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亟待提升

时间:2022-07-12 06:28:14

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亟待提升

今年4月15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显示:中国到海外旅游的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增至2012年的8300万。中国已超越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旅游消费国。原先极少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消费者群体,2012年他们在旅途中花掉了创纪录的1020亿美元。中国游客出手阔绰,购买力很强,推动了许多旅游目的地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不少国家为了吸引中国游客,纷纷降低入境门槛,简化签证手续。但部分中国游客言行举止不够文明,遭到了当地媒体和民众的批评。在国外的一些公共场所,常常会看到特意用中文书写的“请勿随地吐痰”、“请勿乱丢垃圾”、“请勿大声喧哗”等警示牌。寺庙前的象、马雕塑旁有“不能坐在大象和马的背上”等中文提示牌。有的媒体甚至评价中国游客为“有钱没素质的典型”。中国游客花了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严,还使中国文明形象受损,也伤害着大多数文明的中国游客的自尊,这多么令人尴尬和痛心。

今年7月31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提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重要指示精神,强化出境旅游文明意识,以良好的言谈举止展现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今年5月,副总理在国务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部分游客的素质和修养还不高,常常遭到中外媒体的非议,有损国人形象。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树立中国游客的良好形象,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的共同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10月1日开始施行)对旅游者的文明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不文明行为作出了禁止规定。我们应紧紧抓住《旅游法》施行的历史机遇,把贯彻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巨大的推动力,通过宣传教育、惩罚奖励等方式和途径,使我省公民在出境旅游文明素质方面有一个质的提高,并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部分游客境外不文明行为的

主要表现和产生的原因

最近笔者走访了省内有关旅行社,并结合媒体的相关报道,总体来看,部分中国游客境外不文明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不拘小节,不注意公共卫生。有的中国游客在大庭广众前袒胸露背,衣冠不整,甚至脱鞋脱袜;有的对“禁止吸烟”的警示牌视而不见,在电梯、地铁等封闭场所随意抽烟;有的游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所到之处一片狼籍。

不注重入乡随俗,不讲礼仪。有的游客在机场、车船、餐厅等公共场所毫无顾忌地大声喧闹;有的在博物馆、影院等地旁若无人地大声接打手机;未经同意强行拉外国人合影拍照;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和居民风俗。

不守规则,不讲秩序。在国际航班上时常看到有的游客为争抢行李箱空位而堵塞通道;有的任意摆放行李,对空中小姐劝导充耳不闻,影响航行安全;在地铁、公交车站不排队侯车,车到了就一拥而上争抢座位,当地民众摇头叹息。

贪图小便宜,有损人格。有的中国旅客在外航飞机上,背着空乘人员,偷拿餐车上的红酒、饮料,有的在下飞机时顺手牵羊,偷偷拿走毛毯、耳机、不锈钢餐具等;有的中国游客为了享受国外酒店为新婚夫妇提供的免费“蜜月待遇”服务,就用假的结婚证明欺骗酒店,造成不良影响。

违反法规,害人害己。去年9月4日,仅仅因为座椅靠背的一点小事,两名中国游客在瑞士航空公司一架飞往北京的航班上大打出手,导致载有200余名中外乘客的飞机被迫返航,两人均被瑞士警方拘留并受到相应处罚;今年2月14日,荷兰航空KL898头等舱有6名中国乘客晚到,起飞前他们又坚持不系安全带,拒绝关闭手机,并与空乘人员激烈争吵,最后机长宣布拒绝起飞,直到机场警方把6人带下飞机,同机的中外乘客皆侧目而视。

上述不文明行为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部分游客文明素质不高。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文明程度的提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近30多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国民文明素质的同步提高。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大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特别在道德素质、文明礼仪教育上缺课太多。

中外文化习俗差异。有的游客不了解他国的风俗习惯和,不知道国外旅游景点的规定,在旅游中自我感觉良好,既不“入乡问俗”,更不“入乡随俗”,想当然地把个人的一些陋习带到国外去“展示”。

旅游团队的特殊性。旅游团队是一个临时性群体,无论是领队与旅游者,还是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都具有临时相聚的特点。因此有的游客就认为,在旅游团中谁也管不了谁,可以无拘无束,很放松,行为举止缺乏应有的自我“克制”和“约束”。

领队或导游专业素质不高,管理服务不到位。有的领队或导游在旅游团启程时和游览中,不积极认真讲解旅游目的地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和应注意的文明礼仪,却热衷于介绍哪个商店的东西便宜等;有的领队或导游自身的行为举止也不高雅有仪,不能做到以身作则,无形中给团队游客带来了负面影响。

提升我省出境旅游

文明素质的思考和建议

部分游客境外不文明行为虽然是少数人所为,但它在客观上损害了我国在境外的整体形象。因此,如何提升出境旅游文明素质,使参加境外旅游的游客能自觉地做一名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已成为我省实施《旅游法》,发展境外旅游面对的重要课题。

进一步提高出境旅游对塑造国家形象重要意义的认识。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国梦”,需要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营造与外部世界和谐互动的氛围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而国家形象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的出境旅游业扮演的已不仅仅是单纯旅游业务的角色。由于出境旅游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功能的属性,已经使其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著名诗人卞之琳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在特定环境中,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今天,中国出境旅游者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传播主体。与一般的个体行为不同,出境旅游者的行为是一种涉外的行为,更多地带有国家色彩。无论我们的出境旅游者来自哪座城市,只要走出国门,都是“中国人”;无论其出国旅游的目的有多么的“私人化”,但只要走出国门,他就是国家的形象使者。因此,出境旅游者文明素质的高低,对于国家形象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法》第五条阐明:“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从这一精神出发,我省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外事、公安(出入境)等涉外部门,特别是从事境外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不能仅仅把出境旅游看成是单纯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而更应从承担着塑造良好国家形象责任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定义发展境外旅游的重要意义。

提升出境旅游文明素质,是我省开展争做“最美浙江人”主题活动的题中之意。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美丽中国”的涵义非常深刻、非常丰富。“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仅是生态之美、山水之美的建设,更是人文之美、精神之美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形象,需要千千万万“美丽中国人”来展示和塑造。

美丽中国,浙江先行。去年年末,浙江省委在全省部署开展“发现最美浙江人、争做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活动。夏宝龙书记多次指示:要充分发挥“最美现象”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打造“最美浙江人”精神文化品牌。

“最美浙江人”是指模范践行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核心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人。《旅游法》第十三条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由此可见,实施《旅游法》,提升出境旅游文明素质,与我省争做“最美浙江人”主题活动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最美浙江人”也应该是内外皆修的楷模,这是争做“最美浙江人”活动题中应有之意。因此,我省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把认真落实关于提升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重要指示精神和实施《旅游法》、与当地争做“最美浙江人”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几项工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取得更大的成效。

加强行前引导教育,是提升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的当务之急。据了解,由于目前参加出境旅游人数众多,加上旅行社人手紧张等客观原因,不少旅行社都忽视了行前说明制度,大部分参加出境旅游的游客,都是提起箱子就跨出了国门。因此,出境旅游的文明礼仪和安全常识普遍缺乏,这是造成部份旅客不文明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法》第六十二条规定:“旅行社应当向旅游者告知下列事项:……旅游者应当注意的旅游目的地相关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宗教禁忌,依照中国法律不宜参加的活动等”。对此,从事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要认真建立、健全行前说明制度,切实承担起引导、教育游客的职责。一是将《旅游法》的有关条文和《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等规定,作为旅游合同附件,在签订旅游合同时着重向游客进行说明,用法律规定来约束个人的行为,提升游客的文明意识和守法意识。二是通过集体行前说明会等方式,宣讲出境旅游文明礼仪和安全常识;要注重介绍旅游目的地风俗习惯、、社会治安等情况;还要强调如违反当地法规,可能受到的处罚等。引导参团游客,自觉遵守《旅游法》和《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等规定。三是把旅游目的地的有关情况和《旅游法》、《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等相关规定,摘编整合在发给游客的行程手册中,便于游客随时翻阅学习。

提高领队和导游的职业操守,是提升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的关键。出境旅游团队尽管是一个临时的松散群体,但由于在境外语言不通、环境陌生等原因,领队和导游自然就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因此,提高领队和导游的职业操守,发挥“核心人物”的良好示范作用,是提升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的关键一环。《旅游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导游和领队从事业务活动,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公德的行为。”我省各相关旅行社应遵照《旅游法》,认真做好上岗的再培训工作。要求领队和导游在出境旅游全过程做好文明引导和文明礼仪宣传工作,引导游客自觉遵守旅游目的国的法规及社会公德。在游览过程中,当不文明行为发生时,应及时委婉地对游客予以提醒、劝阻和警示,引导游客守秩序、护环境,从维护国家形象的高度,注意自身言行。同时,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相关旅行社,建立出境旅游文明引导责任制,对未能有效履行文明旅游宣传引导职责、造成不良影响的领队和导游,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整改。

对极少数触犯法律的出境旅游者,依法采取惩罚措施。《旅游法》实施后,出境旅游者的境外不文明行为就可定义为违法行为。当然,对大多数出境旅游者而言,主要是加强自觉守法的教育和文明礼仪的引导,但对极少数触犯法律的出境旅游者,应该依法采取惩罚措施。据了解,根据韩国《护照法》第8条规定,对于那些在国外旅行期间,违反当地法律,从而损害韩国形象的人,政府有关部门将在一定期限内禁止其申领护照,最高期限可达3年。今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虽然没有类似的明确条文,但第十二条规定:“中国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准出境:……(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准出境的其他情形。”这就留下了很大的法律空间。今后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等相关法规时,能否增设:出境旅游者在境外违反当地法律受到处罚,严重损害国家形象的人,将在一定期限内禁止其申领护照及出境等惩罚性条款,从而提高实施《旅游法》的严肃性。对我省来说,要结合《旅游法》的相关条文,针对我省出境旅游不文明的现象,增补、细化一些禁止性、处罚性的规定。要褒扬先进典型,同时又要对境外不文明行为的责任人和责任旅行社要给予适当处罚,用具有我省特色的地方法规,来配合《旅游法》的贯彻落实。

(作者系浙江省政府参事)

上一篇:刍议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合理使用 下一篇:曼谷,像梦里的八爪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