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分析

时间:2022-07-18 07:43:58

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分析

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民营企业应该实施“走出去”战略,顺应潮流,果敢地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一、民营企业日渐成为“走出去”主体

《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业务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掌控着超过300亿美元的国外资产,拥有大约两万名外国员工,国外销售额达到330亿美元。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也逐渐成为海外投资的主体之一。在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中,万向、华为、新希望、正泰等公司,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国际市场。在沿海及内地发达省区,已有上千家民营企业在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后大胆进入国际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得到了巨大发展,民营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不到1%达到当前的半壁江山,2003年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非国有企业。发展与壮大了的民营企业不断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逐步成为跨国经营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实践证明,靠国有企业来实现中国的资本输出几乎是不可能的。国有企业到目前为止还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在政府的经营下尽管会有一些大型国企出去投资,但企业真正的内在驱动力并不特别强烈,相对来说是被动的。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项目成功率不高。“走出去”是有风险的,国企的风险最终就是政府的风险。国有企业显然不适宜成为“走出去”的主体。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伟大实践中独具优势条件。

先天优势 民营企业诞生于市场经济,对市场反映敏感,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把握机会,尤其是对国际市场上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需求的出口商品,民营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明显优势。

产权优势 民营企业产权清晰,是谁的就是谁的;责任明确,自担风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要国家投资,也不要政府承担风险。

机制优势 民营企业的机制最灵活,工资分配、营销方式有很大的自,怎么办效益好,它就怎么办;在国际市场上的适应性最强,干这行不行,马上掉头干别的,可以因陋就简,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规避市场风险的灵活程度高。

成本优势 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以成本优势为主,而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生产资料的使用、历史包袱等方面明显优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种成本优势更为明显。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5年的市场经济锤炼,我国已出现了一批民营企业家,这些人具有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于迎接挑战,勇于创新,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搏击国际市场的能力。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自身具有很多优势,其“走出去”完全是主动行为,是高收益的驱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已具备“走出去”的基础和条件,民营企业应该也能够成为“走出去”的主体,将成为“走出去”的一个生力军。

二、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组织形式、竞争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家之间,而是在公司之间进行的。跨国公司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实力。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如何,最重要的是看其有多少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跨国公司推行的全球战略,其主要内涵也是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前提的。

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较早地提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重要命题,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较长时期把重点放在“引进来”上,这两个利用还很不全面、很不对称。从利用两种资源上看,主要是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资源与国内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初级资源相结合,国内的优势资源与国外可利用的资源相结合还是处于初步阶段。从利用两种市场上看,主要是外国企业、外国产品通过强有力的跨国经营涌入国内市场,而中国利用国外市场主要是以传统的贸易方式出口商品。据商务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1991年为3.7亿美元,2002年为9.83亿美元,10多年时间只增长6亿多美元,而同期吸引外资却从1991年的43.66亿美元,增至2002年的827.68亿美元,增加达780多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与吸引外资相比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增速上相差甚远。根据国际资本运动规律,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吸引外资的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116:10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8:100,而我国在1991年至2002年10多年间,这一比例在1991为最高,但也只有8.47:100,2000年则只有1.35:100。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不对称的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样,就造成了两个不对称,即中国被利用的资源与所应当利用的资源不相称;所开放的市场与所能进入的市场不对称。打破这种不对称的有效形式就是大胆地“走出去”。只有“走出去”,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到海外进行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而国内紧缺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类项目投资,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保证日益短缺的战略性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保证市场规模的外延和扩展,带来边际收益递增的规模经济效应,这是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我国经济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决策。

事实说明,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后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必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放在统一框架中综合考虑,这样才可以更好地配置资源,可以更好地寻找获利市场,使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200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额已达到6208亿美元,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3000亿美元。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放开,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也相应地对我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更为便利,这些对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必要保障。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关税总水平今年降至约10%,其中工业品将降至约9.3%,98%的工业品的关税减让也于2005年基本结束。这将极大地降低外国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门槛,使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走出去”已成为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需。中国的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生命力极强,不怕市场竞争,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市场洞察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他们走向国外投资办厂,将更能适应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的环境。

四、应对国外非关税壁垒的需要

我国民营企业崛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大都涉足市场准入壁垒较低的传统制造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的大多是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工艺品、小五金、小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简单,国内竞争中民营企业基本上都借助于传统的“薄利多销”营销策略,进军国际市场时“低价促销”自然也成为拿手好戏。但在国际市场上低价促销的营销策略不仅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而且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常常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截至2004年5月底,中国已被卷入573起反倾销诉讼,而民营企业正是导致最近几年多起反倾销案的主角。我国民营企业应当学会通过海外投资的方式走出去,变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为国外生产国外销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反倾销调查”。

(本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编号:2005jqw049)

上一篇:公司法人人格的挑战:一人公司构建与展望 下一篇:企业产品开发与创新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