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研究

时间:2022-07-16 05:05:00

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研究

摘要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知识学习观量表》,探讨了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的现状和特点。结果表明:(1)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观在总体上还是建设性的;(2)不同性别、文理科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初中生的知识学习观比高中生的知识学习观更具建构性;(4)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知识学习过程观、知识价值观、知识学习态度观是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预测变量。

关键词中学生,知识学习观,学习成绩。

分类号G442

1前言

培养学生形成成熟的知识学习观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的知识学习观是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的一套认识论信念系统(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bout learning),它作为一种元认知知识,是学生先前经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学生对知识性质(知识的确定性与简单性)、知识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流程等)的认识以及学生所持有的知识学习态度、对科学知识的态度[1]。国外许多学者把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观称作学习者的“认识论信念”(epistemological beliefs)。知识学习观的研究早期以Perry和Schommer这两人为代表。Perry认为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观是分发展阶段的,并遵循由低到高的顺序发展,他认为知识学习观可概括为四级水平:二元论、多元论、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契约[2,3]。Schommer不赞同Perry关于知识学习观有固定的发展阶段的观点,而是认为知识学习观是由独立维度组成的观念系统[4]。近期研究以Magolda、King和Kitchener为代表,主要关注的是高水平的教育是否能培养学生更成熟的知识学习观、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学习观的发展[5]。孙燕青等人的研究表明,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对动态的、辩证的、建构性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是必要的,学习观念会对认知策略选择和使用产生重要影响[6]。刘儒德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观、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观都还是比较素朴、直观和概念化的,还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7,8]。

纵观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是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具体学科学习观的研究,且主要是研究小学生和初中生,未涉及高中生,没有揭示目前整个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观状况。由于知识学习观可能会受到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9],存在着较多的文化偏见,所以本研究编制了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中学生知识学习观问卷,通过了解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的现状,以期对目前教师教学和当前的课程改革提供建议。

2研究方法

2.1被试选择

选取福州市两所普通中学的学生作被试,其中高三学生113人,高二学生120人,初三学生102人,初二学生110人。男生合计232人,女生合计213人。

2.2测量工具

参考国内外已有的学习观问卷并对部分中学生进行访谈后,初步提出了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的4个方面(知识价值观、知识学习态度观、知识性质观、知识学习过程观)的构想并形成了33个项目。在试测之后,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经正交旋转后,从碎石图和公因子来看,抽取4个因子较为合适,解释率为50.007%。根据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的结果,删除了负荷低于0.40的项目,最终形成4个因子和21个项目,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5等级记分。知识价值观维度包括6个题目,Cronbach α系数为0.815,指做科学家或从事需要科学知识和思维的工作是不是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事,是否喜欢做科学工作。知识学习态度观维度包括7个题目,Cronbach α系数为0.791,指对学习是否感兴趣、是否有信心学好、学习是否是有意义的事。知识性质观维度包括4个题目,Cronbach α系数为0.617,指对知识的确定性和简单性的认识,即知识是不断进化发展的,还是固定不变的、确定的,知识间是否相互联系、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否联系。知识学习过程观维度包括4个题目,Cronbach α系数为0.638,指对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的认识,即学习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学习是快速的还是渐进的,学习是否通过建构获得的。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7,重测信度为0.853。每个项目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262~0.675之间(p<0.01),四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为0.762、0.819、0.563、0.530(p<0.01)。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指标在0.91~0.98之间,说明四个分量表的拟合较好。

2.3调查过程

以团体方式施测问卷,并收集被试在最近一次的期中考试的成绩作为学习水平的指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3研究结果

3.1中学生知识学习观在各维度上的得分

由表1可知,全体样本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的均分都达到较高值。知识价值观的每题平均得分为3.11,知识学习态度观的每题平均得分为3.55,即被试在这两个维度上集中分布在“难以确定”到“比较同意”之间;知识性质观的每题平均得分为4.05,知识学习过程观的每题平均得分为4.19,即被试在这两个维度上普遍持比较同意的观点。

3.2不同性别、文理科学生在知识学习观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的均分都达到较高值。男、女生在知识学习过程观这个维度上有极为显著的差异,女生的知识学习过程观均分明显的高于男生的均分。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在知识价值观、知识学习过程观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知识价值观这个维度上,理科学生的均分高于文科学生的均分;在知识学习过程观这个维度上,文科学生的均分高于理科学生的均分。

3.3初中生与高中生在知识学习观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初中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都高于高中学生。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在知识价值观上存在极为显著差异,在知识学习态度观上存在较显著差异;在知识性质观、学习过程观这两个维度上,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3.4中学生知识学习观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3.4.1不同成绩学生知识学习观的均数及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由表4、表5可看出:

(1)在知识价值观上,差生、中等生、优秀生存在极为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差生与优秀生存在极为显著差异,中等生与优秀生之间存在较显著差异,即差生、中等生知识价值观的得分显著的低于优秀生。(2)在知识学习态度观上,差生、中等生、优秀生存在极为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差生与中等生存在显著差异、差生与优秀生存在极为显著差异、中等生与优秀生存在较显著差异。(3)在知识性质观上,差生、中等生、优秀生存在较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差生与优秀生之间存在较显著差异。(4)在知识学习过程观上,差生、中等生、优秀生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差生与中等生、差生与优秀生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

3.4.2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为探讨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学习观和成绩的关系,首先对它们进行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知识学习观各维度间以及各维度与总成绩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为探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与总成绩的确切关系,以总成绩为因变量,以知识学习观的各维度(知识价值观、知识学习态度观、知识性质观、知识学习过程观)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stepwise-regression)分析。结果见表7。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知识学习态度观、知识学习过程观、知识价值观是预测学业成绩的有效变量。三者共可以解释总成绩的15.8%的变异,用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

Y=-0.314+0.235X1+0.165X2+0.127X3。

4分析与讨论

4.1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的现状

本研究表明,中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的均分都达到较高值。在知识价值观、知识学习态度观上,多数中学生介于“难以确定”到“比较同意”之间,这也许与我们近年来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关系。在知识性质观、知识学习过程观上,大部分中学生介于“比较同意”到“完全同意”之间,这也许与我国近几年所倡导的课改理念有一定的关系,当前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或多或少会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一定的变化。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知识学习观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10],教师的教学过程、方法和语言也会无形中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观。

总之,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观在总体上还是建设性的,倾向于认为知识是相对性的、变化发展的而非确定性的、与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有联系的,并认为学习能力通过后天努力是可以提高的,学习是需要思维和探索的,学习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多数学生倾向认为从事科学研究是较有价值的。中学生所持有的这种知识学习观为当前所提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学生心理基础。

4.2性别、文理科对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男、女生在知识学习过程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的均分显著的高于男生的均分,女生比男生更倾向认为学习能力通过努力、勤奋是可以提高的,学习是种渐进的过程,这也许与我国文化强调女性应更勤劳、认真、细致有一定的关系。这与Schommer的研究存在较一致的看法,她认为学生的知识学习观会在学校文化风气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熏陶和教化过程中逐渐形成[11]。

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在知识价值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理科学生的均分显著的高于文科学生,这也许是因为文科学生接触较多的是社会科学知识,理科学生接触较多的是自然学科知识,理科课程更多强调动手和操作能力,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较紧密的联系,而文科课程更侧重记忆与背诵,更多的是学习事实性的东西。文、理科学生在学习过程观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也许是与文、理科的学科特点有关,文科较侧重于记忆背诵,理科较侧重于理解、操作等方面,文科学生通过勤奋比理科学生的收效或许会更大,因此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更倾向认为学习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努力来提高的。有研究表明[12],学生的知识学习观受学生所学学科的影响, 所学学科领域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具体所学的学科专业紧密相关。

4.3初中生与高中生在知识学习观上的比较

本研究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在知识价值观、知识学习态度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初中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均分都高于高中生,即初中生比高中生更倾向认为从事科学研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这种现象可能与初、高中的课程难易程度有关,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相比,知识有较强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内容更复杂、抽象,且高中的学习具有更强的累积性;而从事科学研究不但得有扎实的基础,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另外,也与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关,高中学生即将面临高考,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在殷切的期盼着他们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因此繁重的学习压力使他们觉得学习比以前更加枯燥无味,对学习越发不感兴趣。

4.4中学生知识学习观同学习成绩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绩水平学生的知识学习观存在显著的差异。知识学习观四个维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都存在着极为显著的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学习过程观、对科学知识的态度、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了有效的预测作用。

优秀生与差生在知识学习观四个维度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优秀生在知识学习观各个维度的均分上都显著的高于差生,差生成绩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所持有的不成熟的知识学习观。优秀生与中等生在学习态度、对科学知识的态度上有显著的差异,而在学习过程观、知识性质观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学习态度、对科学知识的态度可能是造成中等生成绩比优秀生逊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优秀生也许是比中等生对学习更感兴趣,更喜欢思考和接受挑战;而积极的态度使学生倾向于设置掌握取向的目标,使学生有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Schommer认为[13],学生所持有的知识学习观将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知识学习观是通过影响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自我调节来影响学习成绩的;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采取与自己的知识学习观相匹配的学习策略。

4.5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教师要树立自己建设性的知识学习观,并渗透在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长期受教师知识学习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2)教师要重视转变成绩不良学生的知识学习观。中学生所持有的知识学习观是影响他们学习成绩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关键应从他们所持有的知识学习观入手。(3)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做一些综合性作业。文理科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存在显著的差异,教师应通过综合性作业使学生明确学科之间的共通性与交融性、学科知识的渗透性。(4)应适当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5结论

(1)从总的来看,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观是建设性的,这为课改提供了良好的学生心理基础。

(2)初中生的知识学习观比高中生的知识学习观更具建设性。高中教育以高考为唯一指挥棒使得学生丧失了对科学知识研究和学习本身的乐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知识学习观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中学生所持有的知识学习观是造成学习成绩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提高差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很重要途径是要改变他们的知识学习观。

(4)文理科学生在知识学习观上存在差异。学科知识影响学生知识学习观的形成,应让学生多做一些综合性作业,明确学科知识的渗透性,使学生树立更成熟的知识学习观。

参考文献

1 Hoffer B K, Pintrich P R. The development of epistemological theories: Beliefs about knowledge and knowing and their relation to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7, 67(1): 88~140

2 Perry W G. 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 A scheme. Review of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70, 17(3): 120~125

3 Perry W G. Cognitive and ethical growth: The making of meaning.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81, 12(3): 151~183

4 Schommer M. Epistem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secondary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3, 85(3): 406~411

5 King P M, Kitchener K S. Developing Reflective Judgement: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intellectual growth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994, 5(2): 187~192

6 孙燕青, 张建伟. 初二学生的科学观及其与科学发现学习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2): 47~52

7 刘儒德. 小学生数学学习观调查研究, 心理科学, 2002, 25(2): 194~197

8 刘儒德, 邓利. 小学生语文学习观调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1): 54~58

9 Jin Li. U.S and Chinese cultural beliefs about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95(2): 258~267

10 Schommer M. Effects of beliefs about thenature of knowledge on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0, 82(3): 498~504

11 Schommer M, Calvert C, Gariglietti G,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mong econdary stud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7, 89(1): 37~40

上一篇:初二学生学业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可控心理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