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的高校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27 12:27:17

浅议我国的高校教学改革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从教育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阐述了教师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以及教学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育制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教学改革始终是主要内容之一。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创新教育等理念的发展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专业设置、学分制、选修制、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构成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更新使得高校教学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及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理念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国高校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教学改革理念对教学改革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发挥了指导作用。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创新教育等理念奠定了我国高校教学制度改革、教学实践发展的理论基础。

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的方法多种多样,各个高校依据自身特色各具一格,但不外乎从教育制度、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为入手点。

1教学制度改革

如果说在改革中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的话,制度改革则是最为基础的,因为制度使活动具有了规范,使组织具有了张力。因此,在世界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制度改革成为主要内容之一。同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在制度方面的变化也是引人注目的。高校教学制度改革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学分制、选修制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

1.1专业设置的调整与改革

专业和教学计划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制度的核心部分,这一教学制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大学中设置专业,按照专业培养专门人才是苏联大学的经验,也是在50年代初改革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大学教学制度的基本特征。

1.2学分制的改革与发展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来衡量学业完成情况,并以学生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学分制为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所普遍采用。学分制的本质特征为: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查的变通性和培养过程的指导性。主要特点是淡化传统的班级概念,实行选课制、弹性学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共性和个性的需求差异,突出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个性化。

1.3选修制的实行与发展

选修制是学分制的基础与核心。选修制又称选课制,是指允许大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许多高校都把选修制改革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选修制的实行顺应了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使高校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4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宏观教学管理)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制度改革(微观教学管理)两个方面。宏观教学管理改革是方向性、指导性的,主要体现在打破“苏联模式”的教学管理格局,以体制转变为先导,下放教学管理权,扩大高校办学自;微观教学管理改革是具体性、操作性的,以建立柔性和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关键,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则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确立起来的。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1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从性质上来讲,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延续,从课程 (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到课程的编排都反映出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性、计划性。课程体系在内容上呈现出“专而窄”的特征。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各个高等学校在课程制订以及课程编排等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自,本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2.2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等相互联系的方式,它随着大学功能与理念的演进得以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师个人素质、能力等的影响。近些年来,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出发,我国许多高校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初创于哈佛商学院,该学院将这种方法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在教师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方法。

学术沙龙式教学是将“学术研讨”的基本原则和“学术沙龙”的民主形式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之间形成一种科学的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

除上述教学方法外,目前在高等学校教学实践中还有情境教学、发现教学、程序教学、启发式教学、自主性教学等方法被大量地应用。

3高校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作用

面对高校教学改革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教师是其成功的关键。所以,期望高校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结果,就必须关注教师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反应及其行动,研究影响教师参与高校教学改革的因素,增强教师实际参与高校教学改革的动机和能力。

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不仅体现在其是高校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力量,同时也源于21世纪这一变革的时代导致教师本身也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体。信息社会的发展,导致知识的数量、质量及其来源发生变化,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关系,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以学会学习为中心,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和管理知识,树立起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建立在创新和个性化思维基础上的科技与产业进步,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置于突出地位。高校教学改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要求教师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改革,并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因为教师要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来回应社会的变革,教师自身的改革与完善尤为重要。

4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综观当前我国一些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不难发现,有一些共同的趋势。探究这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对于深化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和丰富发展我国高校教学理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封闭的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同实践训练密切地结合起来;改革单一的讲授法,试行教学方法的综合化;改革忽视学法的做法,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曹莉.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2]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

[3] 许洪英.谈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探索,2000(2).

[4] 龚小青.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体系的改革[J].高校理论战线,1999(10).

[5] 吕建德.高职学院实施创新教育之管见[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

上一篇:浅谈高校图书馆自助服务 下一篇:浅谈澳大利亚TAFE人才培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