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谈谈“坏脾气”

时间:2022-10-01 10:20:28

摘 要 本文以人的“脾气”作为引子,浅析“坏脾气”的心理成因,以及其在社会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展开。对“坏脾气”作为心理的一种状态,一种情绪,其产生的条件做了简单综述和剖析。“坏脾气”的产生总是有主体有客体,主体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坏脾气”对于人际交往的影响趋同消极,因此,“坏脾气”在人际沟通因得不偿失往往失效。如何让“坏脾气”得以改观,趋向于“没脾气”、“好脾气”那样,易为人接受,这就就显得尤为必要。触发“坏脾气”有诱因,如何调整,有效扼制“坏脾气”?如何整改,怎样的方案,让“坏脾气”远离沟通失效。有效控制我们的“坏脾气”,制止恶俗的对立,是缓解人与人矛盾必然的出路。本文旨在分析“坏脾气”的不可取,对于“坏脾气”从人为理性控制和有效心理暗示,干扰因急躁产生的不良后果开始调整,才能令我们的头脑冷静、睿智,对人、对事客观、全面,事倍功半,高瞻远瞩,达成预期的效果和愿望。

关键词 脾气;坏脾气;急躁;调整;人际沟通

人常以“脾气好”、“脾气坏”、“没脾气”对脾气做很多的描绘以及界定。统观其共性,无非是对主体个性状态的一种描述。那么抛开生理的器质性变化内容我们暂且不论,仅仅对“脾气”作为心理意识上的分析,主要浅谈一下所谓的“脾气”,尤其是“坏脾气”。

追溯“脾气”的渊源,或许它和人的诞生同步,但又有着浓厚的社会化因素。婴儿从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就开始表达自己最原始又天分的感受。而现代人早期的孕育、胎教,既表达自然蒙昧的“好脾气”的诉求,又体现出社会对于自身雏形性情的介入。那么与其说脾气是先天的赐予,还不如说是后天的再造。我们惯常把“好脾气”、“好性情”与“坏脾气”做以对立,可见“坏脾气”在一定意义上它是情绪的一种,一种受到外界刺激的主观感受。即它是一种心理的意识活动,一种外化情绪表达。正所谓“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表现在不同个体的人的意识行为中,“坏脾气”具有个体差异性。他又存在着普遍现象的认同。因为人人都有脾气,既有“好脾气”的呈现,也有“坏脾气”的爆发。“脾气”的养成,深刻地源于客观世界对情绪主体的干扰和影响。从这一意义确切地说,“脾气”多数应该取决于社会环境对人心理层面的干预。

“脾气”有好有坏,好脾气的人总是显得平易近人,耐心十足,和颜悦色,温和有加,一脸的慈祥。那么所谓的“坏脾气”,按常理与“好脾气”恰恰相反:拒人千里,专横跋扈,暴躁不安,凶神恶煞……还有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急脾气”,无可奈何亦或冷静、睿智的“没脾气”等等。从这些惯常区分的普遍定势,我们不难看出“脾气”更具有个性化特征。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心理,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而且存在于众多个性,是众多个性的集合,归总为普遍存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此心理特征呢?我重点来谈谈“坏脾气”。

坏脾气,我们说产生,首先它作为心理的一种状态,促使其产生的并非积极因素。客观上我们遇到的急事、难事、烦心事等诸多不顺心,因为问题突然、棘手,没有预知或者能力所限,表现在情绪上很多人会出现一种不安和暴躁。如急躁、烦躁、错愕、咆哮、萎顿、沉默、沮丧、逃避、推托,态度生硬、尖刻、吹毛求疵,耐心不足等短暂性理性失真。

“坏脾气”具有目的性。其目的有基本的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的释放。坏脾气的产生大多数原因来自于自身条件、能力的限制。当无法解决当下面临的困境,从而表现压力大、情绪压抑等不自信和无奈。二是给他人施压、恐吓,威慑。因为要以这种表达起到对客体的影响以及催化。它是出于对矛盾问题的解决,促成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作为的。以截取这种“坏脾气”的方式,达成一定的效果,具有明确目的性。对比两个方面的目的原因,一个是被动、消极,另一个是主动、有目的的转化和转嫁。

当然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仅仅被“坏脾气”驾驭,那么它并不是一种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合理的手段,不能时时拿来作为人际融和的方式。其消极性远大于它的积极意义。所以如何让“坏脾气”得以改观,趋向于“没脾气”、“好脾气”易为人接受就显得尤为必要。

触发“坏脾气”有诱因,那么如何调整,有效扼制“坏脾气”?

首先,避免触发“坏脾气”的环境,即,外部条件不应有促成。这是外力的客观因素。当然作为人及社会的成员,不可能脱离人的社会行事,那么避免环境的诱发因素显然是有一定困难。但不能说不可避免。

其次,必要的自我调整。自我调整在有效回避“坏脾气”的调整中是最有效和便捷的方式。每一个成长的人,都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调整。因为调整才可以化解面临的问题,它属于个体自身的内部因素。这么看来,克制和转换思维模式,把最尖锐的问题做一短暂搁置,或许问题就没那么复杂和困难。再者,和谐来自协调,协调过程就会有合理妥协与让步,让人际关系和顺,“坏脾气”自然就没有滋生的温床。这个方面就会自然而然地将问题规制在问题本身的解决,而不是以“坏脾气”彰显。

当然回避环境也罢,自我调整、妥协退让也罢,总的和自身的修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如我们从幼儿就开始去修《思想品德》,一直到步入社会,我们必须和必要地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等。问之于伦理,我们的古圣先贤就已经在言、行、学、知上给我们人的社会做过践历。以礼服众,以德治国。如果仅仅受制于“坏脾气”去参与解决问题,那么简单的问题或许就更容易偏离它本身的真实,后果也就可想而知。盛怒之下俺有公允,也就其实难副了。

对于“坏脾气”的调整也是多方位的。“坏脾气”与急躁像一对孪生子,因为急躁缺失了思考时间和全面考虑,一时无法对问题作出对应调整和有效的方式、方法,出于急功好利,反而越来越不利于矛盾化解,让原有问题向坏的方面发展。所以在整改“坏脾气”方案里,首当其冲的要戒骄戒躁,让思维和行动慢下来,让“坏脾气”培植的土壤不成熟、贫瘠,以至于干涸。“坏脾气”多数在沟通中失效。演及现代,多学、多看、多听,遇事不急、不躁、不慌乱,且成为“好脾气”和智慧的践行模范。可见“坏脾气”对于人际社会,在高效沟通的现代化、个性化的人际平台上,还是有些不一而足,且慢慢地要被摈弃掉。有效控制我们的“坏脾气”,制止恶俗的对立,是缓解人与人矛盾必然的套路。只有有效地控制好“坏脾气”,我们才能有冷静的头脑,高瞻远瞩,事倍功半。

至于如何有效利用“坏脾气”达到预期的目的,仅仅局限于人际博弈,这里暂不做深入研究和赘述。

参考文献

[1]刘鹏.你的脾气,谁在做主?[J].杂文选刊(中旬版),2010(10).

[2]尤今.脾气是匕首[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12).

[3]贾楠楠.好脾气,坏脾气[J].中国校园文学,2011(2).

[4]杨士兰.“坏脾气”来了[J].科学启蒙,2011(5).

[5]星云大师.没有改不掉的脾气[J].时代青年(悦读),2011(6).

上一篇:公司违反《公司法》第十六条的担保行为效力认... 下一篇:论高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