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之我见

时间:2022-07-18 05:35:04

有效备课之我见

摘 要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基础。

关键词 扎实功底 [形备课 高效课堂

语文备课是一个传统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时代的发展,理念的更新,备课的话题就常谈常新,不断引发新的问题的思考,甚至备课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也随之有所变化。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一堂课能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工作是否充分。说起“备课”, 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我们常与“写教案”相混淆,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其实二者不是一回事。备课应该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道理等的深入理解,以及针对所教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的思考与选择、确定。而写教案,只是对上述理解、思考、选择这一备课过程的书面记录。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而案头工作只要15分钟。”

自从接触了有效备课,我学习到了备课中的几条宝贵经验,也认识到了自己原来备课所走入的误区。提及到名师的备课经验,我觉得他们身上最可贵的是他们的备课精神,他们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严谨精密的构思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每堂课操纵自如,精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仔细思考不难体会到其中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基础。

1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等,但因为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占据了教师大部分时间,实际上的备课就等同于写教案了。这样的教案等检查后便放进了抽屉,上课前教师还得重新备课,这样的备课是徒劳无效的。我认为,备课应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不管是什么形式,底线必须是有效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2隐性备课最重要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而练好扎实的“内功”,就是做好隐性备课:

第一步:钻研教材,在深入解读文本上下功夫。于永正老师说过:“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语文备课的根本。一篇文章拿到手,我们首先要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我们要把把备课过程作为自己学习的过程,自我提高的过程。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也只有细细思考,才有可能构建有特色的课堂。

第二步:朗读课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师备课,首先要多读。教师备课时,于老师特别强调要“开口备课”――也就是大声地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出来。力求把课文读“活”,因为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课前、课中、课后都需要备课

备课不仅是课前的事情,在上课时,教师依然需要备课,只不过这时的备课变成了一种有机的调整和灵动的生成而已。学生在生成,教师随着学生的生成也在生成,课堂中我们应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而学生们会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学习研讨的气氛中,碰撞灵感,生成自己新的智慧。另外,要让备课本成为“教育日记”。于老师特别强调要写教后反思。他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老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长远的备课,就是从这次教学中总结经验,为下次再上课做好准备。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说:“备了一辈子。”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想想我们备课的方法,绝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有这样的通病:一是未认真读懂、读通文本,就急忙翻“教参”,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其实,“教参”也好,现成的教案、实录也好,是名副其实的仅供参考,阅读教参不应取代教师自己对文本深层的解读。二是过于关注教法,缺少对目标的准确把握 。有的教师听名师的课,最感兴趣的是教法设计,自己在备课中最花心思的也是教法设计。拿到一篇课文,对文本的理解还很肤浅,教学目标还不明确,就急于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的教法设计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常说,方法为目标服务,有了明确的目标,方法常常会“应运而生”。方法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与否。最高效地达到目标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明确的目标那里来?最首要的一条还是认真钻研教材。于永正老师的“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说的就是这个理。

上一篇: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下一篇:屏蔽冷却水管道模块水压试验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