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老新闻的魅力从哪来?

时间:2022-07-12 03:02:41

涉老新闻的魅力从哪来?

怎样提升涉老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让涉老新闻充满魅力?这是每一位从事涉老新闻工作的人员必须用作品回答的问题。作为从事老年新闻工作的记者,笔者从10余年的涉老新闻实践中,获得一些体会,列举如下。

一、榜样人物类报道,要用足笔墨写个性,突出对比现张力

“盘锦河蟹产业第一人”田守诚是辽宁省离退休干部的优秀代表,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笔者也对田守诚的事迹进行过报道。在党的十召开前夕,全党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田守诚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他的事迹被不断挖掘宣传。笔者再次承担了采访田守诚的任务。2012年7月10日,笔者冒雨从沈阳赶到盘锦市盘山县采访田守诚。这段时间正是田老最忙碌的时候,他一方面忙于为农户养殖河蟹进行日常指导,一方面忙于应邀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多个先进事迹报告会,好不容易在这样一个大雨天里被笔者“堵”在了家中。老人在接受采访的同时,还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使得素材更加充足。在行文过程,笔者以《创造神话与传奇的“蟹王”田守诚》为标题,用了 “82岁续写28年的坚守”、“耐人寻味的1:4”、“2000养蟹户与10万公里”、“302篇博文引来4.1万名‘粉丝’”、“120万挑战1亿奇迹”5个小标题。以数字对比的方式,突出了田守诚忠诚守信、执着坚韧的性格,增强了人物立体感。而关于他建立博客的详细情况及挑战养蟹收益新奇迹等多处事例均为本报独家首次披露,达到“人无我有、后发抢眼”的特殊效果。文章发表后,引起广大离退休干部的强烈反响,在辽宁省委老干部局开展的“评选全省最美老干部和敬老好儿女”活动中,田守诚以高票被选为“全省最美老干部”(该通讯还被评为2012年度辽宁新闻奖一等奖)。

在全国老年报第20届年会(2011)好新闻评比中获一等奖的作品《百岁老八路最后的奉献 俞守朴实现捐遗夙愿》一文,是笔者对沈阳百岁老人俞守朴成为“年龄最大捐遗者”的消息报道。报道刊发以后,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当时恰逢辽宁省委老干部局开展的2010年度全省老干部工作“十大新闻人物”评比活动进入高潮阶段,省局领导看到该报道后,立即指出俞守朴的捐遗行为是本年度辽宁省老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新闻事件,应将其纳入“新闻人物”评比范畴。之后,笔者对老人的事迹进行了再梳理,写成了3000字通讯《用生命谱写奉献乐章》上报给省局,将俞守朴一生无儿无女,却用博大的母爱哺育了无数个孩子;她对有需要的人慷慨解囊,自己却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她的生命虽已消逝,却将可贵的精神留存世间等进行翔实叙述,通过对比凸显人物个性,全面反映俞守朴光辉的一生。2011年初,已故离休干部俞守朴被授予2010年度辽宁省老干部工作“新闻人物”特别奖。

二、深度系列报道,要选择焦点话题,用功于采访之外

“以房养老”是近几年持续升温的社会热点话题,在高房价、买房难的大背景下,这一话题更加引人关注。2011年10月20日,北京市民政局“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以房养老”新模式,即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试点业务。一石激起千层浪,媒体纷纷报道“以房养老”即将铺开的美好前景。在纷纷扰扰的舆论中,笔者本着理性客观的态度,对“以房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和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采访相关部门、业内人士、法律专家,先后推出了《盘活“资产”滋养晚年》、《商业运作拒绝“空中楼阁”》、《市场需求呼唤“平民化”》、《汲取精华孕育“中国特色”》4篇理性分析文章。对什么样的老人最需要“以房养老”、怎样的模式最适合市场需求等问题给予了客观解析。对正在酝酿“以房养老”新政策的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一种借鉴,对具体承办该项业务的中介机构进行了提醒,更对维护老年人利益起到了鼓与呼的作用(《“以房养老”离咱有多远?》系列报道被评为2011年度辽宁新闻奖一等奖)。

三、维权服务类报道,要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注重“一追到底”

2010年11月22日,笔者接到报料,获知一名被亲人“弃管”的男性老教师瘫痪在敬老院,笔者认为维护老年人权益是涉老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之一,解决好这件事颇具社会意义,便立即赶往采访。笔者分别与老教师未婚同居的“老伴”,还有他亲生儿子取得了联系。原来,由于老教师在“老伴”家患病,其儿子与“老伴”在医疗费问题上僵持不下,儿子不接,老教师被“老伴”弃至敬老院。面对难以调和的局面,笔者先以《儿子不接 “老伴弃管” 老教师瘫在敬老院》为题刊发了第一篇报道;接着又赴沈阳市法律援助中心为老教师寻找法律维权途径,并以《未婚同居自尝苦果 子女难逃赡养之责》为题进行接续报道;矛盾双方看到后,很快达成由儿子按法规接管老教师,“老伴”按情理给付1万元医药费的和解协议。这组报道刊出之后,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讨论之声不断。随后,笔者又采访了两对再婚老人,采写他们的感情经历、和谐相处之道,并以《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再爱一次”》为题刊发报道,给已经再婚或独身寻伴的老人带来更多启示(该连续报道被评为2010年度辽宁新闻奖一等奖)。

四、时尚生活类报道,要以“新鲜度”来衡量价值,以传递正能量为准则

退休了,四个亲姐妹在时尚生活理念的支配下,摆脱掉繁重的家务劳动,携夫欢聚在老年公寓里。穿越时空隧道,她们仿佛又回到了朝夕相伴的童年。这是2004年笔者在沈阳市夕阳老年公寓采写的一则新闻。《时尚四姐妹扎推儿公寓叙亲情》的消息刊发后,这种家族式亲情养老方式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报编辑部接到了许多读者的反馈电话,笔者还接到了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电话(该消息被评为全国老年报第14届年会(2005)好新闻一等奖)。

互助养老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互助养老更强调普通居民间相互的帮扶与慰藉。2011年,笔者在沈阳市和平区一幢老式住宅内,采访了24载亲如一家的三位邻里――81岁的陈大伦、79岁的于忠江和78岁的林清秀,写就《老哥仨真诚互助 守护生命长青树》一文。通过这个“互助养老”的典型事例,突出了邻里和谐是老龄化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该通讯被评为全国老年报第21届年会(2012)好新闻一等奖)。

多年的涉老采访工作,让笔者体会到,涉老新闻报道只要用心写出“温度”与“表情”,彰显人性光辉,传播正能量,体现社会核心价值,就会充满可读性和吸引力,并散发出光彩和魅力。

(作者单位:晚晴报社)

上一篇:“以人为本”理念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 下一篇:高效课堂从解读教材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