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时间:2022-07-15 08:01:18

在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摘 要: 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其根本便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注重课堂的开放性,注重阅读时的方法指导,注重自主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 探究性阅读教学 自主阅读意识 注意点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郭沫若语)。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世界科技竞争的日渐激烈,时代急需大批创新人才。面对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师更应注重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其根本便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探究性阅读教学有哪些注意点?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注重课堂的开放性

所谓的开放是针对封闭而言的,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就是要淡化对教材面面俱到的包揽分析,优化课堂的知识结构和时间分配,教师不能自编自导自演,且一讲到底,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或者被动接受。这极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烦情绪。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失去了原本该有的新鲜和活力。我们有责任多鼓励学生依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依靠对语境的深刻了解,对文句之间关系和联系的把握,对文本字里行间意蕴的揣摩,以及从写出来的文字中预测出未写出来的意思,并能自由地质疑问难,自由地独抒己见。

例如,学生可根据自己自学的程度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课本上的专题提示、板块提示和预习提示、课后联系等理解课文,甚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曹禺的话剧《雷雨》这一课时,学生一致要求由他们自己登台表演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以及相认之后周朴园变脸的过程。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情节却波澜起伏。课堂上各学习小组踊跃登台表演,而且不带课本,完全凭着自己充分的预习。他们表演得声情并茂,感染力极强。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充分自学了课文内容,而且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尤其在与老师同学达成共识时,很有成就感。这样自学后的效果比教师强行灌给他们的要好许多倍。

当然,让课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学生花一分钟,教师就得花十分钟。因为课堂是鲜活的,是需要生成的,它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进行。比如,教师原本打算用10分解决一个问题,可在课堂上出现了始料未及的情况,这一情况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和欲望,这一“火花”式的情况让活动本身的价值无限扩张,那教师就应该延长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探讨、研究。也许,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进度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但是,一堂课的不完整,正是为了求得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这是有价值的。

二、注重阅读时的方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不是在放任自流,教师需要在阅读时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发挥指导、调控作用。在指导自学时,对每一环节的学习都要提出具体要求,列出学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师的指导要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体现“从教到学”的转化,让学生的灵性得到最大化的展现,教师的指导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教读阶段,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同时教学生在课文上勾画圈点,找出中心句、重点句、关键句,分析其语法、逻辑关系,理解其作用,弄清其语境意义、特殊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引读阶段,即教师由教转化为引。叶圣陶指出:“教师导读重在引导学生自动读书,启发指点,帮助学生自求自得,获得并提高自读能力。”这主要是设置阅读思考题,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如果教师的问题太平淡的话,学生会失去兴趣,这样势必会影响其阅读兴趣,让学生的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师的问题一定要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且恰当而巧妙。精巧精当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积极思考,这对增强他们的阅读效果大有裨益。

3.自读阶段。它标志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而且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体验,质疑问难,学会了自己提问题,把蕴藏在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充分开发和释放出来。教师则在教学中实行“有疑则教”的教学策略,也可以将学生的疑问展现出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使知识内化,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阅读效果最大化。

三、注重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阅读教学要在学生与课文、教师与课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重关系中展开,我们必须采用一种开放的、多元化的阅读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新的阅读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各种关系展开中,突出长期被我们所忽视的学生与课文的关系。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在阅读中,只要你的生命、你的激情,课文就会成为你的世界。它需要你通过阅读活动来充实它、完善它。学生在阅读中把自己的经验、观念投射到课文中,赋予课文一种意义,这种意义就是对课文的一种自主的、独特的理解。总之,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由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去“心领神会”、去“感悟”才更可靠,就像学游泳就必须跳到水里去一样。因此,在阅读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组织形式。

1.析读,通过朗读,依据注释,借助参考书,对课文进行文句、文意、文理分析,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2.品读,就是赏析式的读,从字里行间看出揣摩出作者遣词造句的苦心,看出文章的妙笔所在,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3.研读,就是要研究、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朗读,这样读的好处是什么,在读中加深文意的理解。

4.辨读,在辨析中阅读,通过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以达到辨析字词、积累知识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思路适用于文言文片段阅读的训练,常见的如进行同义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的归纳、辨析训练。其主要方式为:在朗读中辨析,在辨析中朗读;在领会中积累,在积累中背诵。

5.评读,即教师在读中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进而评析其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点妙句,等等,重在评析技能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训练,是用于内涵较深、理性较强的现代文与文言文。

6.想读,就是以课文为训练材料,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阅读技巧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这里所说的想,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思路适合于散文、诗歌、语言、童话、深化、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学习。

7.写读,就是在阅读中既读又写,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的教学目的。例如,我在教学《蜀道难》一文时,让学生揣摩诗意,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我发现有的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将蜀道的高危、险要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这种开放自主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师阅读课上的旁观者,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他们自主地阅读,体验着创造的快乐、自我实现的快乐。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扮演材料的提供者、氛围的制造者、活动的组织者的角色。只有在这种以学生为解读主体的开放自主阅读的土壤中,才能生长出而不是教出自主的阅读者。这样,阅读对于学生不再是一种异己之物,而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自发需要,他们甚至会将阅读作为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将自发的阅读作为自己生存的一种方式。于是,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就得到了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开放性,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注重阅读时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注重自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力排众议、标新立异。如此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云莺.自主阅读与主体性发展研究.教学研究与实践.

上一篇:让“动态生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 下一篇:旧瓶装新酒,酒香更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