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伦理意蕴及意义

时间:2022-07-13 05:59:38

武术文化伦理意蕴及意义

随着现代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发展,由于多种多样的主客观原因,体育出现诸多“异化”现象,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体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要想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不能回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杰出代表就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而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端于中原,故研究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伦理思想必须探究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伦理承载。中原传统武术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中,生态伦理、生命伦理和“武德”教育思想最为耀眼。

一、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人自身关系的认识源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维方式,生态思维方式所孕育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态思维,以“道”为序。生态思维方式就是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以自然之道为宗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大致有这样几层含义:

一是人是大自然的创造物;二是人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是一体的、平等的;三是人的精神和形体是一个整体。这种思想有种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易经》中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太极的功能生发而来的,虽然万事万物形态千差万别,纷繁复杂,其实他们都有同一个来源,都统于“太极”,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系辞上》)。又如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源之于“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因此,在中国文化看来,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也不是排斥的关系,而是共生共处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并不只是个纯哲学概念,并不是种假设的、人为的、想象的存在状态,而是宇宙万物的真实状况和本质。[1]

人们运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去把握研究对象的时候,首先就要求人们准确的把握自然、社会和人体的整体性结构、功能和运演规律,用整体性的视角和系统性的思维去看待自然与人、人与社会和肉体与精神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原传统武术文化在得到了具体的落实和体现,它不仅把人和自然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把人的肉体和精神也看成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太极拳”的命名就直接应用《易经》中“太极”之意,这种以自然之道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了武术人的生态伦理智慧。

人亦自然,以“气”为贯通。“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道家经典《道藏》也认为“人是盗天气万物精华而成”(三才相盗)。传统文化关于人的生存和死亡在于气之集散的理论被传统武术文化所吸纳。传统武术认为人体生态与自然生态是互通共融的,其中介环节就是“气”,练武就是练气,其具体实践形式表现为采气、导气和练气,通过肺的呼吸、毛孔的开合与自然相交融,把自然之气运化入人体系统,再通过导气把自然精气导入经络,最终归于丹田,逐渐达到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至高境界,最终形成了传统武术内外兼修的独特体系。传统武术认为“拳”的高级境界就是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掌握万物运化的规律,从而达到“神明”的境地。

在传统武术的视域中,人体作为一个耗散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个宇宙系统的子系统,时时刻刻与外在自然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交流,只要符合天地之象、四时之法就能做到气血充盈、精气十足,只有气血充盈才能身体健康,只有精气充足才能神意十足,正所谓“炼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坚硬发如铁,自成金丹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苌氏武技书》)这种把人作为一个“小宇宙”来把握的,要求以意识引导动作,又以气引导意识,在整个运动中精神内守,最终达到形、意、神、气四者的高度统一,通过练拳的外形来达到身与意的统一,是既养身亦养心。以此推理,养身即是养心,养心也是养身。传统武术在注重身体运动对精神活动引导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养心对身体健康的作用。而心在传统文化中其本体又是“德”,因而养德即为养心,所谓“大德者必寿”、“大仁者必寿”,基于此,传统武术对养德非常重视,要求习练者在练拳和处事中心存正气、排出杂念、不偏不倚、处乱不惊。

可以说传统武术是把人的性灵和肉体统一于整个运动当中,让从事武术活动的人们身和心共同达到和谐、安宁、柔缓和自然之境地。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身心合一观和西方体育把人的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观点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体育文化认为,身体是自己的,灵魂是上帝的,所以在体育实践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西方国家中,体育明星辈出,各各身强体壮,技艺高超,但这些体育明星中有许多人或吸毒或或打架斗殴,可以说这些人,道德颓废、品质低下,可是,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仍然是他们民族的“英雄”形象。而在中国传统体育———武术中,而能成为武术盟主(英雄)的人并不一定是武技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些武技和品德俱佳又集于一身的人,这就是西中身心观区别之所在。传统武术文化“身心合一”的生态伦理观,正是“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体现。

顺应自然,以自然为师。中原传统武术文化中“顺应自然”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外形和招式“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武术套路中仿生的招式比比皆是,例如模仿动物动作的“白鹤亮翅”、“黑熊翻背”、“老虎靠山”、“豹子出洞”、“白猿献果”、“鹞子钻天”、“金鸡独立”等,也有模仿自然运化的,例如“风扫梅花”、“翻雷滚天”、“采风复雨”、“风卷霹雳”、“海底翻花”、“拨云迎日”等等,这些招法在演练时即有仿生之形,又有自然之韵,仿若一幅幅动态的写意画,且在优美之余也丝毫不乏巧妙的攻防技击内涵,充分透发出中国传统武术家观察自然、仿效自然的精神。在少林和太极拳中,有许多套路就是在观察了动物之间的争斗并吸取其形、神、意的精华后创立而成的。充分体现了古人以自然为师,通过自然万物之启迪而进行不断创造和实践的智慧。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传统武术通过观察自然和生命的节律,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命的节律来安排武术习练。“武弛”与“武禁”就是基于对自然规律和生命节律的准确把握而提出来的,因此留下了许多诸如“闻鸡起舞”、“早不朝东,晚不朝西”、“拳后一身汗,避风如避箭”、“一张一弛”等“武彦”。“顺应自然”充分表明了传统武术文化崇敬自然以自然为师,顺应自然养护自身的生态伦理情怀。

亲近自然,以自然为友。中原传统武术文化把人看成自然之子,既然是大自然的儿子,就应当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享受自然之滋润。在中原武术的众多流派中,无论是主流还是非主流,无不发源于美丽的俊山秀水中或迷人的香土湍河间,最具武术影响力的少林拳发源于密林广布、幽僻葱翠的河南嵩山,习练人口最多的陈氏太极拳发端于南临黄河北依太行的河南的温县陈家沟,武当太极拳源自纵横绵延、云气萦绕的湖北武当山,峨眉武术则是形成于嵯峨高耸、气候万千、风景秀丽的四川峨嵋山,另外像受中原武术文化影响的形意拳、八极拳等等流派的也大多创发于自然风景独特的地方。在这种如诗如画的自然中习练武术,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纯正的自然空气,观赏各种奇花异草,领略山水俊美,吸收天地之精华,乐哉,美哉!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古代武术家们对自然的深切眷恋和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哲学之思所决定的。这样一种亲近自然的美好画卷令多少饱受破坏自然而遭到自然之惩罚的现代人们的向往,现代人加入到太极拳和少林拳的习练行列中,除其它因素外,不能说没有人们对这种“天伦之乐”的向往。

二、传统武术文化的生命伦理底蕴

如果说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自然情结的话,那么生命伦理关怀就是其核心内容。生态伦理观解决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们提供行为的指导思想,而目的直指生命,因为在整个自然界中,生命最为贵。武术的创立及习武的目的就是强健体魄,守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

众生平等的生命观。在传统武术文化看来,生命是平等的,都有保护和受到保护的权利。因为,生命的自然价值是人作为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对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这是考量生命价值的最基本的尺度。生命的自然价值是生命价值的其他形态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失去了自然生命,谈论生命的其他价值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中生命不单单指人的生命,还包括其它生命存在形式。这种生命平等思想在少林武术中的体现最为明显,《楞严经》云:“清净比丘,不踏生草。”由此可见,佛家思想对于生命的平等珍视达到了一种怎样的程度,连小草都不忍践踏,何况其他生命呢。所以少林武术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戒杀护生,珍爱自然。由于少林武术源出佛门,深受佛学慈悲戒杀之影响,强调练武的宗旨在锻炼体魄、自卫防暴。少林武功素来极慎外传,若传予俗家弟子,必是心地善良、德行品格俱优者。

据传觉远和尚曾立少林戒约十条,少林武僧历代多能守此戒约,即使挥戈上阵,也多师出正义。这不能不归诸佛家正旨及戒律的约饬,正是由于少林武僧有了“禅”之修养,所以能从好勇斗狠的“杀机”升华到超然于胜负、生死之上的“禅机”中去。此外,少林武术在练习的注意事项上也多受禅戒影响,尊师道、戒酒色,这些戒约虽对武僧而设,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少林俗家弟子的作为。

敬畏生命的道德观。敬畏生命在传统武术中可分两层意思来解读,第一层面为尊重自己的生命。追求肉体与心灵的平衡,传统武术中“内外兼修”的思想是修炼功夫的重要法则,所谓“内”指的是身体内的气血、脏腑、经络等等,还包含了内心、内意等精神要素,因此对“自然我”养护的实践形式体现在修炼过程中,包括练武的时辰、环境、方位、衣着等要素都很讲究,不仅有“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武谚,还有四戒、五损、十忌、十八伤、廿六宜的细节规定,以保持肌体的平衡与和谐。同时,在重视“自然我”和谐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我”与“自然我”的统一,即“养心”、“修德”与“健身”、“御敌”的辩证统一,并认为只有“修身为德”才能“阴阳气和”,只有做到“胸中廓然无一物”、“空故纳万境”才可炼就上乘功夫,正如《少林宗法》所云:“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怖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即性命精神所皈依的不动心功夫。”其最高境界就是达到类似“禅武合一”的神明状态。习武者终极追求的不是诉诸心灵对肉体极限的不断超越,而是融心、性、身于一体,通过武术套路、功法、心诀、吐纳、按摩、中医药等内外兼修之方,达到身心高度统一的和谐境状。

第二层面是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具体体现在除上文所提及的平等的对待其它生命形式外,更突出体现在和他人较技时不以伤害对手为目的,譬如太极推手,它本身就是一种由拳架向散手技击过度的运动形式,两人也可多人互相搭手做弧线运动,互相感知对方来力的方向和强弱并予以化解,若不能化解而失去重心的一方就是落败方,较技到此就结束。该运动本身蕴藏着竞智、竞技的竞争理念,但是此类竞争不像拳击、泰拳、自由搏击术等运动那样造成恶性伤害,即使在万不得已非要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伤害也应是非要害(要命)部位,以制服对手使其不能反抗即可,传统武术强调是对对手的力的感知,点到为止。另外太极拳的拳架从起势到收势,没有一个主动进攻的招式,所有的动作都是以防为攻,有歌诀言:“掤捋挤按需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凭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可以看出,传统武术并不以伤害他人为目的,其理念是制服敌人而不予以致命伤害,要求以德服人、以智服人,其间充满了和谐、巧妙和智慧,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敬畏的伦理情怀。

三、传统武术文化的道德教育内涵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的影响,中原武术文化形成了一套既有别于传统文化道德又极大融通传统文化道德的“武德”体系。上文所及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生命观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武术道德观的直接反映,武术离开了对道德的承载那它就什么也不是,所以道德是中原传统武术的灵魂。因此,传统武术特别强调和重视武德的修养和习练,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陈式太极拳和少林武术的门规戒律的具体内容中窥见一斑。陈式太极拳的门规戒律有门尊十二严、戒章十二禁等具体要求,门尊十二严的具体内容为:端(举止端正庄重);敬(恭敬尊重);公(公正);正(正直、正派);仁(仁慈、善良);义(正义);浩(浩然之气、胸怀宽广);勇(见义勇为);忠(忠诚老实);信(信仰、崇拜);诚(诚心诚意);德(品德、道德)。戒章十二禁的具体内容:邪(歪风邪气);反(坏);恶(为非作歹);刁(无赖);猾(狡猾);奢(过分奢侈、挥霍);诈(欺诈、诓骗);疯(言行狂妄);卑(下贱、品质低劣);奸(奸诈、虚伪、背叛、下流);狂(妄自尊大);恶(恶毒、凶狠)。[2]

同陈式太极拳一样,少林武术也有森严的戒律,早期少林的戒律为“十禁约”,其具体规定如下:一禁叛师;二禁异思;三禁妄言;四禁浮艺;五禁盗窃;六禁狂斗;七禁违戒;八禁抗诏;九禁欺弱;十戒酒淫。[3]无论是陈式太极拳的门规戒律还是少林武术的禁约,仰或是其他武术流派清规戒律,我们所看到的内容基本没有“术”的影子,而都是扬善抑恶的道德律令,武术道德教育的意义远远大于技艺的传授,这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体育形式。

而“德”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是具有多重含义的,我们可以简单作以解读。与西方搏击术相较,中国武术在精妙绝伦招式下的御敌术背后更多渗透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制服敌人而不是致残敌人”的道德理念,这种道德理念是对传统文化中“仁”的扩充,其道德实践的主要内容为“仁、义、端、敬、诚、忠、信、勇”,即便是对待敌人也要存有“以德服人”、“以宽待人”、“以行感人”的大丈夫情怀,这是“德”的第一要义———待人处事的高尚情操;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怀在传统武术中有特殊的表现———“侠”。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拿出不小的篇幅撰写游侠列传,而金庸小说中最让人痴迷的角色往往也是那些形形的侠客,可见“侠”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侠”精神的表现形式是习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匡扶正义、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等行为,“狭义”是每一个习武人义不容辞的道义,这种“德”化了的责任感贯穿于习武者的全过程,这是“德”的第二要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古之习武者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奋斗理想,不断自我砥砺,不仅要求自己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求自己有治国平天下、为民族大义牺牲自我的民族责任感。明代少林寺僧人以“保邦靖世即传灯”为理想,协助明军抗击倭寇,在淞江一役全部牺牲,可谓可歌可泣;抗日战争时期大量武林志士参军抗战,很多人都战死沙场,留下一幕幕血与火的历史长卷,书写了中国武术人一腔报国热血和伟大的爱国情怀,这便是“德”的第三要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由于武德之于武术的特殊地位,使得它作为武术的精神本体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它不仅要求习武者具有“智”的理性品质,还要有“仁”的道德情怀,更要有“勇”的气质品格,它不仅要求战胜对手,更加要求战胜自己。“武德”对于塑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可谓意义非凡。

四、中原传统武术文化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中伦理思想,由于受到时代性的局限,期间不乏一些非科学性的东西,但期间一些合乎人性的伦理文化因素还是值得肯定的,仍然具有现代价值。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第一,传统武术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契合了现代和谐体育构建的思维方式。传统武术生态伦理思想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系统性的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贯穿始终,而生态奥运、生态体育的发展则反映了当代西方体育从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向整体有机思维方式的转变,借鉴中原传统武术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克服西方形而上学思维的偏颇;第二,传统武术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契合了体育伦理领域的拓展。传统武术文化中“天人合一”、“神形合一”所表现出来的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师法自然、崇敬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而当代生态体育、和谐体育试图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际关系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这也是当代体育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第三,传统武术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契合了现代体育的理论内涵。传统武术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中无处不体现出一个“合”字,“合自然之道”、“合四时之序”、“合人之伦”、“合自身之节律”,“合”者“和”也,其讲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这与当代生态体育、和谐体育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取向、社会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实践取向是完全一致的。由上可见,传统武术生态伦理为当代体育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源泉和宝贵的文化资源。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生命伦理的现代价值。当今时代,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价值观念多元化性,新型的社会主义生命价值体系正处在构建阶段,人们容易受各种不当利益、错误思潮影响,因此,有一些人出现了混乱的生命价值认识、失落的生命价值心理和冷漠的生命价值行为。缺乏责任意识、抵抗挫折能力低下,缺乏人生科学合理的规划,认识不到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就采取自杀、残害同类生命的方式来否定生命。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生命伦理观,追求肉体与心灵的平衡、身与心和谐健康,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价值,平等的对待他人生命,保护尊重他人生命不受伤害等生命伦理取向,对于化解当今社会的“生命危机”,构建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现代生命观,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4]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传统武术文化深受传统伦理文化的浸润,处处闪耀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色彩及精华,“仁、义、端、敬、诚、忠、信、勇”等“武德”德目直接来源于中国传统原典伦理。在学校武术操己经推向全国各类学校的今天,传统武术文化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礼仪风度,高尚的道德情怀,虚怀若谷的自谦美德,天下大同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而且能让青少年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为我们现实的道德教育方式创新提供借鉴。现实的道德教育方式总是给人们一种空洞乏味的道德说教之感,教育的效果收效甚微,传统武术道德教育的“寓教于技”、“切身体验”、“挫折教育”、“比较教育”等方式正是时下我们道德教育改革所急需的方法。

上一篇:基于伦理视域探讨古城保护 下一篇:生态建设的伦理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