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拖延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2-10-20 02:37:39

中学生学习拖延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拖延的关系。采用中学生学习拖延问卷和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对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学习成绩水平的中学生在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关键词〕学习拖延;学习倦怠;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4-0011-03

一、引言

自从Solomon和Rothblum(1984)提出学习拖延(academic procrastination)以来,学习拖延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广泛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学习拖延是不必要地拖延学习任务以至于产生心理不适感。Steel和Senecal等人认为学习拖延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并都对学习拖延作了相应的界定。而Ferrari等人则认为学习拖延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并且对不同动机类型的拖延者进行了考察比较研究。现在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拖延应该满足拖延、不必要和产生不良后果等条件。影响学习拖延的原因很多,近些年来研究者分别从个性特征、任务特征、角色冲突、自我调节等方面对学习拖延的原因作了分析。庞维国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动机、时间管理技能、消极情绪、完美主义、惰性个性是大学生学习拖延的主要原因,而任务特征和情境特征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拖延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其学习成绩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并给其身心带来损害。胥兴春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学业拖延对其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朱晓斌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学习拖延在学习适应性与学业成绩之间起着明显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中的学习拖延采用郑素瑾对学习拖延的定义,即学习拖延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对想要完成且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的非理性地延迟,并往往伴有不良情绪体验。学习拖延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个体是想要且自愿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第二,个体的延迟是非理性的,如果是个体计划好的延迟,那么则不属于拖延;第三,往往伴随不良情绪体验。

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它具有以下几项特性:学习倦怠是发生在学生个人身上,会引起学生情感与认知方面的负性改变,使学生明显地丧失学习的动机、热忱与活力的一种状态;学习倦怠易使个人在学校的学习或活动上表现出疏离或退缩的行为,面对学校学习采取孤立、漠不关心和不在乎的态度,甚至迟到、早退、缺席或休学等情况;学习倦怠所表现的成就感低,主要在于学生对学习成效过度期望而引起的消极经验。学习是中学生最主要的任务,而如果中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了倦怠的话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学习倦怠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身心健康、学习投入、学习自主性、网络成瘾等,并且学习倦怠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虽然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都是不利于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消极心理状态,但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区别的,国内学者从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的认识方面、情绪方面、行为方面和易发人群等多个角度对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的区别进行了辨析。本文从影响当前中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成绩的因素出发,分析了中学生的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现状,探讨中学生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的关系,以期为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改进当前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策略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在贵州省某地区抽取初中与高中各一所,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初中选取七年级1个班,八年级2个班,九年级3个班;在高中选取高一年级1个班,高二、高三各2个班。总共11个班,发放问卷415份,有效问卷391份,有效率为94.2%。其中男生258人,女生133人,初中198人,高中193人。问卷同时收集被试的性别、是否班干部和自评成绩的好差等人口变量学信息。

2. 方法

中学生学习拖延问卷:由郑素瑾编制,问卷共17个题项,包括学习计划缺失、学习状态不佳、学习行为迟滞和学习执行不足四个维度。该问卷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762、0.789、0.723和0.780,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873和0.786,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采用李克特5级记分,得分越高说明学习拖延的状况越严重。

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由吴艳和戴晓阳等编制,量表共16个题项,包括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该量表三个维度及倦怠总分上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89~0.858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606~0.732内,信效度均较好。该量表采用1~5级记分,得分越高说明学习倦怠水平越高。

三、结果

1. 中学生学习拖延与学习倦怠现状

以中学生自评的学习成绩状况为自变量,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表明,中学生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的各个维度及总分均在学习成绩水平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除学习倦怠的身心耗竭维度外,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不管是学习拖延还是学习倦怠,成绩较好的中学生在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各方面均比较乐观,其次是成绩为中等的中学生,而成绩差的中学生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的情况最严重。

2. 中学生学习拖延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中学生学习拖延各方面和学习倦怠各方面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表2中学生学习拖延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系数(r)

表2表明,中学生学习拖延的各个方面及总分与学习倦怠的各个维度及总分均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其中学业疏离、学习倦怠总分与中学生学习拖延的各个方面相关水平较高,学习倦怠与学习拖延的各个方面及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水平,说明中学生学习倦怠是其学习拖延的重要影响因素。换言之,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越高则其学习拖延状况就越严重。

3. 中学生学习倦怠对学习拖延的影响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学生学习倦怠对学习拖延的具体影响路径。分别以学习拖延各个方面及总分为因变量,以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见下页)。

表3表明,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均能显著预测学习拖延的各个方面,并且学习倦怠三个维度对学习拖延各个方面的联合预测变异量均在30%左右,学业疏离对学习拖延各方面的预测力最高。而且学习倦怠三个维度对学习拖延总分的预测最高,即学习倦怠三个维度能联合预测学习拖延38.5%的变异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学习倦怠是学习拖延的重要预测因素,学习倦怠是导致中学生学习拖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讨论

1. 中学生学习拖延、学习倦怠与其学习成绩的关系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习成绩水平的中学生在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其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学习拖延和倦怠与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密切关系,严重的学习拖延和倦怠会导致中学生学习成绩严重下降,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由于觉得自己成绩差会慢慢对学习失去兴趣,疏离了学业产生学习倦怠,最后导致了更严重的学习拖延。但学习成绩好的中学生由于成就感高,学业疏离的情况较少,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因此会去更好地合理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与时间,出现学习拖延的情况会少得多。

2. 中学生学习倦怠对学习拖延的影响

学习倦怠是指中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从而对学习生活感到厌倦产生的一种身心耗竭、疲惫的状态。这种疲惫状态会导致中学生在学业上的疏离、磨蹭、凌乱和拖延等,最终后果是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和学业成绩的下降,并且会直接影响到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学生学习倦怠跟学习拖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相关水平较高。

从回归分析的研究结果看,中学生学习倦怠中的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均能显著预测中学生学习拖延表现出来的计划缺乏、状态不佳、行为迟滞、执行不足和拖延的总体状况。身心耗竭是指中学生在接受学习后,由于学习而导致的耗竭和疲劳的感受。当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在每天接受学习后而感觉到耗竭和疲劳时,他们会慢慢对学习没有了时间观念,无心花精力去有效履行各种学习计划,更不会去精心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学业疏离是指中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负面的态度,中学生在学业上疏离后会导致他们不再对学习感兴趣,没有学习计划的急迫感,做事有头没尾,慢慢形成了更多的学习惰性,对学习态度更消极,一直处于一种非常不佳的学习状态,总是在执行学习任务时磨磨蹭蹭,不断去回避或逃避一些学习要求与任务。当中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过多的低成就感后,他们会觉得在学习上找不到信心而对学习有更大的失望,学习效能感降低,只想不做,对困难的学习任务执行力度较低,总会觉得计划不如变化快,错误估计较多,因此没有了自律,不再会去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与任务,能拖就拖,学习效率低,并且容易受其他事情的诱惑和干扰。

总之,中学生若产生了学习倦怠,对学习就会慢慢失去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总是逃避和回避学习任务,对学习缺乏乐趣和动力,遇到困难后更难于去坚持,最终导致严重的学习拖延状况。

五、结论

本研究调查结果分析显示,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学习拖延和其学习成绩水平关系密切。学习成绩好的中学生在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上表现均较少,而学习成绩差的中学生则表现出较严重的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状况。

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和学习拖延存在着较高相关,学习倦怠的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均能显著预测中学生学习拖延的各个方面。中学生学习倦怠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拖延的重要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Solomon L J,Rothblum E 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Frequency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correlate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4,31(4): 503.

[2]Steel P.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7,133(1): 65.

[3]Senecal C,Julien E,Guay F. Role conflict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3,33(1): 135-145.

[4]Ferrari J R,Diaz-Morales J F. Procrastination: Different time orientations reflect different motive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7,41(3): 707-714.

[5]庞维国. 大学生学习拖延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 2010(1): 147-150.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阳,550001)

编辑 / 于 洪 杨 怡 终校 / 何 妍

上一篇:课堂中的教学智慧 下一篇:冷静对待儿子“猝不及防”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