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有新思路

时间:2022-07-15 12:26:46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有新思路

一、前言

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伴生着一些负面效应,如承接的产业多处于价值链低端,使我国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竞争力差等,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沿海很多企业停产或破产,使这些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放弃过去资金匮乏背景下的传统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思路,要以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制定出新的思路。

二、当前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一)企业层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1.我国企业对外资企业的技术依赖,导致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移出的产业往往不是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而是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处于标准化阶段或趋于成熟的技术,而且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是相当有限的。外资企业日益加强对知识的管理,严格控制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而不轻易转移最新技术和核心技术,因此,想利用外国产业转移来提升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是有限的。相反,由于对外资企业的技术依赖,往往导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最终失去竞争力。目前,在合资企业中,我国企业对外资企业的技术依赖仍相当严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对外技术的依存度超过50%,远运高于美国和日本的2%。

2.我国企业受外资企业的限制竞争,导致生存空间倍受挤压

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以直接并购我国企业方式,尤其是并购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逐渐增多。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2004年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跨国并购的最大目标国,全年跨国并购总值为68亿美元。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后,往往有两种做法:一是终止被并购企业的运营,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获取国内市场份额的目的。二是把并购获得的企业转变为其下属的加工企业,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被并购企业既不拥有知识产权,也没有核心技术。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的调查,跨国公司在软包装、照相机、手机、感光材料和软件等行业中占据中国市场的较大份额,拥有明显的垄断地位,并利用其市场优势通过搭售和附加不合理条件、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拒绝交易、独家交易等行为限制竞争,给东道国企业设立了较高的进入壁垒,挤压了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产生了“挤出效应”。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行为及垄断性并购削弱了市场的竞争程度,损害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

3.外企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证,导致我国劳动力质量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的外资企业累计超过57万家,目前其雇佣员工超过2500万人。有关调查显示,外企中很多存在着劳动合同时间缩短、劳动用工随意性大、克扣和拖欠员工工资、不给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等不规范的用工行为。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目前中国境内逾九成跨国企业员工成为“过劳者”,其中5%的外企员工严重过劳,随时可能结束生命。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劳动法执法检查也发现,中小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不足20%,工资、工时、劳动安全和社会保障成为劳动争议的核心。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护,不仅会导致我国劳动力数量减少,而且更会导致质量下降,从而逐渐丧失我国长期存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二)产业层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目前,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首先表现为三大产业之间不平衡。截止至2005年,第二产业在我国整体外商投资产业中合同外资的比重占68.69%,占绝对主体地位,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约45%)。其主要领域是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且,就外资存量上看,至今也仍占主体地位。其次,承接的第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不平衡。表现为投资严重向房地产业倾斜,约占第三产业吸引外资2/3。而直接服务于生产的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商业、信息服务等行业引进外资十分缓慢。

2.承接的产业多处于价值链低端,影响了产业升级

跨国公司只是希望利用东道国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因而有可能使比较优势固定化,难以升级。我国所从事的生产链,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这类产业严重依赖于外方的供货、采购、技术、市场等, 这样势必形成“两头在外”的局面, 必然造成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对外产品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同时由于庞大而低效益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绝对比重, 也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乃至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加工贸易所需要的技术、原料、零部件、生产设备等都从国外进口, 既不使用国内原材料, 也不存在对其他企业的示范效应和扩张效应, 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小, 缺乏产业要素的全面发展, 从而难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限。

3.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严重威胁我国民族产业安全

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外商通过各种方式来控制国内企业和垄断某些重要产业,严重威胁我国民族产业安全。一是利用资金实力,占据多数股权,控制国内企业。外商常利用中方资金不足和融资渠道不畅的弱点,运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采用投入大量注册资金或增资扩股等方式,迫使中方放弃多数股权或稀释中方股权比例,从而达到占据合资企业多数股权,控制国内企业,进而控制某些产业的目的。二是利用技术工艺、无形资产和管理等经营资源的优势,控制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通过战略联盟,共同控制我国某些高科技产业。许多跨国公司为避免在我国的过度竞争,采取了合并或联合协议方式,形成各自产业市场区域,或共同开发同时控制某些高科技产业,以实现垄断。四是针对我国某些产业关联程度高的特点,对其上、中、下游产业进行投资,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力图控制关联产业。

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新思路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重大指导意义。按照这一理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思路必须创新。

1.必须将承接产业转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日益敲响的资源和环境警钟提醒我们,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不能无节制、无选择地承接那些高耗能、高耗水、高占地、高耗材的产业转移,必须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建立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之上,有选择地承接。对引进的项目、企业要严把准入关,所有项目、企业都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坚决防止重复建设、高耗能、争抢资源、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进入,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抓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生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尽量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兼顾当地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促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一定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引导政府官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意识,使其摒弃片面追求GDP,追求高速度的“赶超、攀比”的旧观念,不以“速度、形式”论英雄,不“好大喜功”搞 “数字游戏”。

2.必须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

为了确保我国企业、产业能够掌握自主发展权,必须将产业转移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摆脱在产业核心技术上的外部依赖状况。为此,(1)必须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快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2)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创新投资领域。(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加快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4)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的社会氛围。(5)实施知识产权和专利带动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重视发明专利,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掌握技术标准拥有权。

3.必须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协调发展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承接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而一个国家在农业、工业和建筑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提高就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志。因此,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与我国产业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包括市场机制、融资机制以及税收体制等。其次,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制定推进服务外包的国家战略,迎接全球服务外包时代的到来。第三,坚持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相结合,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在参与全球产业转移中,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加大承接技术转移的力度,逐步实现“以市场换技术”向“以竞争求技术”的转变。

4.必须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以人为本”结合起来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最终目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其核心内容。因此,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坚决维护我国广大劳动者的权益,要对外资企业建立社会保障的监管,使员工享受到劳动安全保障和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外资而牺牲劳动者利益。另一方面,必须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产业人才。要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切实抓好人才的培养教育,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建设一批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为企业提供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要加强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懂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队伍。大专院校可以为企业代培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主动根据新兴产业的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马虎兆,李欣先.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测算及浅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175-178.

[2]尚永胜.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10):18-20.

[3]倪翠玲.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48-49.

[4]胡红梅.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J].探索,2006(1):77-80.

[5]石耀东.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思路[J].中国对外贸易,2007(3):86-88.

上一篇:外贸出口转内销不应成为政策导向 下一篇: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