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例句在教学中的选择

时间:2022-07-16 03:11:16

英语例句在教学中的选择

【摘 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例句作为一种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精选例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例句;英语教学;选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英语语言教学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教师方面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精选英语例句成为很多老师的不二之选。例句作为一种信息发送与接受的共享负载媒介,如果选区的当,就会提高课堂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例句的选择上,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科学

这里的科学是指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所选例句不能与客观事实规律相违背,也不能明显的违背语法规则。因为例句是语言知识的载体,它本身是不能有语言知识的错误,也不能给出那种模糊不清,存在争议的句子,例如在讲There be句型遵循就近一致原则时,对于初一的学生,由于还处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就要尽量避免使用单复数同行的词,因为如果缺乏具体的语境,学生很容易迷惑,不知道应该用单数还是复数。另外在选用多个例句进行比较的时候,必须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从而实现语言学习者的期望值,即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同时所选例句还必须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内或最近发展区,根据维果茨基理论,教师在选择例句的时候不能过于超出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

二要相关

这里的相关是指教师所举的例子必须是与所要讲解的目标知识点息息相关,如果教师所选例句偏离目标知识点,那么给出的例句就没有倾向性,当然学生也不会对该知识点有敏锐的洞察力。另外除了要与知识点相关,还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选择例句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结合周围的事物,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素材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自我相关性的驱动,就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讨论Food.本身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物已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话题,如果在课文的导入部分,教师能充分利用该地区学生所熟知的超市引入,就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教师就可以用这样的例子,结合学生所熟悉的超市图片引入。”Last Sunday,I went to the Yonghui supermarket. There are many food.”随即出现该超市的图片和食物,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注:永辉超市是当地一家非常有名的超市)

三要创新

正如著名学者Otto Jesperson所说:“新的思想,新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发展了在语言上必然反映出来”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既然我们的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句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必然也要体现发展的观点,必须有所创新,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必须投射时代的前沿科技,必须反映更学科的相互交错。例如教师在讲解“hear of“这个短语的时候,假设列举了以下两个句子:

A : I am happy to hear of your success.

B: The Chinese are excited to hear of Sunyang’s success in London.

众所周知,语言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就会显得苍白无力,通过比较不难发现,A句显得很单调,空洞,相反B句就更加生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带有当代的气息。另外创新也体现在形式上,句型教学的最大毛病就是通过机械的替换操作。为了避免这一毛病,教师可以随机应变,灵活以前学过的知识,创设新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相较于抽象思维而言,人们更倾向于形象记忆,同时学生也更容易在情景中受到启发。例如教师在讲解打电话这一场景时,就可以采取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就可以现场找两位同学来模拟这一情景。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创新型的用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徒步到中国旅行,当他走到湘西一带的时候,他已是筋疲力竭,饥饿难耐。由于语言的障碍,他无法清楚的让别人明白他的意思,后来终于找到一个人略懂他意思的人,表示愿意和他一起生火做饭。但是这个中国人也同样不懂英语,只知道几个零碎的单词,他想要让这个外国人往炉灶里添柴,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万般无奈下,却蹦出了这样几个词“feed the fire”如此的生动,形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说完这个外国人就使劲往灶里添柴。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不应拘泥于某种固定思维,要适当的有所创新。

四要熏陶

英语例句在传递英语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负载文化的信息,在例句的背后,可蕴含丰富的人文,地理信息,最好是能引用一些文学佳句。例如在讲不定式to做主语的时候就可以引用莎士比亚的《Hamlet》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这样既切合主题又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又例如在讲”in possession of “这个短语时,就可以引用《傲慢与偏见》中的第一句话: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 ur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样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的熏陶,培养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另外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在例句的选择中,教师要有倾向性的选择一些鼓励人积极向上,催人奋发的句子,从而无形当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当然精选例句知识提高课堂效果的方法之一,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有足够强的专业功底和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业余时间可以多多留心典型,幽默,优美的句子,并投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和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2.

[2]从明才.培养具备关键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J].外语与教学,1999(12):29.

上一篇: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尝试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