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现场感”的思想品德课堂

时间:2022-07-11 11:53:37

打造有“现场感”的思想品德课堂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 现场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90-02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而不能拘泥于书本。其实,动态生成的课堂就是具有现场感的课堂。所谓“场”是一种结构形态,虽然看不见,却悄悄地影响着师生的课堂行为,就像重力场、量子场一样。思想品德课堂“学习场”的存在,使学习者冲破个体界限,在一个群体内迅速传播蔓延,形成强大的信息传递作用,增强组织整体的效应。

一、创设情境――“入”场

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舞台上,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推上主角位置,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主场。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具有现场感的生活化学习情境,这样,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教学《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在教学中,笔者以引发全国人民公愤的“河北大学酒驾车祸案”为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笔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情境引入―情境分析―情境回归”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课一开始,笔者给学生播放视频歌曲《我爸是李刚我叫小霸王》。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然后笔者顺势引导,呈现和回顾“河北大学酒驾车祸案”:2010年10月16日晚21时40分许,河北大学校内,年轻男子李启铭酒后驾车撞倒两名女生,女生陈某死亡,女生张某重伤。李启铭自顾驾车离去,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李启铭高喊:“我爸是李刚!”笔者让学生谈谈对这个事件的看法,这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想说”的欲望。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讲这是违法行为,因为李启铭做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般违法行为;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犯罪,这是根据犯罪的概念来判断的;还有的学生补充李启铭的行为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依法应受刑罚处罚)。借此机会,笔者巧妙引导、设问、点评,将违法行为的概念、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等知识点一一对应展现。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创设情境,步步推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情境场,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包容悦纳――“蓄”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处于发展状态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预设以外的事件,造成课堂教学的 “不和谐”。对这些课堂教学的“不和谐”因素,教师要善于包容悦纳,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具“现场感”。

例如,教学《走共同富裕之路》一课,为了让学生掌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笔者在给出张家港个体经济、民营经济辉煌的相关资料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张家港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哪种经济?”在笔者的预设中,学生已经学过国有经济,因此会回答:“张家港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可是,学生的现场回答却出乎意料――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笔者在愕然之余,草草直接告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张家港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课后,听过这节课的老师对笔者这样处理提出了质疑,认为当学生对“张家港的主导经济力量是国有经济”不理解时,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引导,而不是草草收场。可以给学生展示电力、电信、移动、航运、银行占张家港各行业的比重柱状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张家港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的方向扩展。这样,课堂教学就具有了生成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在课堂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和教案,而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把课上“活”,才能有效推动教学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从而让课更富有现场感。

三、中流击揖――“控”场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给教师、学生提供了进行教学和学习的素材。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在与教学主题对话时,一定要树立开放的理念,不能“唯书”、“唯师”,而是要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有效调控课堂。

例如,教学《维护正义》一课,在课堂上笔者给学生出示了某都市报上报道的 “抡车英雄”郭小亮的事迹,并亮出自己的观点:社会生活需要正义,如果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应该奋起抗争;如果看到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我们应该声援、救助。这时,一个学生提到了前一天晚上他爸爸给他读的一则新闻:2010年8月20日晚上,在开车的卢女士,突然遇到一个路人求助,说其电瓶车被贼偷了,希望卢女士能帮忙追赶小偷。卢女士立即驱车拦住了偷车贼。不料却遭到了一些陌生男子的拳打脚踢,车也被砸了。这个学生强调说:“做好事的都是这个结果,要不老师刚才说的郭小亮为什么要悄悄离开?他也怕人报复。”学生的讲述使课堂陷入了尴尬局面。如果此时加上一顿空洞的说教或一段无情的斥责,教学必然会遭到失败。于是,笔者重新调整了课堂教学步骤,让学生展开一场现场辩论,以“见义勇为可为”、“见义勇为不可为”为正方、反方观点,让反方把辩论过程中支持自己的观点进行汇总,总结为“七不可为,八不利为”和“三难为”。接着,又进一步把反方这些观点概括为“对我不利我不为”、“我有顾虑我不为”、“不合法理我不为”、“无人支持我难为”,并把他们的观点板书在黑板上。当反方的同学认为自己无懈可击时,再让正方同学对他们的观点一一攻破。

以上案例中,笔者正是因为能够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并且利用课堂生成进行“控”场,学生才能在自然流畅的教学氛围中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可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追求品德渗透的教学无痕是很重要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最难把握的。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把学生的自还给学生,才能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场。

四、化解尴尬――“圆”场

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能够根据课堂上出现的实际情况及具体的教学细节,在不知不觉中调整教学流程,无痕地化解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尴尬场面,进行有效“圆”场,这样,才能生成课堂的精彩。

例如,教学《优良的意志品格》一课时,笔者让一个学生站起回答问题,这个学生非常紧张,回答得语无伦次。于是,笔者走到他身边,了解具体是什么情况。原来,他正在看一本明星杂志,怪不得思想开了小差。此时,其他同学都朝这边看来,他也不好意思地看着我。笔者笑着对他说:“你喜欢哪一位明星呀?”“张韶涵。”“那你知不知道张韶涵在风光成就的背后做出了怎样的付出?”这时,同学们开始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个学生讲述了张韶涵在出名之前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坐在街头吃卤味,第一次拍戏就险遭换角,第一次主持节目就差点命丧黄泉……虽然遇到了很多的波折,但她还是坚持不放弃她的梦想。笔者顺势引导:“是啊,明星们取得辉煌成就也离不开他们的顽强意志,这种意志是值得我们这些崇拜他们的‘粉丝’学习的。”这时,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就这样,品德教育就在无痕中有效地进行了。

总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艺术性地处理“意外”与“偶然”,这样,才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富生成性,让课堂教学更富现场感。

上一篇:怎样让学生爱学化学 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