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泡沫是怎么吹起来的

时间:2022-07-11 07:16:37

学术泡沫是怎么吹起来的

思想之所以成为泡沫,源于它的价值诉求并不在思想本身,而是受某种世俗功利目的的驱动使然

思想泡沫表现形式可谓多种多样

思想泡沫形式多样,学术思想泡沫尤其值得关注,本文所指思想泡沫,一般是指打着创新的旗号而产生的各种对于社会人生没有真正价值的假学术、假思潮和伪观念,在其中很难寻觅真正具有前瞻性、启示性的思想。思想之所以成为泡沫,源于它的价值诉求并不在思想本身,而是受某种世俗功利目的的驱动使然。因此它本质上是反思想的,是对于思想原创的反动。

最新的统计资料表明,截止2010年,中国在国际杂志上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已上升至全球第二名,并有可能在2013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确,如果仅仅从科研成果数量来看,我们也许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这并不值得盲目乐观,尤其是我们富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成果与这种数量不匹配。更有数据显示,我国论文平均引用率只有10%左右,排在世界50名之外。毋庸置疑,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急功近利心态充斥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术研究领域也难以幸免,结果导致了思想泡沫的出现。

步入现代化社会,也许对于人类说来是一个悲喜交集、喜忧参半的心理体验过程。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追求标准化、感性化、齐一性,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对于思想原创无疑具有挑战性。今天,本应产生思想的人类却常常被思想泡沫所包围,这的确让我们感到尴尬。对此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则可能会影响我们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质量。

考察当下的思想泡沫,其表现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有的是不顾社会既定的学术认同规范,人为地炮制出大量的新概念、新命题和新原理,故弄玄虚,污染了学术研究的生态环境;有的是尽显赌徒心态,用炒股票的方式来对待学术,互相吹捧,进行人为的炒作,虽然也各竞一时之秀,引起某种轰动效应,但结果同样是转瞬即逝的泡沫;有的则置真正的社会百姓民生与生活情势于不顾,仅从流行的政治话语出发,去演绎解读领导讲话,拼凑出大而无当的学术成果,可谓是观点宏大,气势恢弘,指点江山,轻而易举捞取了“学术权威”之名声;更有的研究则是基于狭隘功利主义的急于求成,这种所谓研究甚至连起码的知识背景都没弄清楚,就急于进行所谓的创造,其思想泡沫也就在所难免。

我们的学术研究究竟怎么了

面对种种“你方唱罢我登场”思想泡沫,人们不禁发问:我们的学术研究究竟怎么了?深究一下思想泡沫产生的原因,也许对我们不无警示意义。

“全民的媒体时代”悄然到来催化了各种思潮。在全球化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普及,有人形容我们的时代是历史从来没有展现过的“沉默的大众”们被推上历史前台的时代。人人都拥有话语权,人人都想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声音。这客观上必然造成思想垃圾的泛滥,各种无用的、无聊的、哗众取宠的信息充斥媒体,混淆视听,误导受众,干扰了人们的正常思考。

大众文化时代助长了思想的感性化、平面化。众所周知,大众文化是一种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当代大众文化具有市场化、世俗化、平面化、形象化、游戏化、批量复制等突出特征。在大众文化话语背景下,技术日趋主导我们的生活,甚至被技术所统治。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日常行为越来越趋于标准化,每个人就像流水线上的某一个元件、某一颗螺母,不容你去思去想,只需按部就班地批量复制。浸淫于大众文化的氛围中,思想的生动鲜活性无形中被抑制了。

宏观环境的价值引导出现错位。中国30多年的快节奏发展,逐渐强化了人们的效率意识、功利意识和竞争意识,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日趋凸显,而市场机制更是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社会无形中提供了制造思想泡沫的土壤。例如政府强调产学研一条龙,让学术成果尽快向生产力转化,这当然没错,然而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特别是人文学术研究,显然不能采取这种模式。另外,我们对学术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也可能误导学术研究。当拿课题经费、成果评估、职称晋升等成了学术研究的最直接目的时,那么在此目的驱动下,难免不出现东拼西凑、粘贴复制等一篇篇质量低劣的学术论文。功利之心是思想创新的大敌,为功利所左右,人们的思考就会归于平庸。

思想泡沫的三个危害

通过思想的创造来提升我们的意义世界,人类的文化与文明才能够得到积累。思想泡沫往往是打着思想的旗号扼杀思想,打着学术规范幌子践踏学术规范。所以我们应该对于思想泡沫的危害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思想泡沫腐蚀了思想原创的生态环境。原创思想的产生需要耐得住寂寞去深思熟虑,需要艰苦踏实的探索实践,需要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而真正的学术创新,更需要研究者发愤潜思,超脱名利,认真反思学术历史,深切关注现实问题。但是在浮躁功利目的驱动之下,学术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被扭曲了,学术资本积累和攫取的欲望被空前放大了。尤其是愈演愈烈的“官本位”、“钱本位”理念等介入学术评价系统,严重摧残了学术评价的独立性品质,非学术性因素在学术利益格局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越来越繁琐的考核排序,越来越多的评估检查,诸如核心期刊数量的标准等,正在以整齐划一的尺度堆积着诸多中看不中用的“学术政绩”。 而恶劣的学术生态直接扼杀了新思想的产生,削减着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自觉。

思想泡沫客观上抑制了理论的创新,断送了思想的可持续发展。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人类的好奇心是推动思想进步的永恒动力,如哲学之思就是开始于人的“惊异”。德国哲学家康德告诫人们要仰望头上的星空,这样才能够适时唤醒心中的道德律。凡此种种都表明,功利之心会妨碍我们的形而上思考,“可能世界”的思想大厦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而环顾现实我们发现,对于一些科研人员来说,为学术而学术的信念荡然无存,其科研的动力只是来自实用而非科学目标本身。一旦了,职称评上了,科研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创新也就停滞了。不仅如此,为了发论文、评职称,一些人由于学术作风不端,导致论文抄袭、著作剽窃、学术造假等事件不时出现。凡此种种,都给人文学术的健康生长带来了极大的戕害,伤了思想创造的元气——而这也许是我们的真正隐忧。

上一篇:稳增长政策如何更好发力 下一篇:推进新型城市化规划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