地朗读,能把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很容易让学生的情绪深受教师感染,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身临其境,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达到朗读教学美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虽然朗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很多语文教师的关注和认可,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却成为了一些教师不假思索的“口头禅”,或者以“声情并茂”简单地从文字表面替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起来却面无表情,语言平淡,停留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就不再前行,学生听了无动于衷,调动不起对朗读的兴趣,于是朗读成了“走过场”。

“声情并茂”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形象概括,“并茂”是“声”与“情”和谐统一的美学追求,也是我们语文朗读教学的目标所在。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不应把“声情并茂”简单化、概念化,不能流于泛泛,止于表面,应该深入挖掘其内涵,对其实现的技巧也应细致探究,使其具体化,有针对性。

一、声情并“茂”与声情并“貌”

1.“声情并茂”的内涵

在新华成语词典中对“声情并茂”的解释是这样的:“声:声音,情:情感,茂:美好,盛美。指演唱、朗诵等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情是统帅和主导,是内涵、是依托;声是被统帅、被引导的,是形式、是载体。有了一定的情就会生发出相应的声音色彩,这就是所谓的“情之所至,应运而声”。

2.声情并“貌”的内涵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情”不仅仅是单纯的内在的情绪和情感,还包括外在的“表情和神情”,它们都是内心情感的艺术外化。固然,内在的情感起伏能引发外在的声音变化,但外在的面部表情的变化同样可以带动和引导声音的变化,而且面部表情不仅来源于人的情绪和情感,它还能反作用于内在情感反应,并通过面部肌肉的紧张、松弛,眉头的一平一皱,以及颧肌的上提下放等动作刺激、诱发和加强朗读者内心情感的波动,从而表现出更加生动感人的声音和表情。

3.声情并“茂”与声情并“貌”的内在联系

声情并“貌”是声情并“茂”的前提和基础,是外在形式;而声情并“茂”是声情并“貌”的目标和升华,是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即所谓“神形兼备”,这“形”就是“貌”,这“神”就是“茂”。声情并“貌”使声情并“茂”的内涵得以延伸,外延得以到拓展。因此,声情并“茂”一定意义上包含声情并“貌”,并“貌”不一定能够达到并“茂”,但并“茂”必然并“貌”,因此,声情并“茂”才是语文朗读教学要努力达到的彼岸。

二、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范读,是指语文课上教师起着示范作用的朗读,教师有效地、精彩地范读,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导航和榜样作用。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声情并茂的文艺作品演播不仅通过美的声音的传导使听众获得悦耳的,而且还由于它所具有的语言功能,使听众同时得到‘理智的满足加上情感的陶冶’,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被称为美的情感的感动。”[1]教师“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地范读能帮助学生感知教材,进入情境,生感,培养语感,还能缩短审美距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也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有55%来自面部表情。所以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时,学生可以用“耳”从教师富于变化的声音中听出情与美,还可同时用“眼”直观地感受教师眼神与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老师内心随情感变化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油然而生的敬意,同时激发了自己对朗读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怀着强烈的愿望努力“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对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的朗读要善于将声与情和谐统一,用生动、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

在小学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起脚尖望着,望着……”这句话充分表现了红领巾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总理灵车时的情景,这情景让人的心底掀起层层波澜,这情景中有悲哀的情感、悲伤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总理的灵车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当教师真情朗读时,气沉声缓,声音由实变虚,目光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思,甚至眼里噙着泪水,但始终微微地探着身望着总理灵车的方向,当读到“望着,望着……”时,声音渐缓渐弱,音断意连,声断气连,身体也一动不动,很久很久……时间和空间似乎都定格在了这一刻,学生被老师完全带入了此情此景,感觉自己就是课文中的红领巾,师生实现了共鸣,共同入情,共同入境。

三、语文朗读教学应以声情并“貌”作为声情并“茂”的突破口

1.内心情感诱发面部表情

声和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切不可将声音、表情与感情相脱节。既要注重声音控制,又要表达出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例如,在朗读基调高昂的作品如:《雅鲁藏布大峡谷》时,不能只注重感情的抒发,声音一味夸张,以至于声音太过尖锐甚至出现破音的情况;又如在朗读基调较为缓和的文章如《荷花》时,只关注声音的平稳、力度居中,而忽视情感的表达,造成内心空虚,这样同样会形成和学生的距离感,无法引起共鸣。

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需要我们动情,情动于内,声发于外。教师的声音是否动听,表情是否打动人心,需要情感的带动,只有将文章的内容化为自己的思想,将文章的文字语言变成发自内心的有声语言,以情带声,传情达意,才能使师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一起激动,一起悲痛,一起欢乐,一起惬意。所以,教师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积聚真实的感情,并学会调动感情,并与声音完美地结合起来。

上一篇: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反观我国信息技术课... 下一篇:基于多媒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