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报刊早期漫画初探

时间:2022-07-17 04:53:05

我国报刊早期漫画初探

【摘要】 与当前报刊漫画创作的繁荣相比,对于我国报刊漫画史的研究相对薄弱,许多历史细节依旧模糊不清。文章对我国早期报刊漫画历史的几个关键史实,如国内报刊第一幅时政漫画,报刊漫画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最早的漫画选集和第一本漫画刊物,“漫画”名称的出现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漫画的繁荣等,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梳理。这对于厘清历史,认识报刊漫画这一艺术门类,继承和发扬百年漫画优良传统,推动报刊漫画繁荣和发展都有特殊意义。

【关键词】近现代 报刊 早期漫画 探源

【作者信息】王一丽,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空军航空大学人文社科系副教授;刘学义,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新闻学博士。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媒体可信度的生成与维系机制研究”(11CXW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漫画在一些人眼里被视为小画种,长期得不到美术史家的重视,新闻学界对近代报刊漫画发展历史的专项梳理更是难得一见。其实,漫画作为一个画种,在欧洲出现并流行于世,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从清末民初漫画在近代报刊出现算起,距今也有上百年历史。

漫画是报刊艺术,早期漫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主要是报刊。世界上许多著名漫画家是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成名的,我国早期许多著名漫画家的作品也多半发表在报刊上。对于中国早期漫画来说,报刊是其赖以生存的主要传播载体。当然,多数情况下,报刊和漫画互相映衬,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

本文所称的报刊漫画,是报纸、杂志上所刊登的所有漫画作品的总称。如果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谢缵泰作《时局全图》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中的反帝漫画算起,中国漫画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从近代、现代至当代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一、第一幅报刊时事政治漫画:《时局全图》

中国漫画与中国社会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在我国报刊漫画发展的最早期,即清末民初,那时漫画家的作品主要是暴露满清王朝的腐朽反动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野心,发挥了漫画“醒世”的特殊社会功能。

国内报刊上最早的新闻漫画《时局全图》,就是当时弥漫全国上下的反侵略反瓜分爱国情绪的一种艺术反映。这幅针砭时政的新闻评论性漫画,1898年7月刊发于香港地区的《辅仁文社社刊》,作者谢缵泰。关于这副漫画的原题存在争议,一说题为《时局全图》,也有研究者认为是《远东的形势》,或《东亚时局形势图》。这幅漫画以比喻和象征的艺术笔法,展示了各国列强瓜分中国的情景。画面以清朝疆域图为背景,展示了中国大好河山被一只熊盘踞东北三省,一条狗盘踞长江地区,一只癞蛤蟆占据两广、云南地区,一条肠形大虫盘踞山东,一个太阳辐射闽、台及朝鲜地区,还画了一只飞来争食的鹰的惨痛现实。漫画配了文字说明:熊即俄国,犬即英国,蛤即法国,鹰即美国,日即日本,肠即德国。并附有一首打油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资料显示,这幅漫画并非谢缵泰首创,而是从英国报纸上翻译再创作而来的。作者谢缵泰自己也说:“这幅漫画许多外国画报都刊登了。画这幅画,目的在于唤醒中华民族,向人们敲起警钟:外国列强瓜分大清帝国的危险已逼在眼前!”[1]

谢缵泰(1872-1938),广东开平人,澳大利亚著名侨商谢日昌之子,孙中山领导的香港兴中会创立者之一。1902年,香港兴中会曾密谋在广州发动一次以秘密会党为主力的起义,主要策划者就是谢缵泰。由于有人告密,起义胎死腹中。之后,谢缵泰不再过问兴中会之事,转而参与香港英文《南华早报》的工作。谢缵泰在从事革命活动之余,还曾设计过一架“中国号”飞艇,因此他也是我国近代航空史先驱之一。为此,1910年第1卷第4期《小说月报》(上海),曾用近3页的篇幅刊登《中国发明飞艇家谢君缵泰小传》,详述其发明的重要意义。同一期《小说月报》还刊登了谢缵泰的肖像及飞艇图像。谢缵泰的《时局全图》在以后的数年中,不断被一些报刊转载、修改刊登,产生了广泛影响。

与《时局全图》同一时期,还有一类时事漫画留存较多,影响也较大,那就是义和团漫画,其中某些存世作品,如《射猪斩羊图》《雷击猪羊图》《猪精恶报图》《生杀猪羊图》等,生动反映了当时义和团利用漫画这个武器进行反帝斗争的史实,只是这些漫画多刊布于影壁、揭贴等载体,不属于报刊漫画范畴,这里不作赘述。

义和团漫画以后,大约1901-1905年间,由于沙俄对我国东北的侵略,我国爆发了全国性的拒俄运动。在这个大规模的爱国运动中,上海组成立了“对俄同志会”(后改名争存会),出版了报纸型宣传品《俄事警闻》,以报道“俄事”,“唤起国民”。在1903年12月15日的创刊号上,谢缵泰的作品又被刊登,改题为《瓜分中国图》。由于《俄事警闻》的社会影响,这张漫画传布很广,曾一度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报刊漫画。刊登《瓜分中国图》的同时,《俄事警闻》还发表《现势》一文,对此图作了详细说明。该文介绍,这一张图是谢缵泰从英国新闻纸上翻译出来,并在香港刊载的,五彩鲜明。在中国字的新闻纸上,也着实登过几次了,国人知道的虽不少,还有一大半是不知道的,所以特地登在第一天《俄事警闻》上,请四万万中国人都开着眼看看,扪着心想想,恐怕不知不觉要赶紧去想法子了 。[2]

二、报刊漫画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是近代报纸在我国发端并开始大发展的时期,在香港、澳门、广州、上海、北京、长沙等地,近代意义上的新闻纸大量出现。这些报纸大多附有画刊,用油光纸石印,刊期不一。美术这一艺术形式,通过新闻报纸这一新的传播载体,走向更大量的公众中去。有史家认为,如果说传统的中国画到了清末进一步脱离了社会生活,而这一时期的报刊美术则相反,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连。[3]当时,报刊美术的形式繁多,时事插图、新闻故事、连环图画、名人形象、名胜古迹、外国风光、滑稽图画、讽画讽字等等,应有尽有。兼具报道和评议功能的新闻漫画,也就在这一时期的报纸上得到了空前规模的发展。

当时的许多报刊,如《俄事警闻》《广东白话报》《时事画报》《神州五日画报》《时报插图》《时事新报星期画刊》《民权画报》《民呼日报插图》《民吁日报》《民立画报》等,刊登过许多新闻漫画作品,有的还以漫画为主。这些漫画的题材十分多样,讽刺清廷误国,揭露列强阴谋,刻画官场怪相,批评社会恶疾,都有所表现,但以前两者居多,展示了漫画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在新闻报道和评论方面的独特魅力。

影响较大的作品,除《瓜分中国图》外,1905年全国反美高潮中,《时事画报》的漫画《龟抬美人图》也很有影响。这一年,美国当局派遣军事首脑和总统之女来华。因不满于其侵略嘴脸和讹诈,广州社会各界劝说轿夫不要给美国佬抬轿子,《龟抬美人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紧急创作出来,连夜张贴,并发表于香港《世界公益报》(改称《龟仔抬美人》)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出版的机关报《民报》,在1907年4月25日还专门出版过一本临时增刊《天讨》,《天讨》登载了三幅漫画:《猎胡》《过去汉奸之变相》《现在汉奸之真相》,前者歌颂了革命党反对满清的行为,后两幅则揭露晚清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当权卖国的丑恶面目,三人均以真实人物形象出现,作品具有尖锐的针对性。

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放松了对言论、著作、刊行的管制,一个新的办报热潮出现。加上新的印刷技术的采用,新闻漫画越来越多地登上报刊的版面。

清末民初的漫画作者为数不少。著名者如广东的何剑士(代表作《内阁总理》《盛来与端去》《纸毙》等)、张聿光(代表作《饭桶》《袁世凯骑木马》等),上海的钱病鹤(代表作《老猿百态》《国人皆曰可杀》等)、马星驰(代表作《此之谓人民代表》《玩弄于掌股之上》等)、沈泊尘(代表作《虽不中亦不远矣》等),此外,但杜宇、丁悚等,也都是知名的漫画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五四前后,随着国外先进印刷科技的引进,报刊漫画已大多采用现代铜版与锌版制作技术,且将漫画与铅印文字结合。刘一丁认为,这与清末民初石印法相比,是个很大进步。所以,五四时期中国新闻漫画无论在印刷质量,还是在发表数量上,都有明显提升。[4]

三、最早的漫画选集和第一本漫画刊物

1908年(光绪34年,农历戊申年)春,上海时事报馆编辑印行了一套丛书《戊申全年画报》,共计36册,其中第20册题为《寓意图》,这本漫画集,收集了1907年到1908年间报纸上发表的政治讽刺新闻漫画约80幅。这是迄今为止能够见到的中国报刊漫画史上第一本漫画专集。

《戊申全年画报・寓意画》中的漫画集中讽刺了清廷卖国求荣的罪恶(如《对内对外两种面孔》《盗铃》等)。许多作品也揭露了清朝官吏对人民的压制。如《节节压制》《今之所谓良臣》《对待国民之政策》等。对清廷派五大臣到国外考查,玩弄“立宪”把戏,画集也有讽刺。如《考查》。画集中的某些作品,还表现了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如《自由钟声》)等。

《戊申全年画报・寓意画》的“编者并言”,交待了编选这本集子的初衷,“东西洋各大报馆最注意于图画一事……以供世人之观鉴,所以民间智慧日增,识见日广,而国势强盛亦于是乎基焉”“吾国报界尚在幼稚时代,虽通商各口岸报馆已不下数百家,而注意于图画者尚鲜”,因此,该报是以“专绘各省可惊可喜可讽可劝之时事,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而劝善惩恶之意即寓于中矣”。[5]

中国的第一本漫画刊物的出现,要比《寓意图》晚了10年。

1918年9月,著名漫画人沈泊尘在上海创办《上海泼克》(SHANGHAI PUCK),这是我国第一本专门的漫画刊物。为什么叫“泼克”?当时英国有一本风行世界的幽默期刊PUNCH,译成中文便是“泼克”(即现在的《笨拙》杂志),估计沈泊尘是想把自己的期刊也办成PUNCH那样幽默泼辣。

《上海泼克》为月刊,出至当年12月,因主编沈泊尘罹患肺病停刊,共出4期。

《上海泼克》甫一出版,即受到外界注意,《申报》评论道:“《上海泼克》产生以后,社会上亦甚注意,其第一期在长江一带销行一万余册。其中中英文著作皆出自一时名手,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实为近代中国月刊中别开生面之杰作也。”[6]

《上海泼克》的《本报之责任》一文,详细阐释了该刊的编辑思想:“其第一步之责任,即当警惕南北当局,使之同心协力,以建设一强固统一之政府。其第二步之责任,即为竭其能力,为国家争光荣,务使欧美人民尽知我中国人立国之精神,未尝稍逊于彼。第三步之责任,即在调和新旧,针砭末俗。”[7]该刊所登漫画作品多数出自沈泊尘之手,内容多针对封建军阀、帝国主义,充满讽刺锋芒,如《虽不中亦不远矣》《十年老女犹画娥眉》《南北之争》《总统之梦》《总理之梦》《水陆交通蛇虎当道之谓气象万千》《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才罢休》等。

沈泊尘(1889-1920),是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漫画家,其代表作品有:《长蛇猛兽动地来》《南北之争》《工学商打倒曹、章、陆》《虽不中亦不远矣》《谁谓中国国民能享受自由幸福耶》等,都是近代漫画史上的著名作品。沈泊尘因为肺病,只活到32岁。

四、“漫画”名称的出现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漫画的大发展

新闻评论性质的漫画,在英语国家的报刊上通常使用Cartoon(卡通)一词,如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为报纸社论版上刊登的此类漫画所设立的奖项,即为Editorial Cartoon(社论漫画)。我国古汉语文献之中虽有“漫画”一词,但所指为一种鸟类,与作为画种的“漫画”风马牛不相及。我国古代带有漫画史前艺术特征的绘画品类,通常以“讽刺画”“滑稽画”“笑画”“寓意画”命名之。

中文“漫画”的概念,据考证多半源自日语。日本在德川时代,就已开始使用“漫画”称谓,当时著名的漫画家之一的葛饰北斋的绘画结集就叫《北斋漫画》。“漫画”一词传入中国,应该在1919年左右。[8]

在我国,提起漫画,对美术有些了解的人都会想到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1898-1975)。1926年,丰子恺出版了《子恺漫画集》(郑振铎、叶圣陶、沈雁冰等编选)。早在之前的1924年,丰子恺即在朱自清、俞平伯主编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7月号上,刊登了名作――古诗新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博得一些文学名宿如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朱光潜、郑振铎、胡愈之等的青睐,许多人将之视为丰子恺最早发表的漫画。由于这幅画的影响,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周报》从1925年第172期起开始刊登丰子恺的简笔绘画,并在“目次”上列“漫画”字样,该期“子恺”的“漫画”为《燕归人未归》,这副作品在刊登时,作为插图放置在一首翻译的外国爱情诗歌之中。

出于这个原因,国内一些漫画研究者,如毕克官、黄远林,以及日本的中国漫画研究专家森哲郎等,都认为“子恺漫画”是中文世界“漫画”概念最早的使用者。丰子恺自己在一些回忆性文字中也有过类似说法,虽强调这不是他的自称,而是别人代定的。史料表明,“子恺漫画”其实并非我国报刊上“漫画”一词的最早使用者。

如黄大德发现,1904年3月17日《警钟日报》(前身是《俄事警闻》)已出现标有“时事漫画”的栏目,栏目内所刊漫画无标题,只有“第×图”字样,其后一个月时间,该栏刊登四副漫画,日期分别为3月17日、3月31日、4月4日和4月11日。[9]

刘一丁发现,《中外小说林》1908年第7期发表了题为《抵制》的漫画,作品上方以大字标注“漫画”字样。他还发现,1916年5月7日《民国日报》刊登方生的新闻漫画《掩丑有余御敌不足》,作品左上角标有“方生漫画”字样。另外,《晨报》1923年11月11日发表禾愚的漫画《教育界的肚子》,画面左边有“星期漫画”标志。 [10]

笔者也发现,1925年1月10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专辟栏目“国际时事漫画”,整页刊登多幅漫画,以后该杂志还开辟过“内外漫画”“内外时事漫画”“时事漫画”等漫画栏目。[11]

综上所述,丰子恺并非现代中国漫画的首创者,“子恺漫画”也非中国漫画之始。在他之前,国内即不乏漫画创作,以“漫画”之称见诸报端也屡见不鲜,究竟“漫画”之名的最早使用者为哪家报纸?为何人作品?现在还难以断定,需对过往史料作进一步梳理。但可以肯定的是,丰子恺漫画产生影响的时间,是我国报刊漫画迎来第一个繁荣时期的先导。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漫画达到了一定的高峰,数目众多的杂志经常刊登漫画,包括许多著名刊物如《良友》《莽原》《文华》《申报月刊》《万象》《论语》等。专门刊登漫画的刊物也在这一时期出现,特别是其中的《上海漫画》《时代漫画》《中国漫画》等,成为中国漫画史上的著名刊物,一大批经典作品由是刊发,难能可贵的是,以这些漫画专业刊物为平台,培养和团结了一大批我国现代漫画历史上的骨干人才,对此后数十年的漫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20年代末,还诞生了我国最早的民间漫画专业协会组织“漫画会”。

“漫画会”于1927年秋在上海成立,会员有丁聪、张光宇、黄文农、叶浅予、鲁少飞、王敦庆、张正宇、季小波、张眉荪、蔡翰丹、胡旭志等11人。二三十年代的漫画理论家王敦庆,在回忆“漫画会”名称由来时,也解释了何以使用“漫画”两个字:“我们先把浪漫派的漫字提出,是针对正规派的。唐・吉诃德是浪漫的。同时,受到日本漫画评论家冈本一平的影响,索性用日本的称法。‘漫画’在日本是随意画的意思。英国人叫丑像,美国人叫卡通、滑稽画。我们觉得丑像、卡通都不合适。用旧的滑稽画等称法也不好。还是用漫画好。”[12]“漫画会”会徽以铜板上的龙作参考,他们称之为“漫龙”。经“漫画会”同人策划,1928年上半年出版了机关刊物《上海漫画》周刊,编辑有张光宇、叶浅予、张正宇等。《上海漫画》填补了1918年《上海泼克》之后到30年代漫画刊物的空白,是当时唯一具有全国影响的漫画杂志。《上海漫画》的创刊,不仅繁荣了漫画创作,培育了漫画人才,也把“漫画”概念普及开来,在中国漫画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随着《上海漫画》《时代漫画》等刊物相继创刊,漫画发表园地空前扩大,涌现出鲁少飞、黄文农、江栋良、黄苗子、曹涵美、叶浅予、丰子恺、汪子美、米谷、丁聪、张乐平等一批漫画作家,创作出许多风格迥异的漫画作品,如叶浅予的《王先生》、丰子恺的《学生漫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以及后来丁聪的《阿Q正传》、廖冰兄的《猫国春秋》、张光宇的《西游漫画》等均名噪一时。

由于新刊物纷纷创刊,当时人们把1933年和1934年两年称为“杂志年”。漫画刊物正是在这“杂志年”里纷纷创刊的。所以,这一时期也被人称之为“杂文和漫画的时代”。据统计,从1934年到1937年间,上海一地出现的漫画类刊物就有17种之多。[13]1936年11月,在上海还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日寇入侵中国。国难当头,许多漫画家纷纷投笔从戎,积极创作抗战漫画,揭露日军暴行。其中,以“救亡漫画宣传队”(叶浅予任队长)、“漫画工学团”(沈同衡任团长)为主要组织,以《救亡漫画》(后改为《抗战漫画》)、《漫画进军》等为主要刊物,团结了以上海漫画界为主的全国一大批爱国漫画家,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漫画战。

在各革命根据地,漫画也被当成重要宣传形式。1926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为配合“五卅”爱国宣传,特约丰子恺创作了封面漫画《矢志》。后来,1926年6月第126期《中国青年》封面上,再次出现丰子恺的漫画,画面描绘了一个革命青年跨在战马上参加战斗的情景,这张封面一直沿用至146期,达半年之久。另外,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红星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军区政治部出版的《红军画报》,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编印出版的《画报》,中共湘鄂赣省委印发的《北上抗日宣言》等,也都刊登过漫画,进行革命宣传。红色中华通讯社在1935年10月还出版过一本《革命画集》,全集50幅图画,大部分是漫画。

结语

历史地看,漫画这种艺术形式的雏形在我国古代就已存在,如被漫画史家频繁提及的大明皇帝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1465),以及中国古代更为常见的陶瓷制品、石刻画像、木俑陶俑、年画上面的人物等,都带有漫画艺术塑造形象时常用的夸张、变形的特质。有些文人画作品也具有类似特征,如“扬州八怪”中黄慎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罗聘的《鬼趣图》等,描写形形的丑恶鬼态,无不极尽其妙,借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

但古代中国尽管已有了漫画这种绘画形式,但作为一个画种出现,并成为广为流行的报刊艺术,却是清末民初以后的事。这里主要有4个原因。第一,漫画是带评议性的绘画,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专制制度之下,公众无言论表达的自由,因言获罪却屡有发生。言论无自由,漫画评议社会现实的前提便不存在。清末之时这种情形才有所改变,清季乱世,内忧外患,清廷统治力量削弱。加之列强割据,租界等治外法权侵蚀之类的因素,使得批评现实的漫画作品有了可传播的土壤和机会。第二,漫画的大众传播需一定的载体和技术条件,19世纪初我国近代报刊兴起,西方印刷技术引进中国,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获得发展,作为一种通俗易懂、广受欢迎的影响民众的艺术形式,漫画被发掘出来,并借助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第三,清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和行动,是推动报刊漫画成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和上海两地都是清末革命党人云集之处,报刊等近代传媒也最为发达,当革命党中的宣传者意识到要完成革命大业,就须宣传民众、开启民智时,漫画就成了其手中有力的战斗武器。[14]第四,清末民初以来大量具备现代传媒、美术和政治观念的漫画人才的出现,为漫画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画种并风行于世,准备了作者队伍。漫画这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传播能力,本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此当它一旦具备适宜的时代条件,便会广为传播。

参考文献:

[1] 黄远林. 百年漫画:1898-1999中国漫画点评[M]. 北京:现代出版社,2000:4.

[2] [4] [14] 刘一丁. 中国新闻漫画[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78, 117, 85.

[3] [5] [6] [7] [13] 毕克官. 中国漫画史话[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15, 26, 117, 32, 64.

[8] 蔡东照. 漫画技巧[M]. 台湾:中视出版部,1984:68.

[9] 黄大德. 中国“漫画”名称缘起考[J]. 美术观察,1999(4).

[10] 刘一丁. 中国新闻漫画究竟始于何时[J]. 新闻实践, 2002(3).

[11] 刘学义,王一丽. 我国早期报刊上“漫画”名称的由来[J],兰台世界. 2012(4).

[12] 毕克官. 漫画的话与画――百年漫画见闻录[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126.

上一篇:真爱若海 德育如诗 下一篇:课堂教学如何彰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