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时间:2022-07-16 02:51:18

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摘 要] 在崇尚优质生活质量的现代社会,我国农产品生产仍停留在产量的提高上,对质量关注较少,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屡遭他国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文中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过程中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自身原因,提出了部分可行性的解决措施与方案。

[关键词] 农产品 绿色贸易壁垒 策略

一些国家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由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绿色壁垒”凭借其隐蔽性较强、透明度较低、不易监督和预测等特点,在国际贸易中构筑起一道道无形的屏障,它对农产品国际贸易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横亘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前的巨大屏障。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绿色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通常亦称“环境壁垒”或“生态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是一种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非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

据商务部统计,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我国有90%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 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在 100 亿美元左右, 要实现社会经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就应顺应绿色贸易发展的潮流,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实施绿色贸易措施,抵制和消除绿色贸易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自身原因

1.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化学品污染严重。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滥施高残留农药、低档次高效化肥可带来眼前利益和方便,但预后不良,土壤退化板结,水体富营养化,太湖70%的湖面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农民重效果轻后患,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使其在国际绿色技术标准严格的检测体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2.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完备的农产品标准和认证程序, 我国农产品的标准制定工作严重滞后。(1)标准低,更新慢。我国绿色食品开始时标准制定比较低,仅定有A级,之后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了AA级,其标准与国外有机食品标准一致,但比率很小。国外的农产品标准每隔2a(年)或5 a(年)修订1次,修改内容完全根据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而我国1985年颁布的《兽药管理条例》已沿用至今却从未修改过。(2)我国农产品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当前我国检验检疫管理实行的是口岸检疫与内地检疫分立的体制,相互协调不足,整体功能发挥不够,而且手段落后,设施、设备缺乏,质量标准也没有统一规定。很多农产品出口受阻是由于检疫不过关,特别是在动物检疫方面,我国至今尚未加入国际防疫组织,致使活猪、活鸡、冻肉等出口非常困难。(3)认证体系落后。美国有近60种认证体系,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证体系。我国的绿色食品认证和OFDC认证目标均未获得欧盟、日本和美国的认可。

3.农业外贸管理体制亟待变革

改革开放以后 ,国有外贸公司进出口专营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但我国农产品出口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制。通常的做法是, 拥有进出口权的贸易公司通过收购或者事先签订的订单从农村获得货源 ,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包装 ,然后出口。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生产和出口的主体分离 ,农民和外贸公司的目标利益存在不一致性。负责生产的管不到出口 ,负责出口的也难以参与生产。这种生产和出口经营主体的分离造成主体利益的不一致 ,而且由于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的不对称 ,往往导致在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过程中信息传递受阻和滞后。另外 ,现行的“订单农业”虽然可以对交易双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 ,但是由于与此相配套的法规的不健全, 交易双方文化层次上的差距 ,使得双方在签订订单之初就处于不对等的地位, 遭受损失的往往是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农民寻求短期利益 ,隐藏信息, 甚至于在博弈中采取“败德行为”, 如农产品的以次充好等。

4.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形不成规模生产

就我国农牧业整体而言,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低、过分分散、标准化生产差、信息反应迟钝、规模小和应对能力弱的弱点。如在全国2.4×108hm2茶园中,有70%是分散农户经营的,难以实施统一的茶叶生产标准。水产养殖业生产也过于分散,使得质量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落实。由于生产加工过程中乱用或滥用抗生素、激素、农药等, 致使出口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越来越高的质量与安全要求。

5.市场信息滞后,缺乏预警机制

由于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大多规模较小, 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与相互沟通有限, 对国际市场信息获得的滞后, 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缺乏农产品进出口预警机制和外贸争端应急处理体系,影响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1.发展生态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的紧密结合, 主张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农业产出, 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生态农业是打破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必须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 在此基础上, 要改善环境, 保护土壤质量,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力度, 积极给予政策支持; 要提高农业品种的产出、抵御灾害能力; 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发展, 就能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绿色农产品, 就可以抵制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 增强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提高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标准

农产品出口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认证,认真研究和跟踪国际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目前,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主要为HACCP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农产品认证水平,尽快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目前仅制定了137种农药的477项残留限量标准,98种兽药的658项残留限量标准,还有391种农药、155种兽药没有残留检测标准。这种现状经常造成国内合格产品在出口时因抗生素、农药残留等超标而被进口国退回或销毁的结局。因此,缩小我国农产品安全技术标准与国际要求之间的差距,尽快出台与国际接轨的农药、兽药残留量检测国家标准已势在必行。

3.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 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

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出口企业能够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通过培育一批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专门性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尽快形成“龙头企业+ 专业化生产经营者”“、龙头企业+专业化批发市场+ 专业化生产经营者”等多种形式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的营销新体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绿色农产品交易平台,利用“B to B”进行网上贸易,构建绿色农产品网上营销新模式。

4.优化出口结构,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

出口结构有两大方面,一是市场的地理结构,二是商品结构。农产品出口应建立多元化出口市场格局,有利于减少市场风险,稳定发展农产品贸易。鼓励出口农产品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农产品市场,在巩固提高现有传统亚洲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欧美市场,欧美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值得积极开发;重视非洲、中东、俄罗斯等潜在新兴市场的开发。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农产品进口国主要的农展会、食博会等国际著名农产品贸易博览会,以宣传优势农产品,了解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巩固老客户、结交新客户,扩大其影响。进一步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产品仅占20%,而初级产品更易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避开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而且还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5.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国际标准化机构和各国政府及其标准化机构经常对其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修订,如果企业信息不畅,不能按照已经变化了的法规或标准要求生产,在产品出口时就会遭遇壁垒。因此,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尽快建立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以负责收集、跟踪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 ,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同时,认真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之,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在获取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方面,国家可通过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和网站,方便企业查询,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乔 娟 李秉龙: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邵继勇: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鲍晓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和政策选择[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4]许海清:日本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及其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7

上一篇:基于GIS的零售商业网点选址分析 下一篇: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