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钱景”

时间:2022-07-17 06:46:57

过去一年来上海自贸区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一是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是投资管理制度的创新;二是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监管服务方面有制度创新;三是在自贸区内探索金融创新制度改革;四是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

其中,负面清单制度最引人关注。所谓“负面清单”,其实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在这个名单之外,“法无禁止即可为”,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

在此之前,我国对包括外商在内的投资行为,采取事前审批的制度,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产生寻租现象。采用负面清单来管理,那么,在国家明确开列不予外商投资准入或有限制要求的领域之外,就充分开放。这无疑会激发企业的主体活力,让市场配置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据初步统计,上海自由贸易区目前已有283个项目落户,共新设企业12266家;同时,外商投资热情迸发,外资企业有1677家,占13.7%,而一年来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相比去年增加了10倍。

2014年7月1日,2014版负面清单。与2013版相比,2014年版负面清单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取消了14条管理措施,放宽了19条管理措施,进一步开放的比率达17.4%。

对此,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兼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表示,负面清单瘦身改版,可能有人觉得还是改得不过瘾,其实最重要的是制度框架确立,这好比是打开了一扇门,会逐步推开的……

负面清单带来的“轻型”管理着实让企业振奋,但是负面清单管理无前例可循,这一改革既要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又必须要注意风险管控。“负面清单”不是说彻底不管,它后面的监管应该非常强,就是刚出现的新行业,也有办法监管。试验区设立后,一定要注重监管能力的提高。只有事后监管有信心,很多事前审批才能取消。

目前自贸区本身还在探索当中,处于起步阶段,对周边的辐射作用需要经过若干年的探索,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了,集聚效应明显了,才能突显出来。不过,这并不影响各级政府对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经验的研究以及复制。短短几个月里,负面清单制度已经成了各省份竞相采用的改革办法。从上海本地的区县,到四川、海南、河北等地,纷纷推出了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不仅如此,全国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总结学习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尽力对接。据悉,包括广州南沙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浙江宁波、舟山、重庆、福建厦门等地均在积极规划、申请自贸区,以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比如,近日合肥海关就效仿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做法,正式推出了“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简化无纸化通关随附单证”、“简化统一进出境备案清单”等3项制度。

其实,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核心只有两点,一是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国际通行规则的推出,形成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实现政府的改革,从原来重审批环节过渡到今后重监管环节。

在上海自由贸易区进行的财税、金融、外汇、贸易等方面的改革,为广大民营企业发展带来的实质性利好不言而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不让企业输在竞争起跑线上。民营企业有望从自贸区的税收优惠、金融改革获得更多的实惠。而政府一旦把管理重心由事前监管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外资经营活动的监管,就会吸引外资大规模进入,激发企业的经营活力,从而带动服务业的开放与繁荣。

国务院总理强调,政府搞权力“瘦身”,是自身改革。就是要给市场让出空间,激发市场活力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放权后政府责任更大,管理要求更高。我们要进行更多探索,促进在诸多方面与国际的接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毗邻自贸区的广大长三角民企们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于上海自由贸易区实施货物进出口、转口自由,无配额限制,不缴纳进出口关税,同时放松外汇管制等优惠政策,加之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及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对处于长三角的外向型民企吸引力很大。在这块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地区,包括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都有可能把充分利用上海自由贸易区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平台。这将掀起一轮新的招商引资竞争热潮。

上一篇:100例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 下一篇:“武山人”选狼叫为居住地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