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创新及实践

时间:2022-07-19 04:34:15

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创新及实践

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各个专业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实践。特别是在课程层面,通过校企合作,制订出符合行业企业标准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下面以《平面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为例:

《平面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院对部分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平面设计》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多为理科生,并且之前没有接触较多的艺术类学习,所以基础较差,在课堂上有“听天书”的现象,对色彩、构图等概念理解较为肤浅,对平面设计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在理论课教学中更多的是要求老师讲解软件功能,认为这门课就是对软件应用的学习。例如:PS,AI等,很多学生都显得较为浮躁,希望通过对软件学习,能够做出好的作品。殊不知设计的精华不在软件,而在创意。最终的结果是,软件学会了,可是做出来的作品,却是一团糟。总结下来,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较差,无视审美。计算机类的设计课程,属于较为前卫的艺术类学科,这对学生个人的艺术修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传统模式下,学生基本抛开了对艺术基础的学习,从第一节课就进入软件应用的学习,理论课由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各个软件功能,实验课就是让学生自己练习。这种忽视设计理念和艺术基础的教学方法,一直持续沿用,未有改进。笔者曾经作过一次测试,在学期的第一堂课上,拿出一些优秀的获奖作品,让学生鉴赏,一部分学生看不懂,觉得很一般,另一部分觉得还不错,可是一旦提问哪里还不错时,又都说不上来。试想一下,一个连优秀作品都看不出来的学生,怎么能做出优秀作品?如果只会用软件,那他自身也就是软件的一部分了,丧失了发挥自己设计创意的能力,而最优秀的设计却并非强调对软件的应用能力,反而是创意、应用能力的高低,只能体现在表达创意的能力上。由于学生缺乏这种发散性的思维和审美意识,在实践中最明显的就是学生拿到题目后,无从下手,没有清晰的设计思路,实验课的时间多数被用来上网搜索图片,找现成的作品充数,甚至会有个别同学尝试一两次后,觉得实在很困难,就直接放弃。这些问题的根源,全部来自于学生对审美和艺术基础的无知,而传统教学模式恰恰是忽视了这一点,局限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2.个体作业,缺乏协作。一般来说,在实际项目中,由于工作量大,分工较多,一个项目是无法独立完成的。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并没有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例如,一个有关学院的设计任务中,包括有标志设计、封面设计、信封信函设计、宣传海报设计等,这些都是个体无法完成的,需要几个人的团队协作,相互协调、帮助完成。而学生学到的仅仅是软件应用,对团队分工一无所知,一个任务拿到后,都是各自做各自的,谁也做不完,渐渐的学生也失去了自信心。这样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后,会感到很难融入一个团队,无法与其他同事很好地协作,那么,他在这个环境下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3.工学脱节,假想臆造。学生动手能力差,是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通病,理论教学后,由于得不到合理的规划,学生很难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实际工作中,一个项目的制订到成品,需要经过文案制订,确定主体思路,双方沟通,设计草稿,成品等几大步骤,这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无法了解的,学到的都是软件怎么应用,根本不知道如何做出客户满意的作品。做出来的东西好不好,都是自己胡乱想象,没有原则、没有约束地凭空臆造的,最后离题越来越远,甚至出现为了作品而更改主题的现象,这些,在现实工作中是完全不可取的,这种设计能力和工作态度也会使其本人失去竞争力,惨遭淘汰。

《平面设计》课程的改革思路

针对《平面设计》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我们组成了该课程的教学团队,通过和联想公司等企业合作,明确课程改革的思路,制订课程改革方案,共同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设计理念和水平。具体改革思路:借鉴美国、德国等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我院提出的“123543”范式理念,针对高职教育,将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中。建立学习团队,让学生在多人协作体制中,合作完成各个项目。

《平面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1.将一学期课程划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基础知识讲解,小项目,大课题。在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讲解中,重点阐述设计的理念,结合国内外优秀作品,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三大构成原理,特别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还应同时布置相应作业,要求学生在使用软件之前,就能够在纸上利用简单图形绘制一些特定主题,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构图能力。有了一定基础后,让学生自行分析一些作品的优劣,让学生在他人的作品中强化自身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最后,再通过对作品制作过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软件技术,这样在前期学生就具备了一定审美基础以及软件技法。

2.在第二部分“小项目”中,教师带领学生开始了解和掌握实际性的设计流程。把一个产品的相关平面产品分割成几个小部分,例如:标志、海报、杂志插画、信函封面等,让学生有顺序地统一完成。由于各个小部分对设计的要求不同,当全部完成后,学生就基本掌握了一次作品的制作。通过这种拆分大项目为小项目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各类设计环节的要素,方便以后在团队做大课题时的沟通与配合。

3.到了第三部分“大课题”,仍旧是学生分组,团队协作,不同处在于,这次设计的要求是各组之间互相协调。相关联的两组在经过组员商议后,确定一个模拟产品,并提出涉及要求,由对方组完成,完成后,相互验收,打分,并提出意见,这样做学生不仅学会了设计,更学会了如何从客户方角度出发,如何沟通,如何满足客户要求的能力。另外一点,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优秀作品欣赏贯穿始终,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对美的理解。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如下表:

《平面设计》课程改革的效果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更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每个人的创作动力,大家都想参与其中,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特别在第三部分,学生间的互动,更是充满了协作的竞争,各组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完成对方提出的要求,使自己得到同学的肯定。

总的来说,经过一两学期下来,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加强了,并且更加注重设计前的构思,同时对美的理解也加深了。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笔者认为,较为重要的在于合理分配课时,以及协调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时间安排,这对以后的授课进度尤为关键。还有就是对学生活跃的课堂氛围的把握,使学生在设计的范围内活跃思想,而不至于越走越远。在教材的选用方面,更加侧重于对设计以及构成原理的讲解,而非只讲软件的工具书,让学生掌握软件功能简单,培养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就很难了。

总之,通过《平面设计》课程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上一篇:化工企业人才管理强化建议 下一篇:酒店管理三练式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