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脸谱中颜色的应用解析

时间:2022-07-15 06:31:56

戏曲脸谱中颜色的应用解析

脸谱色彩运用的嬗变

(一)脸谱初创期色彩运用的狂野与狞厉脸谱色彩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巫优歌舞的表演中,其中无论是雕题文身还是先秦面具都代表着远古时代的图腾文化以及先秦时期的祭祀文化,同时也代表着脸谱初创期的造型艺术与色彩选择。在远古时期的驱傩活动中使用的面具是戏曲脸谱艺术的前身,而驱傩活动中使用的面具又以黄金四目为代表,据《周礼》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在驱傩活动中的黄金四目面具是为了达到面目狰狞的效果,而这种面具由于是人们出于对神灵的敬畏而虚幻想像出的物品,所以当时的面具色彩运用主要是人们对神灵的感性认识,并且无论是在面具本身还是面具的色彩运用方面都不具备娱乐功能。然而随着汉代的百戏兴盛,同样的兽形面具被广泛的应用民间的演出中,从而使兽形面具的功能实现了从祭祀仪式向娱乐大众转变,同时也推动了面具在色彩运用方面从模仿自然向接近大众的审美观发展。由于此时的面具依旧具有驱傩祭祀的属性,所以在色彩运用方面也停留在宗教所推崇的颜色体系中,其中以天人合一思想下的五色原则最为明显,即青、赤、黑、白、黄五色的着色禁忌。,虽然由于历史文献缺乏而对于当时的脸谱色彩运用艺术缺乏更多的记载,但是这个时期无疑是我国脸谱色彩运用的源头。(二)脸谱发展期色彩运用的素净与拙朴从唐代的参军戏到宋金时期的杂剧,戏曲艺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脸谱着色艺术也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粉墨化妆,并且脸谱谱式也不断地增多,尤其是随着颜料选取范围的扩大以及色彩运用艺术的成熟,根据角色进行色彩运用的划分也越来越明显,如花面化妆就为当今的丑角脸谱勾化打下了基础。与汉代的兽性面具相比,这一时期的脸谱色彩运用摆脱了对自然的崇拜以及模仿,而是更专注于对造型纹路的发展,并且色彩的运用也更加的多彩斑斓,突显着当时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主流的色彩审美意识。元代作为我国戏曲艺术最为灿烂的发展时期,脸谱着色艺术随着戏曲的繁盛与成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元代虽然对宋金时期的色彩运用以及勾画手法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继承,但是其特点在于更加重视主色与间色之间的搭配,并且眉眼之间的色彩运用具有了明显的界限,在脸谱色彩的运用更加丰富的同时使色彩的运用具有了对戏曲角色进行道德评判的功能。宋元时期的净角脸谱发展到明代已经有了大净、副净和小丑的区分,由于四大声腔的盛行,脸谱在色彩运用方面也具有了区域性,但总体来说明代时期的脸谱色彩运用比较朴素和单纯,所运用的颜色包括红、黑、白、蓝、绿等,眉眼间的色彩变化比较明显,而因为面部其他部分并没有太多的色彩变化而使当时的脸谱色彩艺术与清代相比缺乏艺术表现力。(三)脸谱成熟期色彩运用的华丽与雅致清代戏曲艺术在对明代做出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乱弹的盛行以及地方戏种的成长使脸谱色彩运用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为戏曲脸谱色彩运用的多样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清代时期的戏曲脸谱色彩运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清代宫廷戏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戏曲脸谱色彩运用的成熟。清代宫廷戏曲的发展尤其是京剧的发展使脸谱的色彩应用与造型更加的华丽,清代的戏曲发展受到了宫廷演出禁忌的制约,所以在脸谱的色彩运用方面也更加的精细与考究,如韩乐卿的脸谱更加重视间色的承托,而钱金福勾脸则体现出繁而不乱、精美华丽的特点;二是不同的戏曲大师在文化修养以及个人条件方面受到限制,如脸型的不一使脸谱的勾画必须加入一定程度的个人因素,并且在师承关系下,脸谱的色彩运用与勾画技巧呈现出了许多流派;三是戏曲艺术女观众的增多推动了脸谱色彩艺术审美尺度的变化。戏曲女观众的增多使京剧中旦角的地位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旦角脸谱色彩运用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以上原因的推动下,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都在对以前的脸谱色彩运用艺术做出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并不断的走向成熟。由于在脸谱的勾画中使用了黑、白、黄、红、蓝、紫、金的等十几种颜色,所以不仅使脸谱谱式更加的丰富,同时也使脸谱的色彩运用更加的雅致,脸谱的色调在暗明相生的基础上鲜而不艳,并且能够写意传神的根据戏曲角色的性格特征逐渐形成特定的谱式。

当前戏曲脸谱色彩运用特点研究

(一)戏曲脸谱色彩运用风格的多样化戏曲脸谱色彩运用的风格会根据表演人物的不同以及戏曲角色的差别而具有差异性,丑角脸谱的色彩运用具有谱式简单的特点,虽然样式不多但是与旦行相比又要复杂,丑角的脸谱俗称三花脸,主要是因为丑角的脸谱色彩使用白色与粉红涂在鼻子周围。而净角的脸谱色彩运用则十分复杂,从净角脸谱具有几百种并且能够做到谱式不重就可以看出净角脸谱色彩运用的多姿多彩。虽然每一种戏曲行当的脸谱色彩运用都有一定的规律,但是由于戏曲曲种的多样以及戏曲表演者自身特点的不同形成了戏曲脸谱色彩运用风格的多样化,如历史悠久的昆剧在色彩运用方面与昆剧自身轻歌曼舞的风格十分协调,在脸谱的绘法上也十分柔和,而祁阳戏中脸谱色彩的运用的风格与昆剧的色彩运用风格相反,祁阳戏的脸谱线条粗狂,在脸谱的着色对比方面也更加的鲜明;在塑造同一角色的脸谱色彩运用中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戏曲流派以及戏曲表演者自身条件的限制而产生的,如李万春、翁偶虹在孙悟空的脸谱设计中就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二)戏曲脸谱色彩运用的夸张性戏曲中用色彩勾勒出的脸谱具有极强的欣赏价值,脸谱的着色依据主要是来自民间传说或者历史文献记载,同时又重视对戏曲角色性格特征的体现,所以脸谱中的色彩运用具有夸张性,在实际生活中是不会出现的。脸谱的设计通过以传说或历史作为蓝本,运用色彩进行强烈的夸张可以将戏曲角色的特征放大,从而达到突出人物性格形象的目的。如红脸的关羽这个舞台形象具有“面如重枣”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对关羽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夸张的表现;再如曹操的白脸则是为了表现出曹操奸诈的性格,从而达到通过色彩传神的效果。(三)戏曲脸谱主色的象征性主色是戏曲脸谱造型艺术中体现戏曲特定角色所具有的特定气质的重要手段,在戏曲脸谱的色彩运用中,主色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它能够使色彩更加直观的成为塑造戏曲角色特点的标志。脸谱的色彩运用规律虽然源自于生活,但是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了夸张与变形的艺术再现,由于戏曲中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气质,而脸谱又不能千人一面,所以主色的象征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戏曲角色塑造的艺术表现力。脸谱的主色运用包括红、白、紫、黑、黄、绿、蓝、粉、灰、金、银等十几种颜色,主色以外的副色则是起到装饰的作用,通过这些主色的运用,脸谱具有了评判好坏与褒善贬恶的作用。如红色代表着正直中意,比较著名的角色有关羽、姜维等;作为华夏祖色的黑色在代表着刚正不阿,如杨七郎、包拯等;作为寒色的白色代表着狡诈多谋,如秦桧、曹操等;紫色则代表着血性与静穆,如庞统等;蓝色或者绿色多代表彪悍,如窦尔敦等;一些性格较为复杂的人物也会出现不止以一种颜色作为主色,如前半生具有正义感,而后半生险恶欺诈的赵匡胤脸谱则为上红下白。(四)戏曲脸谱色彩运用的对比性在戏曲脸谱的色彩运用中存在浓重的色彩对比,主要通过纯度、明度极高的色彩来进行搭配以实现对比的效果,而相对比的色彩在脸谱上的着色面积大都相近甚至相等,从而使色彩对比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更佳的突出。如在京剧中,戏曲脸谱的色彩对比主要体现为黑白对比与冷暖色系对比两种。在黑白对比中包拯这一角色的塑造具有代表性,扭曲的白色眉毛以及白色的月形出现在黑色的整脸上就形成了强烈的黑白对比。冷暖色对比的代表性戏曲角色为《锁五龙》中的单雄信,单雄信脸谱的主色为蓝色,而又在主色上添加了红色的法令纹、眉纹,从而形成了冷暖色的反差,同时也突出了角色暴躁的性格特点。结语戏曲脸谱色彩运用的嬗变过程以及当前戏曲脸谱色彩运用特点不仅反映着我国儒家文化“善”、“美”统一的审美观念,同时代表着色彩语言对传统生活方式、社会经济以及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也蕴含着戏曲艺术娱乐性以及民间性的特质。戏曲脸谱色彩运用艺术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积淀过程,而这个过程不仅能让我们认识到传统色彩观的流变,同时也激励着我们要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语言与色彩文化,从而不断推动戏曲脸谱色彩运用艺术以及现代色彩艺术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刘斌

上一篇:校园戏曲艺术教导的思考 下一篇:瓷器绘画中戏曲艺术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