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学生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20 06:44:04

高校贫困学生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 高校的合并、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贫困生提供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但高昂的学费使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严重,也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针对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研究,有助于高校工作者了解高校贫困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便于高校工作者开展贫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也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本文阐述了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及问题,针对产生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 高校贫困学生 问题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贫困学生的定义

高校贫困学生的界定是高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但对其界定学界还有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贫困大学生的划分标准。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界定一般有三种标准,分别是以学费支付情况为划分依据、以日常生活花费情况作为依据、结合城市最低生活线以月生活费为依据。无论是哪一种标准对贫困大学生群体进行界定,学校在对贫困大学生帮扶过程中,还是有比较明确群体对象的,这给我们研究贫困大学生问题提供了基础。

2 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发展问题等不断突显。这说明,贫困大学生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亟需我们去改进。教育与经济资助相分离、缺乏匹配的环境支持系统、忽视高校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上三个方面是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育与经济资助相分离

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校贫困学生教育要想取得成果,必须将教育和经济资助相融合。教育需要以经济资助为前提,经济资助也要以教育为导向。贫困学生教育要加大对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力度,从经济上,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和压力。资助是解决贫困学生问题的手段,并不是解决其问题的根本目的。经济问题只是一个浅层问题,思想和心理的健康问题才是深层问题。资助应以教育为导向、以育人为目的,将经济资助赋上教育的功能,才能实现其最大效益,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然而政府和高校将解决贫困学生问题的重心放在对贫困学生经济的资助上,以至于在经济问题逐步缓解的同时,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

2.2 缺乏匹配的环境支持系统

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存在特殊性,主要因为它对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高校贫困学生的产生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因此高校贫困学生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所以重视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的社会环境,客观分析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正确把握贫困学生教育的思路及对策是必不可少的。当前贫困学生教育缺乏与其相匹配的环境支持系统,表现在国家对贫困生问题的关注不全面以及社会资助体系不健全。

2.3 忽视高校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高校贫困学生经济资助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育人的最终目的是要造就“四有”新人,是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当前,高校贫困学生在高校中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在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却很少重视到这一点。

3 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对策

3.1 建立健全高校帮困机制

(1)完善国家助学体系,确保资助工作良性发展。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高校贫困学生经济上最大的学费问题,但是国家助学贷款能否很好地循环,同时涉及到银行、高校及贷款学生本人等多方面的问题。现实中,大学生的违约率是很高的,要想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能够更好地执行,必须严格遵守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条款。必须做到:一、加强贷款学生诚信教育,让贫困大学生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含义,让他们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完善公民信用记录体系,完善还贷机制,从客观上约束他们履行义务;三、加强生源地贷款,目前生源地贷款仅局限于国家试点的省份,而不同省份办理流程又有差异,因此要规范和完善办理手续,使更多高校贫困学生受益。(2)完善各类奖助学金和社会捐助工作,扩大资助范围。要加强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就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2007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经济困难学生界定、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管理办法。还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比如发行教育,的发行具备社会性、公益性和娱乐性,被称为“微笑的税”。(3)加大勤工助学力度,拓宽勤工俭学渠道。目前勤工助学活动大多为体力劳动,高校作为贫困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充分考虑学生课余时间的分配以及其适合的工作,除了在校园内寻找各类勤工助学岗位,还应在社会上、企业里寻找能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勤工助学岗位,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生活补贴,还可以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自身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2 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3.2.1 构建人文关怀特色的贫困生思想教育模式

构建教育模式时应着重考虑对贫困生的关爱、理解、鼓励、引导等因素,包括:

自立自强模式即经济援助,高校贫困学生最大的困难是经济困难,所以将经济上的资助放在首位的同时,要与其自立自强教育相结合,要让他们明白就算物质贫穷,精神必须富裕。

情感疏导模式即心理关爱,高校贫困学生很多有心理问题: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应当加强对他们的关爱,消除他们抵触情绪,以情感为桥梁,深入他们内心,了解他们,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抗击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

全面成才模式即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锤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贫困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坚定他们在逆境中成长的信心,使他们全面发展,是人文关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3.2.2 营造人文关怀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

在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营造有人文关怀氛围的校园环境。一是构建校园美好的物质环境。学校不要对学生公寓、食堂等进行人为的分类,应在公共设施和教学资源上做到一视同仁,使他们的心理平衡。二是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学习风气、思想潮流等,要加强学风建设,引导他们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三是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使他们摆脱不良的情绪,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让他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3.2.3 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完善高校感恩机制

感恩教育有利于完善诚信体系,有的学生得到资助,浪费无度,不利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因此,应加强感恩教育,完善感恩机制。一是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二是要组织贫困学生参加感恩活动,使他们对感恩行为表示理解和认同;三是营造校园内感恩氛围;四是高校工作者要为贫困学生做好表率,要经常关爱贫困学生,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受到爱的存在。

3.3 实施高校贫困学生自强自立教育

(1)实施励志教育。一是增强高校贫困学生自立自强的信心,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提升他们的自信;二是通过树立自立自强的典型去感染贫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以榜样为目标,使他们坚定“别人能行,我也能行”的信念;三是学校设置励志奖学金,让学生通过学习及其他各方面的表现来获取。(2)实施诚信教育。教育工作者要严格要求贫困学生,例如在申报各类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工作中,要求贫困学生必须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到言行一致。建立高校贫困学生诚信档案,制定诚信评估体系,结合高校贫困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评估,评出信用等级。教育工作者还要为高校贫困学生做好榜样,在学生面前展现诚信品质。(3)实施自助教育。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打破定势;二是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三是多掌握方法,善于总结他人的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四是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善于发现问题,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大学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司家营铁矿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