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学生竞争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18 10:24:09

高校贫困学生竞争力的培养

摘 要: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贫困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着马太效应,且由学生间竞争力的趋异化所致。因此,通过对贫困学生发展普遍存在的马太效应进行分析,探寻竞争力培养的内在机理,并提出解决贫困学生竞争力培养问题的有效平台建设。

关键词:贫困学生;竞争力培养;马太效应;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1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学生的数量和比例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截至2009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1]。高校贫困学生的成长发展、竞争力培养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贫困学生的发展普遍存在着马太效应,怎样阐述贫困学生竞争力培养的内在机理,怎样加强其竞争力培养的有效平台建设,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高校学生发展普遍存在的马太效应及其影响

美国著名科学家、当代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了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优势积累,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从而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现象[2]。殷伟群等论述了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对弱势社会群体社会流动的影响,认为需增加社会弱势群体流动的机会;李海芸分析了学生教育工作存在的“马太效应”,要善于激活其正面效应,预防和治理其负面效应。而马太效应体现在高校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各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马太效应的聚集效应,防止其溢出效应,以着实地提高贫困学生的竞争能力。

(一)马太效应体现在学生发展的各个层面

1.普通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马太效应

学生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现象。第一,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外在表现积极乐观、热情主动,而内在表现沉着冷静,做事有条不紊。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说演讲辩论比赛、文体活动等,并在活动中不断地锻炼,有一种锻炼自己能力的欲望,展示了他们一种敢闯敢拼的良好心理素质,因而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变得更好。而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技不如人,要么不参与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要么被迫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出一种消极被迫的状态,因而他们的心理素质并没有太多的进步。第二,能力素质较好的学生,由于他们更有自信更有能力地承担老师、社团安排的任务,因而得到老师的支持和信任,一种“雪球效应”在他们之中不断地发挥着作用,随着完成的事情越来越多,信心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的程度越来越高,因而使他们变得更为优秀。而能力素质较差的学生,自己对自己能不能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持怀疑自己的心态,不愿意参与,丧失了很多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因而能力水平没有有效地提高。不管从心理素质还是能力素质来看,两者的差异更加明显,两极分化的现象更为严重。

2.马太效应在贫困学生中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曾说过“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贫困学生在竞争力方面和一般普通学生有其共同的一面,即存在着“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贫困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低收入家庭,受接受基础教育水平和家庭受教育水平低因素的影响,缺乏很多的社会资源,因而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表现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弱,文体素质不强,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差。

(二)教育公平理论与马太效应的价值冲突

教育公平理论认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资源方面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3]。国家通过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从传统意义的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均等化;国家、学校和社会通过一系列的资助政策解决贫困学生的问题,有利于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而高校贫困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是贫困学生工作的最终目的。“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在高校贫困学生发展过程中日趋显现,贫困学生和其他学生的能力方面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现象越发严重,这将和教育公平理论产生价值冲突。因此,如何有效地避免马太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贫困学生的竞争力,是高校贫困学生工作过程的重点。

二、高校贫困学生竞争力实现的内在机理

高校贫困学生中存在着“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不均衡发展现象,究其客观而言,是学生竞争力的差异性所致。宁晓明认为,人与人之间起初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学生之间的马太效应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贫困学生竞争力的内在趋异化。要防止马太效应的产生和扩大带来的不良影响,有必要深入探讨学生竞争力实现的内在机理。笔者认为,高校贫困学生竞争力实现须经过自我认知、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竞争力实现四个阶段(见图1)。而这四个阶段相辅相成,并且不断地循环,使贫困学生的成长发展形成一个内在的封闭循环系统。

(一)自我认知是竞争力实现的基础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认为,自我认知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贫困学生竞争力实现必须首先了解其自身的各种特点,如基本能力素质、为人处世的风格、兴趣爱好、价值观、个性特征、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等。贫困学生通过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等元素的认识,对客观环境的外在把握,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实条件,树立起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目标,是能力培养的前提。

(二)能力培养是竞争力实现的关键

贫困学生竞争力的实现不仅需要其自身的自我认知,而更需要其通过参与实践来培养自身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参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其专业能力;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培养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健康素质。以上例证可以看出,贫困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其自身的广泛参与。因此,贫困学生在竞争力实现的关键阶段,需要学校、社会、国家等主体提供良好的能力培养平台。

(三)综合素质是竞争力实现的重要表征

综合素质是竞争力实现的重要表现形式。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经过自我认知、能力培养而产生的较为稳定的能力素质,是专业素质、创新素质、人格魅力、身体素质、情感素质等多方面素质的总和。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通过有效方式培养,并不断优化其自身的内在素质,一种“滚雪球式”的效应在其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竞争力实现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贫困学生竞争力实现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最终归宿。高校贫困学生通过自我认知、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阶段的过程发展,最终形成了社会需要的元素能力。而竞争力实现也会加深贫困学生自我认知的水平,并且使贫困学生的成长形成一个内在的封闭的循环系统。

三、高校贫困学生竞争力培养的平台建设

(一)励志教育平台:搭建励志平台,提高贫困学生自我认知水平

贫困学生通过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等元素的认识,对客观环境的外在把握,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实条件,树立起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目标,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因此,励志平台的搭建尤为重要。高校可以通过励志讲座、励志电影来宣传贫困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促进自我解困的重要性;积极开展贫困学生勤工俭学岗位类型的增补和完善工作,使之成为贫困学生励志的有效平台;通过“贫困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励志经验交流活动,让优秀的贫困学生带动较差的贫困学生,逐步地实现贫困学生认知力的提升[4]。

(二)能力培养平台:依托团队和社会平台,提高贫困学生的能力素质

满足学习需要,搭建教学团队。就高校发展而言,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为任务,由为实现集体绩效目标协同配合、能力互补,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团队。积极鼓励贫困学生参加学生社团。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大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志愿型群体。社团活动一方面丰富了贫困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能力。贫困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也适当地减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负担。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贫困生的自主创新能力[5]。科研团队可以专业相近或文理结合来构建,使高校贫困学生融入到学术科研过程,有利于培养贫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6]。依托社会平台,让贫困学生走出“象牙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咨询服务活动、文化产业开发活动以及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理念等活动,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在其过程中提高能力素质。

(三)综合评估平台:加强竞争力培养评估工作,确保贫困生竞争力有效提高

高校贫困学生竞争力培养成效的高低还需要一套综合的评估体系作支撑。高校结合绩效管理方法,通过对能力培养团队和学生个人的外部激励,具体可以分为团队考核和学生个人考核两个方面,以他们在各种平台的参与度以及参与成效来进行评价。而高校将贫困学生和学生团队在能力培养平台中的表现和效果,纳入年度综合测评体系中,通过外在的激励和内在能动作用来保证贫困学生的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的说明[EB/OL].http://edu.people.toni.EN/GB

/8216/200762/12529391.htm.

[2]盛沛锋,楼文军.“马太效应”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J].经济师,2008,(6):122-123.

[3]汪立琼.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06,(2).

[4]余辉,唐继平,邓巧玉.新资助体系下高校助困育人模式探索[J].中国市场,2011,(12).

[5]沈金锋.略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1,(11)

[6]黄宝雯,张琼.核心竞争力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

上一篇:高校学生干部角色定位及作用发挥失常问题分析 下一篇:服务工作大局 发挥智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