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改变与文明兴亡

时间:2022-07-11 06:41:54

环境改变与文明兴亡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跌入低谷的原因林林总总,但它们几乎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资源耗尽与毁灭性的环境破坏。

相对洛杉矶、纽约等大城市来说,湛蓝天穹下的蒙大拿州比特鲁谷宛如室外桃源,但是其中暗潮汹涌的矛盾似乎日益激化:采矿业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矿业产生的有毒残余物却造成了水源和土壤的严重污染;伐木业带来了收入的增加,但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蒙大拿州的遭遇是《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4月版,527页,定价40元)一书中的一个故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人类文明社会如何兴旺,又为何衰败?费雷德・戴蒙德为读者梳理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发展史,随着讲述文明成败兴亡的鲜活故事,环境问题以另一种历史视角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消逝的文明

在已经过去的社会中,作为文明最终走向衰败的例子,复活节岛上波利尼西亚人社会和格陵兰岛上维京人社会的覆灭是不可忽略的。

众所周知,复活节上树立的巨大人像标志着这里曾经存在着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甚至一直流传着外星人光临此地才创造出奇迹的说法。通过考古研究,人们发现,复活节岛曾经是一个物种繁盛、植被茂密的天堂之地,当地富产海鸟和陆鸟,人们还会捕食这里的海豹、海豚,加上种植农作物,人们的生活相当舒适。因为缺少淡水资源,岛上居民大多以甘蔗汁做饮料,不少年纪轻轻都患上了蛀牙。然而,随着过分捕捞、滥伐森林和鼠类的加剧掠食,鸟类的种类渐渐减少直到终于灭绝,贝类也变得罕见,人类开始把老鼠作为食物,却并没有阻止鼠类泛滥,老鼠们偷食了鸟蛋,啃噬了棕榈树的种子,它们变本加厉地加速了资源的枯竭。人们兴建了大型的石像,耗尽了全岛的木材,连造船的富余都没有剩下,复活节岛的崩溃正是在人口达到高峰、大兴土木和环境恶化之后产生的。在一切资源都枯竭之后,岛民们陷入了混战,他们拆毁了很多石像,试图利用里面有用的东西,而随后岛屿被智利吞并,一家公司大规模的放养,彻底摧毁了这里仅存的最后几棵灌木。

同样的,曾经叱咤风云、所向无敌的维京海盗,在格陵兰岛上的经历更耐人寻味。维京人在迁移到因纽特人居住的地方后,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模式,试图通过放牧来养活自己,却对周围丰富的海洋资源视而不见,任由自己的牛羊把仅有的一点陆地资源耗尽,而少数贵族与神职人员则为了享受而大肆消费奢侈品,忽视了保护自己的族人。

格陵兰岛上考古遗址顶层发现的动物骨头似乎在诉说着这个文明最后一段悲惨时光。这些骨头中有小野鸟和兔子的脚骨。一般来说,维京人是不屑于去捕猎这些小东西的,除非濒临饿死的边缘,才会饥不择食。出土的动物骨头里还有春天才出生的小牛犊和小羊羔的骨头,其中牛蹄骨的数量差不多等同于牛栏能容纳的牛的数量,这表明所有的牛都被杀光吃掉。遗址中还有大型猎狗的一部分骨头,骨头上还有刀痕。一般来说,维京人不愿意吃家养的狗,因为把狗杀死以后,秋季就无法去捕猎驯鹿。最后的居民可能饥寒交迫到了极点,因此根本就顾不上未来,他们走投无路,不仅没有食物,也没有燃料。最后一些居民饿死或者冻死在了春天。于是这一文明最终走到了穷途末路。在维京社会最终濒临崩溃之时,首领们发现自己孑然一身,已经没有任何追随者,而特权赐予他们的最后一项权利就是成为最后一个饿死的人。

维京人在格陵兰岛撑了450年后的大崩溃对现在社会并非完全无意义,因为其历史甚至比英语社会在美洲存在至今的历史还要长。

两种决策

同样是岛国经济,日本社会开始走向繁荣之时,也遇到了与复活节岛一样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常年的征战和大规模的土木建筑把岛上的森林资源消耗殆尽。由于领地内木材不够,丰臣秀吉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征收木材。他不但控制了最有价值的森林,还要求其他大名都要向他进贡木材。幕府为了运输木材,不惜清除河道上所有的障碍物,以方便原木顺流而下,然后再装船运输。到了公元1710年,日本三大岛(本州岛、四国和九州岛)以及北海道南部的森林差不多被砍伐一空,只剩下陡峭险峻的地方和当时无法运下山的老龄木。

然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日本,则是一个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极高的国家。这得益于在其后幕府将军的继任者的明智。在认识到饥荒频发,因为缺乏木材而导致工程停工,有可能为了燃料和木材而拔刀相向的悲惨未来之后,日本开展了“由上而下”的治理运动。幕府颁布措施,禁止滥伐森林,并号召多种树。森林被当作重要的财产保护起来,虽然有些消极,但却非常有效。因为闭关锁国的缘故,日本只能靠自己的资源生活,虽然在历史学被当作“目光短浅”,却也间接促成日本人形成了慎重对待自己本土资源的态度。

正确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摆脱了发展危机,另一个岛国的代表澳大利亚步入现代文明时的错误决策则颇耐人寻味。澳大利亚原本只是孤立于其他大陆,独立发展的地域,而当英国人进入、与外界产生联系以后,一切变得不同。从英国引进的羊无疑给澳大利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兔子与狐狸的引进则是一场灾难。由于澳大利亚的环境和动植物令英国殖民者倍感陌生,因此希望有一些熟悉的动植物陪伴左右。他们试着从欧洲引进许多鸟类,但只有家雀和欧掠鸟大量繁殖,其他诸如乌鸫、画眉、黄雀和金翅等只在澳大利亚几个地方得以繁衍。而兔子就大不一样,由于没有天敌,它们肆无忌惮地繁衍,其数量以惊人速度膨胀,啃光了牧草,与牛羊争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土地退化。狐狸进入后,本土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则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欧洲兔子与狐狸几乎同时进入澳大利亚,很有可能是为了满足当时殖民者钟爱的英国传统猎狐活动,其中兔子是用来养活狐狸――也有可能是为了狩猎而引进兔子,后来又为了控制数量而引入狐狸。在发生这场环境噩梦之前,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英国人居然曾经为了引入兔子而大费周折:因为温顺的白兔无法在澳大利亚存活,头四次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到第五次才成功地引进了西班牙野兔。

当因为一时错误的决策而造成野兔泛滥成灾后,如何消灭或者减少这些动物就成了人们头疼的问题。人兔大战空前激烈,毒药、陷阱都是老一套的办法。当地农民比尔・麦金多斯曾在自己农场上将几千个兔子巢穴一一标识出来,然后用推土机挨个摧毁,接着再返回去检查,如果发现有任何兔子活动的新迹象,就用火药把兔子炸死,再把巢穴填平。最终他用这种方法摧毁了3000多个兔子巢穴。更文雅一点儿的方法是科学家们研制出来的多发性黏液瘤病毒,这有效地使兔子数量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但随着兔子免疫力的上升,科学家们又不得不换成了新的杯状病毒。

当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并不一定总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因为人们常常更偏重于短期的目标,结果却做出了对长期来讲更不利的决策。这就是为何人生和历史要比化学反应来得复杂,而且难以预料。

崩溃,今天与未来

文明社会环境恶化的原因多样,比如天灾、气候巨变、人类短视的破坏以及对环境问题错误的应对方式等。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环境问题,强大的文明依然面临走向崩溃的必然命运。无论是多么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多么强有力的统治人物,都不能拯救他饥饿的人民走向自相残杀。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武器,它能帮我们开发更多的能源,但却不能挽回资源慢慢耗尽的事实,很多时候,科技只能延缓破坏的发生,却不能完全避免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预见危机,及早采取最合适的措施来应对,那么环境问题必然引发政治经济上的一系列问题。

虽然一向“地大物博”,但中国也同样面临着种种环境问题。费雷德・戴蒙德在书中,用整整一章来讲述他眼中的中国――“中国:摇摆不定的巨人”。与这一章并列的,是一系列曾经走过弯路的文明社会,包括历史上的失败者:复活节岛民族、马雅人和格陵兰的维京人,同时也包括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再度绽放光辉的成功者:日本、新几内亚岛和冰岛。中国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飞快增长的经济,环境保护早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也正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懈努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单个文明社会孤立发展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少,各个国家多方位的交流,使世界关系变得紧密,也让危机更有可能在更大范围扩展。事实上,造成文明崩溃的原因多种多样,没有一个社会的崩溃可以完全归咎于环境变化,多少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但书中众多史实与案例的分析还是令人警醒,因为环境问题虽然不是文明崩溃的唯一原因,但却足以致命。

(摘自《世界博览》)

上一篇:年薪36万总经理的招聘试题 下一篇:经济发展就是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