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07:59:02

学术期刊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徐雅雯工作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网络在传播信息时有其特有的优势,具有及时性强、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时效性、连续性、搜集并提供大量相关信息等多种信息形态上表现出很大的优势。网络上的大量信息为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络使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期刊编辑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作方式从传统的纯手工操作演变为如今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不仅可以实现从收稿登记、审稿、组稿、编校、录用、查稿、发稿直到打印、支付稿酬与稿件存档等整个编辑过程的动态管理,而且可以对大量稿件进行智能化分类、统计,并且支持实时查询。借助该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实现与作者实时、高效的交流与沟通,这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是难以实现的。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相关数据库,对作者的相关信息,诸如履历、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进行详细记录,以形成强大的专家学者团队。网络技术为判断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提供了便利以往没有利用网络技术时,仅依靠期刊编辑人员本身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很难判断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甚至是有无一稿多投的现象。但网络技术出现后,期刊编辑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数据的检索,很方便地查询文章是否已发表或文章是否有重复等,并且可以及时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结合网络与自身的知识来判断稿件的创新性与科学性。

网络环境下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措施

1.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严把稿件质量关众所周知,学术期刊的根本在于它所体现的学术性,以及它所承担的广泛传播相关学科信息的重任。同时它也是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而稿件质量是学术期刊的根本,提高稿件质量是保证期刊高质量的首要环节。其关键就在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于是不断追求高质量稿件的重任就落在了众多编辑工作者的身上。在提高稿件质量的过程中,编辑工作者需要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那些高水平、创新性的高质量论文。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发挥编辑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投稿作者素质。学术期刊编辑部接收到的稿件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作者的业务素质、文字功底、学历、职称等因素。因此,开发高素质的撰稿队伍是提升学术期刊稿件质量的关键。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在组稿时要打破常规,走出固定办公区域,发挥主动性。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及时跟踪相关的部级基金课题、省部委级课题的发展状况,并通过网络查询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进程,发现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同时要加强与相关研究人员的联系,及时主动组约稿。[2]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多方面了解有关项目人员的研究方向,从而建立特有的作者群。第二,充分利用网络约稿,收集高质量的稿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术界知名学者约稿是不断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方式。知名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拥有很高的权威,并且有独特的观点或设想,发表这类学者的文章通常可以提高刊物的关注度以及引用率,这对刊物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关注学术研讨会是编辑部发现优秀稿件的重要途径,也是编辑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引领学术潮流的重要渠道。编辑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或者是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建立与业界知名人士以及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的联系,及时获得业内最新信息,了解他们的最新学术动态,主动约稿,提高稿件的质量。第三,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读者是期刊服务的对象,任何一个学术期刊除了拥有稳定的作者群之外,忠实的读者群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期刊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信交流,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编辑人员与读者可以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充分了解不同读者对期刊的真实需求。许多学术期刊有自己的网站,一方面搜集稿源,另一方面读者可以方便地阅读期刊内容,及时提出问题与建议。这样不仅有助于编辑人员了解读者的需求,获知读者对期刊的满意程度,而且可以搭建一个双方沟通的桥梁,提升期刊的满意度和知名度,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氛围。2.利用网络环境提升编校质量第一,选题与组稿。网上选题是指学术期刊编辑根据期刊的定位和特点,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信息,精心组织、设计、开发,提出高质量的选题,不断提升选题的水平。网上选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的特点,即网络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交互性强、方便查询等,进而制定期刊每期甚至每年的出版计划。通过数据库查询相关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热点问题与发展方向、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甚至是国家自然及社科基金项目等内容,建立自己的选题数据库,为制定期刊的发展方向和计划提供参考,这样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选稿。第二,稿件审查。稿件审查工作的严谨与否,直接决定着期刊质量的高低。在稿件的初审过程中,要对稿件的创新性、重复性以及是否有抄袭等做初步审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稿件的初审工作提供了方便,传统的稿件初审要依靠编辑自身的知识水平,审查时耗费相当大的精力,而且编辑不可能是每一方面的专家,知识掌握毕竟有限,因此审查时难免会出现问题。而网上查询已经成为稿件初审的重要方式,其可以有效减少抄袭、重复性发表等情况的发生。编辑部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利用数据库强大的查询检索功能,对题目、关键词、作者、来源期刊等内容进行检索,结合各种信息,对稿件进行初步审查,提高了初审的质量和效率,避免了无用功,大大改善了初审质量。[3]第三,编辑校对。编辑校对质量是体现期刊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编辑、校对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编辑校对手段,提高编校质量和工作效率。比如,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就需要与作者联系,传统的联系是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不仅速度慢、成本高,而且一个问题往往要经过几个回合才能解决,有时还不一定能够讨论明白。而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可以实现与作者的随时联系,不仅省时省力省钱,而且能够随时对稿件进行补充修改,直到最后定稿。第四,稿件管理。在传统的稿件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先是对收到的稿件进行题目、作者、单位、联系方式及日期的手写登记,并进行编号,再进行稿件评审的登记。在这一系列的登记过程中,难免会遗漏或者错填一些信息。一旦出现此种状况,管理人员则需要翻找所有的登记,并进行重新核对与登记。这样的反复工作给传统的稿件管理无疑带来很大的不便。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方便地进行稿件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利用期刊已建立的网页、网站等,可以对稿件进行开放式管理。

首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网络环境也成为期刊编辑大展拳脚的场所。网络技术为期刊编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同时也为期刊编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网络信息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编辑人员应充分利用该技术所展现的优势,拥有开放的思想,接纳、包容新鲜事物,更加真切地展现现代编辑的理念。所谓编辑理念是指编辑在工作中所坚持的、需要遵循的理性意旨。只有运用先进的编辑理念,才会有优秀的编辑实践。在网络环境下,编辑需要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编辑内容、背景、方式、形式等的改变,紧贴编辑出版工作。其次,身处于网络时代,期刊编辑需要掌握更多的网络技巧。网络时代的期刊编辑,仍然需要具备传统的基本编辑业务能力和掌握相关的学术知识。同时,期刊编辑需要相当了解互联网,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掌握基本的网络语言等。只有熟悉互联网,才能对其加以利用。[4]可以说,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些,才具备了一名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的基本能力。除了相关的网络技术,网络环境对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期刊编辑也需要运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快捷性能,做好计算机辅助研究、计算机辅助参考、计算机交互功能等工作。再次,还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编辑工作者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要求编辑对工作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编辑工作者朝终身化方向发展。面对网络时代瞬息万变的知识更迭,一个人原有的知识结构随时都可能面临新知识的挑战,所以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之,编辑工作者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掌握新的技术手段,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期刊发展的要求,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编辑工作,实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提高期刊的质量、效率甚至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的优势,保持期刊的优势地位,对广大编辑工作者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转述动词 文学类学术论文 中国作者 英语本族语作者

0 引言

转述是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运用转述可以体现作者对转述命题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态度,为作者的评论开启评价空间[1]。转述动词是转述的重要信号之一,作者可以通过转述动词实现言语功能,导入被引用者的声音,实现作者、被引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恰当使用转述动词是作者寻求其交际目的与学科规范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2]。因此,对转述动词进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图与学科规范之间关系的起点,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正确使用转述动词有助于提高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写作目的。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语言转述现象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传统语法、文体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转述现象进行了研究。传统语法重点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关注对他人话语的转述策略[3]。在文体学领域,Leech和Short把对言语和思想的表征区分成五类: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人物话语的叙事性报道,这种分类方法扩大了语言转述研究的范围[4]。功能语法学家Thompson则关注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指出转述者对转述内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转述动词上[5]。对批评话语分析学家而言,转述动词体现了语篇互文性和语篇中的多声特征[6]。专门用途学者也注重对转述动词的研究,他们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关注转述动词在学术论文中的功能,同时通过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关注转述动词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转述动词(Research verb)、语篇转述动词(Textual verb)和心理转述动词(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类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础上做了类似分类。

国内部分学者从认知语用角度研究引用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语在语篇中所完成的修辞功能[12]。有的学者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中使用的转述动词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学者分析了引用的结构形式及其与时态、语态的关系,探讨了转述动词的类别及功能[18]。

以Hyland为代表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以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为语料,未涉及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而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选择的语料大多来自应用语言学;以期刊论文为语料的种类及数量有限,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在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将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Springer电子期刊中选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学类论文共20篇,其中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论文各10篇。选择语料时,研究者还考虑到论文期刊的多样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据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运用人工识别的方法记录论文全文中所有标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时间,页码)的地方,对所得语料进行分类统计。首先统计了两类作者零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其次,分别对转述动词总次数、使用频率较高的转述动词做了统计。最后,重点统计了两类作者表示评价倾向的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并对以上各类型语料进行对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对转述动词的分类,运用过程法和评价法对转述动词加以分类[10]。按照过程法,转述动词可以分为三大行为类型,即研究行为(指研究者在研究结论或研究过程中对真实世界行为的陈述)、认知行为(指心理过程)、话语行为(指语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评价法,转述动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表明现作者对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态度;第二类表明现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类转述动词不直接表明现作者的观点,而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传递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具体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类,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观点;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客观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态度评价别人的研究或研究结果。

Hyland没有说明过程法和评价法各自的优缺点,也没有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认为,过程法基于研究行为的本质特征,从行为、心理和话语三个方面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转述动词本质的认知,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评价法立足于现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对话性,旨在区分现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帮助读者明确现作者的观点。同时,评价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对转述动词的运用能力,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对比分析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转述动词时基于Hyland的评价法,首先将转述动词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论断;第二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表达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从而间接帮助读者了解现作者自己的观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因为转述是作者借助语言表述心理的过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反映了现作者对转述内容的认知评判,并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科学论断。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外语学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蒋岳春.冲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学术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J].外语教学,2009(1):53-57,69.

[16]娄宝翠.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64-68.

[17]张军民.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46-249.

[18]唐青叶.学术语篇中的转述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3-6.

作者简介: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3篇

融媒时代学术期刊版权的侵权情形

学术期刊在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新的版权侵权情形。学术论文作者、学术期刊、网络服务商、普通用户是融媒时代学术期刊版权所涉及的四大利益主体,在实践中,他们都有可能成为侵权主体。论文作者的侵权。学术期刊已经获得了作者论文包括论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在内版权的独有许可权,但是作者依然私自将论文转让给其他网络服务商使用或做影响学术期刊正常作品使用的传播行为。比如,作者未经学术期刊许可就将论文让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转发,或发在自己的微信或微博朋友圈,这种情形若在学术期刊还未正式出版前就发生,对学术期刊的损失很大。学术期刊的侵权。第一种情形:学术期刊未获取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便非法将论文供自己或转授他人网络使用。依照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论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归作者所有,学术期刊并不自然拥有该权利。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术期刊想当然地认为发表在自己期刊上的论文可以随便进行网络使用,突出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未经作者许可便将论文转授给期刊数据库使用。目前国内一些知名大型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大量期刊学术论文都是未经作者的授权许可的,这种非法不正常的现象由于其普遍性而时常被人所忽视,但司法已有不少案件;二是未经作者许可便将论文转授给微博、微信公众号或发在作者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这种侵权行为在时下微博、微信已很大众化的情况下较为普遍。第二种情形:学术期刊通过制定不对等的“用稿声明”之类的霸权条款想当然地获取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从国际学术期刊和较为规范的图书出版经验来看,出版者通常会和作者签订书面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授让协议,但我国学术期刊很少签订类似的协议,通行的方式是“用稿声明”,比如,“凡经本刊采用的稿件,即视为作者同意授权本刊对其图文作品形式网络传播再使用的权利”类的声明。依照法律的规定,这种声明应属于一种格式合同,自愿、公平是合同制定的基本原则,我国合同法指出,“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这种声明违反自愿原则,作者在与学术期刊的关系中完全处于弱势,声明内容很难说是自己所愿;违反公平原则,期刊社的权利增加了,责任却并未增加,与之相反,作者的责任增加了,但权利却缩小了,完全不对等。为此,可以说这应该是一种无效的霸王条款。第三种情形:学术期刊在网络使用中非法修改论文。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属于作者不可撼动的四大人身权之一。学术论文的修改权在作者手中,学术期刊可以建议修改或直接修改,但须征得作者的同意。一些学术期刊为扩大影响时常将不经作者许可就修改(压缩或修改标题)的论文直接传至自办或他者的微信公众号。第四种情形:学术期刊非法扣留作者论文的网络授权费。网络服务商,如期刊数据库在使用论文会给学术期刊一笔网络授权费,这其中有一部分费用是应该归作者所有的,因为作者是论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所有人,该权利产生财产收益了,作者当然应该分成,除非其和学术期刊签订了相关的约定协议。但现实中给作者进行这样分成的学术期刊较少。网络服务商的侵权。第一类是期刊数据库的侵权。这类期刊数据库可分为封闭商业性期刊数据库和开放公益性期刊数据库,前者如中国知网、重庆维普、龙源期刊网等,后者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前者侵权行为高频表现为不经权利人学术期刊和作者的许可直接将论文收录数据库,然后进行商用,早期这类数据库在其发家时大多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第一桶金”,后来在学术期刊的不断抗争下,比如,2003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国科学杂志社等2000多家杂志社、期刊编辑部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最后后者败诉),不经学术期刊授权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少,但不经作者授权的侵权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后者侵权行为集中表现为不经权利人学术期刊或作者的许可直接将论文收录数据库中,然后免费开放给公众使用。第二类是在线知识分享平台的侵权。在线知识分享平台上网民通过上传自己的文件获取积分便可用积分来换来包括学术论文在内的知识产品,类似平台有百度文库、360doc个人图书馆、豆丁网、爱学术、道客巴巴等。这些平台的侵权有三大表现:一是直接非法将学术期刊的论文灌入平台中,该类侵权中值得关注且破坏力比较大的一种新方式是,这些平台时常利用爬虫软件直接从其他数据库或平台大面积违法抓取相关知识内容,受各方比较关注的案例是2013年百度诉奇虎360违反“Robots协议”抓取、复制其网站内容侵权一案,被告被诉违反公认的Robots协议,抓取原告旗下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贴吧等网站的内容,最终被告败诉;二是对网民上传的明显侵权的学术论文缺少把关,这种情形下,平台商习惯过度使用“避风港”原则为自己开脱责任;三是收到相关侵权举报,没有及时采取删除、断开链接或屏蔽等中止措施。第三类是微博、微信公众号的侵权。此类微博、微信公众号主要是由学术期刊和专业知识传播机构如学术中国、中国学术等开设。学术期刊利用微信公众号侵权,上文已述,在此不赘述。后一类微信公众号侵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未经权利人许可直接非法转载学术论文;二是抄袭,或直接抄袭,或隐性抄袭,如对原文进行部分删减,转换表述方式(换词,调换段落)等手段进行抄袭,这便是被国家网信办视之为“网络转载六大乱想”之一的“违规裁剪拼接稿件”;三是“洗稿”,对学术论文的权利信息匿名处理,故意删除作者和期刊名,然后或直接将其刊发,或者先让相关的网络媒体当“托”,让它先刊发经过权利信息处理的论文,之后再装模作样从“托媒体”那将论文转载,等遇到投诉时谎称自身不知情,以逃避责任。个人用户的侵权。该类型侵权主要体现为直接将期刊论文以拍照或文字转换输入等方式,或上传至开放式的网络空间,如微博或百度文库等知识分享平台,或传送到有相当数量好友的微信朋友圈或专业性很强人数较多的微信群(如某些学会的微信群),影响了权利人作品的正常使用。

融媒时代学术期刊版权的法律争议

融媒时代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学术期刊版权侵权情形,原因很多,但规制这些情形的相关法律出现诸多争议是其中最主要因素之一,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转载学术期刊论文是否适用于报刊转载的法定许可规定?该问题便牵扯到学术期刊论文的网络转载是否适用著作权法33条第2款有关报刊转载的法定许可?对此问题一直争论很大。依照最高院2000年、2003年网络著作权的司法解释,网络媒体转载报刊、网络媒体之间的转载适用于该条款,即转载时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注明了出处和支付了报酬则不视为构成侵权。但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使该解释遭遇尴尬。依照该条例第8条和第9条规定,网络转载的法定许可范围被严格限定在为了发展义务教育和扶助贫困需要,报刊转载的法定许可不被适用。随之,2006年最高院将该解释删除,国家版权局又在2015年出台的《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国版办发【2015】3号)明文规定:“互联网媒体转载他人作品,应该遵守著作权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必须经过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并应当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作品来源。”从司法层面看,报刊转载的法定许可不适用于网络转载,已得到了明确答复,但在学术界和业界依然存在争议。赞成适用的认为,“网络媒体与报刊社等都是传播作品等信息产品的媒介,二者功能相同,应当享有同等的著作权法律地位。采用网络转载的法定许可可以有效减少网络著作权纠纷,至少可以减少那些仅为取得许可引发的纠纷,节约司法诉讼资源”。持反对意见的则认为:“网络媒体不能等同于数字环境下的报刊,二者存在实质性的差别。从各国立法情况和国际公约的规定来看,无论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还是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等,均没有授予网络信息传播者法定许可使用作品的权利。如果将网络传播作品适用法定许可,则从根本上违背了著作权保护的发展趋势”。“为个人学习、研究、欣赏目的”的合理使用情形如何对其约束进而使其适用于学术期刊论文的网络使用?依照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二款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但是我国2006年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6条所列举的8条合理使用情形却没有将该情形包括在内。当然依照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原则,该种情形的合理使用自然适用于网络环境,但较为吊诡的是为何在著作权法所列举的12种合理适用,在网络使用的情形中该条例将该情形也是现实中最为普遍使用情形给予了删除?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应该通过哪种方式来约束该情形进而使其在网络空间中合法推行?传统环境中,我们时常通过“三步检验法”中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即“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和“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来对其加以约束。虽然长期以来“第二步”具有不能量化、不可操作的局限性,但在传统环境中受制于人力、技术和资金的限制,个人很难大面积复制和传播作品,进而损害到权利人对作品的正常使用,为此,“第二步”很少在实际的版权纠纷中被启用,也正因如此,它所存在的局限性也很少会被关注。但在网络环境中,于个人而言,大面积复制和传播成为可能,一位热心的普通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粘贴复制方式将一篇学术期刊论文转发至十个甚至数十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专业微信群,一个网络大V在其自媒体上传学术期刊论文就可能引来成千上万人的关注。很显然,这样的个人网络使用自然会对权利人对作品的正常使用带来影响,如会使关注刊载在期刊上论文的人数大大减少,期刊发行量降低等,这便使得在检验个人“以学习、研究、欣赏为目的”的网络使用是否适用合理使用时会经常运用到“第二步”,而此时,该步检验所存在的局限性自然会凸显。什么是“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是指影响到作者的经济利益,还是邻接权人的发行量?在何种情况、何种程度下便可称之为“影响”?如果这些问题界定不清,那依照第二步来检验的方式便形同虚设。学术论文的网络使用是否需要得到学术期刊的许可?网络转载期刊学术论文是否需要经过学术期刊的许可?作者将发表的学术论文上传至网上是否需要经过学术期刊的许可?依照现有著作权法的规定,论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归作者所有,论文的汇编权和版式权归学术期刊。这便意味着,除非学术期刊事先已获得了论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不然,如果网络转载或上传单篇、非原期刊版式的论文,便可以不经过学术期刊的许可。而从当前的中国实践来看,广大学术期刊很少通过与作者签订书面协议的方式来得到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授权,通行的获权方式是上文所提及的霸王条款性质的“用稿声明”,其合法性站不住脚。从这样意义上讲,我国学术期刊论文的网络使用在大多数状态下都不用经过学术期刊的许可。对此情形的存在,有学界专家认为这显然对学术期刊来说是不公平的。从论文的期刊出版环节来看,学术期刊并非是将论文出版发行这样的纯技术活,初审、外审、编审、编排等,这也是一种知识的再生产过程。许多学术论文如果不经过这样知识再生产的熔炼,是发表不了的,或是不能以很光鲜的状态公开发表的,特别是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期刊及编辑发挥了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学术界的共识。简单说,论文的知识生产不简单是作者的创造,其实也有学术期刊的大量付出。由此推之,在期刊论文的网络使用中,学术期刊的价值不能无视其存在,学术期刊也应该有一定的话语权。

重构融媒时代学术期刊版权新秩序的维度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编辑;规范;语步均衡性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5-0150-07

收稿日期:2013-02-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外学术期刊论文中英文摘要的语类分析研究”(10YJA74007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牛桂玲(1966―),女,河南长垣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目前,无论在国际上或在国内,绝大部分的学术期刊已经要求提供学术论文摘要,摘要的规范性和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学术论文摘要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对摘要的相关研究这几年也明显增多。据国外学者调查发现,在2006年,关于摘要的研究在全球仅有28项。而如今,国内外关于摘要的研究已涉及语言学、编辑学、文化、传播等各学科的各个层面。本文在回顾对学术论文摘要研究历程的基础上,拟从语步均衡性的角度对中外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开辟学术论文摘要研究的新视角,推动学术摘要研究的新发展。

一、历史回顾:国内外学术论文摘要研究梳理

摘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应用到医学论文的。在此之前,绝大多数文章并没有摘要。后来摘要的应用才逐渐普及到其他学科。随着越来越多的期刊要求需配有摘要,摘要也逐步细化为说明性摘要、评价性摘要和信息性摘要三种形式。如今,相对于学术期刊、学术论文作者对摘要的重视,对学术论文摘要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一)国外学术论文摘要研究追溯

国际上有关摘要研究的正式出版物可以追溯到克里夫兰(Cleveland)的《索引和文摘介绍》,该文认为,摘要概括了一份特殊知识记录的核心内容,是该篇文章的真正替代品。1985年格利茨(Gratoz)发表的《教会英语学习者从摘要中提取结构性信息》一文,认为摘要是一个节约时间的结构,用于读者不读全文就可以找到文章的各部分;预先了解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深入到文章中去;如果摘要概括得足够全面,也许就可以替代全文阅读。1990年斯韦尔斯(Swales)出版其代表作《体裁分析》之后,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在摘要体裁分析方面的理论和实践,2009年他又和费克一块出版了关于摘要研究的专著《摘要与摘要写作》,对推动摘要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最为卓越的贡献,他也因此成为摘要体裁分析的领军人物。

《专门用途英语》期刊是刊登有关摘要研究论文最多的杂志,该杂志主要发表ESP/EAP(专门/学术用途英语)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国际上语言应用研究方面最权威的杂志之一。

(二)国内学术论文摘要研究的历程与不足

我国的学术期刊论文采用摘要较晚一些,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出现,当时也只有很少期刊采用摘要,且几乎全部为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极少。国内对摘要的研究起步更晚,20世纪90年代初才初露端倪。近十几年来,国内的主要期刊逐渐都要求论文同时配有中英文摘要,国内学者对摘要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研究的视角也大为扩展。

从编辑学角度出发,国内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编辑之友》等曾发表过多篇有关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重点,或集中在中外期刊英文摘要的结构对比分析上,或关注摘要的格式和规则(字数限制或一些格式的规定等),或探讨中英文摘要不同的表达习惯以及摘要中的各类专业术语表达等。大学学报和代表性语言学刊物《现代汉语》等也发表过多篇有关摘要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有的侧重于摘要体裁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和差异等方面;有的将研究焦点放在了英文摘要的语态及时态等语法特点上;也有不少从汉英翻译的角度对摘要进行相关研究的。目前,大部分摘要研究突破了单纯从语言学或编辑学角度出发的局限,多从二者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研究。

就研究的质量来看,最为明显的不足是实证研究欠缺,研究不够系统。到现在为止,我国有关摘要研究的专著仅有郑福裕的《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编写指南》和王全楚、马可为的《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手册》两部。这两部著作的内容也主要是介绍撰写英文摘要的步骤和技巧,没有关于摘要写作和编辑的实证研究,缺乏让读者认可的理据。

在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尽管也有少量的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依然存在一些缺陷:样本太小,许多研究仅仅是对某个特定期刊或有限的几种或几十种期刊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意义。观察不够全面,仅仅从语步的多少来判断摘要的优劣,有失偏颇,缺乏对语步分布是否均衡的调查;没有各语步信息量的具体分布统计,不能更微观地考察各语步在摘要中的不同作用和比重分配;对缺少语步的成因调查不足。此外,学术论文中摘要的研究多侧重于如何写作、如何规范、字数要求等比较浅显的东西,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和学术探讨。

今天,如何让我国的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如何提高国内学术期刊的摘要质量;如何让我国尽可能多的国内学术期刊被纳入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I、SSCI等,已经成为作者、研究者和期刊编辑共同的责任。因此,找出我国在摘要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摘要撰写和制定摘要规范;不因为摘要质量的原因而使国内学术期刊被国际著名索引目录除名、科研人员被国际学术会议拒之门外;使各类学术期刊尽快介入到各门学科的建设和国际交流中,在全球化的激烈进程中向外宣扬中国文化,参与推广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是当务之急。

本文针对我国摘要研究的不足,采用先进的语料库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大样本考察方法,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语步完整性和均衡性相结合的角度观察中英文摘要,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摘要存在的不足以及造成这些缺陷的成因,从而对症下药,寻求科学的、可行的提高摘要撰写和摘要编辑水平的良方。

二、新的视角:学术论文摘要研究的语步学分析

(一)论文摘要大样本实证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采用语料库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大样本考察方法,观察科目涵盖了文、理、工、医等各个学科门类共221种国内外核心期刊上的3780篇摘要,包括中国学术期刊中文摘要1260篇和相对应的1260篇英文摘要以及1260篇国际期刊英文摘要。其中的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是其对应的中文摘要的译本,二者之间具有翻译关系。所选取的杂志都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权威杂志,中文期刊全部选自2008年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英文杂志全部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并被SCI、EI或EBSC、SSCl等国际知名数据库索引。

其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英汉双语语际对比和英英单语语内类比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研究中外中英文摘要特征。该种研究范式可以弥补双语语际对比忽略目的语原创语言特征和单语语内类比抛开原作特点的缺陷,使中外期刊中英文摘要的对比更为全面。

(二)中英文摘要的结构特征分析

摘要自成一种体裁,与学术论文有许多共同点,但又在几个重要方面有差异,其中一个差异点就是摘要独特的结构特征――语步(move)修辞结构。作为学术论文的浓缩,摘要是一个步骤性、规约性很强的体裁,它的每一个语步或步骤都有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交际功能。体裁性要求学术期刊摘要应具有对应的体裁结构,即摘要的行文应视其体裁的交流目的而定位,该定位使得摘要具有一个被专家成员确认的区别于其他体裁的典型语言结构,即“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也叫摘要的语步修辞结构。事实上,摘要体裁的“图式结构”早已存在,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有细微的变化,但核心内容并未改变,这也是摘要写作或编辑规范化的根本。为使摘要的写作规范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早在1976年就公布了一项至今仍然有效的国际标准――《文献――出版物和文献的摘要》,即ISO214―1976(E)Documentation―Abstracts for pub―lications and documentation,它对摘要体裁的定义和类型、目的和用途、要素和特点、位置和长度等作了详细的说明。从此,国际上在摘要写作和摘要编辑方面有了可以参照的标准。之后,我国在1986年也颁布了有关的国家标准,即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简称《规则》),对摘要的定义、类型、著录、详简度、要素和注意事项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无论是ISO标准还是《规则》都规定:背景介绍、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五项为摘要的基本要素,斯韦尔斯将这些要素命名为语步。

斯韦尔斯和费克于2009年出版了关于摘要研究的专著《摘要与摘要写作》,他们明确提出,摘要是一个修辞概念而不是语法概念,并阐明摘要五语步(引言、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必要性。2010年斯韦尔斯和费克发表的《从语篇到任务:让摘要研究发挥作用》一文又进一步丰富了摘要理论和实践,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印证了摘要五语步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他们指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对各种语言、各个学术领域摘要中所包括的“修辞语步”数目进行了考察,大部分学者认同摘要存在“潜在的五个语步”,并认为它们的分布基本遵从以下顺序: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见表1。

同样,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学术写作规范APA(2001)格式也对摘要写作进行了规定。它指出,优质的实证性研究摘要应包含五项内容:1.存在的问题/目的/研究问题/核心内容;2.样本大小/特征;3.研究方法;4.研究发现/结果;5.研究结论/意义/启示。

APA中的五项内容其实就是五个语步。APA与斯韦尔斯和费克所指的五个语步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中的五个项目不包含后者分类中的前言或介绍部分,其中的第二项(样本信息)和第三项(研究方法)在斯韦尔斯和费克分类中被合并为一个语步“方法”,所以,APA摘要格式其实只包含四个语步。斯韦尔斯和费克强调了摘要中前言或介绍的必要性,APA突出了方法中样本大小和实验对象的重要性。但有一点二者是一致的,即摘要语步(项目)的相对完整性。

研究证明,摘要质量特别是语步的完整性与期刊论文删选之间有显著关系。那些在摘要中缺少了某种被APA列为摘要重要因素的论文被拒的概率是那些在摘要中囊括所有五项因素的论文的三倍。因为作者忽略了摘要中的某个(某些)语步细节会让编辑或审稿人员认为作者在整篇文章中也很可能忽略相关的某些重要内容。

此外,质量不高的摘要也会给读者带来阅读困扰,因为除了论文题目,摘要是作者通过数据库和搜索引擎能够读到的有关论文的唯一内容并是帮助读者判断论文价值的最关键因素。由此可见,摘要的完整性是判断一篇摘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论文摘要各子语料库语步完整性对比

关于摘要语步的完整性,斯韦尔斯和费克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在有严格字数限制的情况下,并非五个语步都可以完全具备,但选择使用哪些语步要根据情况仔细斟酌。在某种程度上,摘要已不再是文章的一面镜子,而是将读者注意力吸引到原文章所包含的最重要信息。在浏览或阅读摘要时,读者最关注的信息是研究者本人研究了什么,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该目的以及研究的发现和结论是什么,所以,这些语步都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如果在字数有严格规定的情况下,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将背景介绍语步作为可选项目,其它语步为必选,这与APA的规定基本一致。笔者将各子语料库文本包含语步数及所占比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1.国际学术期刊英文摘要包含全部五个语步的摘要数目最多,百分比最高,分别是中国学术期刊中文摘要和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将近4倍和3倍,而国际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一语步比例和二语步比例相对最低。

2.国际期刊英文摘要语步相对较全,结构较完整,提供的信息更全面,更有索引价值,可读性更强。相反,中国学术期刊中文和英文摘要仅包括一个语步和两个语步的摘要为数较多,五个语步俱全的摘要则很少,语步较为单一,提供的有价值信息量较少。

3.中国学术期刊中文和英文摘要与国际期刊英文摘要在各语步频数方面差异最大的是目的语步,各相差近32%和21%。

4.国内学术期刊论文中英文摘要对介绍研究目的重视不足,造成重要信息量欠缺,与国际期刊英文摘要相比,在语步完整性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目的语步相差更大,有待完善。

(四)中外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语步均衡性比较

笔者还通过各子语料库语步的文本覆盖率考察了语步分布的均衡性。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整个语料库中,所有语步现象的文本覆盖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结果>结论>背景>方法>目的>复合语步,其他无法归入语步的句子的文本覆盖率为0.08%。总体来说,复合语步的文本覆盖率相对较小,说明无论是在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中,还是在国际期刊英文摘要中,大部分句子采用独立语步,一个句子里包含两个或三个语步的复合语步较少;在独立语步中,结果语步的文本覆盖率最高,目的语步文本覆盖率最低,其中,人文社科类的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SCC和SCE)的目的语步文本覆盖率最低,分别为3.60%和5.83%,是国际期刊人文社科类(SEE)摘要目的语步文本覆盖率(17.61%)的近1/5和1/3,差别很大。该结果与上述有关语步的完整性结果一致,反映出中国人文社科类期刊摘要的语步分布不够均衡,目的语步信息量欠缺。

另外,摘要中虽然包含相当数量的复合语步,但与独立语步相比,所占比例相对较低,本文不再做详细论述。借助于五个独立语步的文本覆盖率在整个语料库的分布状况(见下图1),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三个子语料库中五个独立语步的具体应用及信息量分布差异。

从表3和图1可知,在国际学术期刊摘要语料库中,YEE,PEE和SEE摘要中的五个语步覆盖率分布状况都比较均衡,只有HEE和LEE摘要中结果语步的覆盖率大大高于其他语步,这很可能与所属的学科门类有很大关系。HEE和LEE大多属于实证性研究,论文作者意图向读者重点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所以结果语步在摘要中占了更大的比重。而在中文期刊中英文摘要语料库中,HCC,HCE,LCC,LCE摘要也呈现出类似的结果语步覆盖率大大高于其它语步覆盖率的特点。不同的是,YCC,YCE,PCC,PCE,SCC,SCE摘要中的语步分布状况都不均衡,有的背景介绍语步和结论语步文本覆盖率很高(YCC,YCE,SCC,SCE),目的、方法语步覆盖率却很低,所占比重很小,尤其是方法语步比重极小。另外,YCC,YCE,SCC,SCE同属社会科学范畴,而其摘要的语步实际构成与APA格式对社会科学摘要的语步构成要求(在APA四个语步分配中,样本信息和研究方法占了两个独立的语步,说明这两个部分具有与目的、结果、结论同等的重要性)是相悖的,既不符合国际标准,与国际学术期刊摘要也差别明显,相反,PCC,PCE文本中的方法和结果语步比重较高,但与PEE相比,语步分配也有欠均衡。

五语步文本覆盖率分布数据说明:中国期刊的语言与文学类和人文社科类摘要应减少介绍和结论语步的论述,适当增加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语步的比重,目的是突出研究的科学性,让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领会作者究竟在研究中做了什么,是如何实现其研究目的的,然后读者就可以更容易做出判断是否再阅读全文。中国期刊的自然科学、理论科学和工程学方面的摘要,则需适当增加研究目的的介绍。

三、任重道远: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撰写

与学术论文摘要研究

(一)改进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撰写很重要

在五大学科门类中,中国学术期刊的英文摘要与其中文摘要的语步特征皆呈现很大的趋同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质量不高是直接受到源语中文摘要影响的;另一方面也要求翻译人员在将中文摘要译为英文摘要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中文摘要的内容之外,还应考虑摘要的结构特征和规则,将“摘要图式结构”――摘要所应体现的要素(语步)内容,较完整地、均衡地展现出来,较好地实现摘要语步的完整性和语步分布的均衡性。

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提倡中国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的写作和编辑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学术期刊中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类和健康与卫生类英文摘要与国际期刊英文摘要的语步完整性和语步分布特点都较为接近,这与这两大门类的学术期刊大多要求提供与国际期刊同样的格式化论文摘要密切相关。我国从事医学卫生和生命科学的医务人员和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期刊论文,国际权威索引系统SCI,EI也将我国的多种期刊纳入其索引目录(譬如:生命科学,工程学),既推广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国际学术的发展,摘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但上面的研究也表明,与国际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相比,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在语步的完整性、均衡性和各语步的信息量分布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总体来说,国际期刊英文摘要的语步较为完整,语步分布相对均衡;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的语步不够完整,语步分布也不太均衡。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的体裁特点从语言形式到研究内容主观性都较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整体上有待提高。

1.保持摘要内容的完整性。摘要应区别于正文,简明扼要、准确规范地叙述论文的核心内容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明性。必须符合“拥有与论文同等量主要信息”的原则。语步(摘要的基本要素)尽量齐全,尤其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语步更不可或缺。

2.提高语步分布的均衡性。改变以往摘要“重背景介绍,轻目的和方法”的习惯,保证语步的完整性,各语步的比重分配也要兼顾。

(二)加强学术论文摘要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任何合理的规范都需要有有效的实施措施来执行。《文摘编写规则》作为一项国家学术基本规范,颁布20余年后的实施效果仍收效甚微,是推广力度不够,还是实施措施欠缺?的确值得反思。并且该《规则》自从颁布以后就再无修订,其中的有些条款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研究发展的实际,因此,执行起来就会大打折扣。

此外,对摘要诸方面的研究尚需加大力度。目前,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相关研究的专著仅有斯韦尔斯和费克的《摘要与摘要写作》,其他要么为论文,要么相关内容仅占某部著作的一两个章节;在我国,有关摘要写作的专著迄今只有两部,其他皆为论文。可见,摘要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范围也不够广,深度也欠挖掘。因而,如何结合相关理论对该领域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是当务之急。为此,普及摘要知识,要求和指导作者写出合乎规范的摘要是前提,学术期刊编辑加强对摘要的加工力度和质量把关是基础。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加强对摘要撰写、翻译和编辑的质量把关,才可以加快期刊国际化进程,肩负起将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介绍和推广到全世界的责任。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及其伦理性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显然,这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是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的新部署。可以认为,党中央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部署和要求既明确了发展方向,又找到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是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显性地表征着文化发展的高度和强度,学术期刊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术期刊向好的善的方向发展,则文化向好的善的方向发展,并真正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好的善的是伦理的和道德的,也是数千年来人们苦苦追求的价值目标。显然,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既需要良性的社会伦理环境,也需要良性的发展和伦理性的发展。只有当中国学术期刊不仅在数量上成为世界大国,而且其学术水平也成为世界强国,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教育上推动发展和进步,而且在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道德追求的标杆,即中国学术期刊既追寻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又在学术界、期刊界树立良好的伦理形象,其时作为中国文化力量最核心部分的中国学术期刊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国学术期刊自身也才能真正获得大发展大繁荣。目前中国各类学术期刊数量众多,其中各类纸质期刊(连续出版物)万余种,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期刊也有5000余种。在学术期刊中,根据分类标准的差异,既包含专业性学术期刊和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为学报),又包括科技类学术期刊和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等多种类型。就各类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而言,可谓量大面广,质量不断提升。据统计,2013年中国共计发表国际科技论文近20万篇(不含港澳地区),中国作者在国内2000种科技期刊上共近70万篇。中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雄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科技期刊与人文社科期刊编辑出版的规范化程度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升。显然,中国学术期刊已经实现翻天覆地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从学术论文创造者即作者的角度看,发表学术论文已经成为各高校师生、各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天经地义的学术责任,国内国外概莫能外。对于学术论文的意义,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前主编D.Kennedy博士曾经有过精彩的说明:我们所有的思考、分析、实验和数据收集工作,在撰写论文之前,就什么也不算;在学术领域,我们的成果是以写出的东西来体现的,出版物就像硬通货,是学术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①。国际著名生态学家RicgardKarban在他的著作《如何做生态学》中认为“学术论文是学术界的硬通货”②。可见,学术论文不仅是作者学术思想的显性标志,也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基本材料,学术期刊的伦理发展与学术论文的道德追求高度契合。近年来,学术期刊的快速发展既推动了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也发展了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既传承了优秀的文化本源,又创造了丰富的知识基元。但是,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进步,只有当好的善的因素高度集合才可能产生良性的发展,即学术期刊的发展必须是伦理性的发展。近年来,在学术界和期刊界屡禁不止的学术不端、学术抄袭等现象即是非伦理性、非道德性的社会现象之一,深究其原因,也绝非只是作者的道德问题。此外,各类期刊评价体系形成的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水岭式的差别,以及评价标准上的不完备造成了不同期刊发展机会的不对等。从期刊评价的角度看,期刊论文被引用、第三方评价等维度构成了期刊评价的主要指标体系,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下载率、二次文献收录、被国外主要数据库收录(科技期刊)等③,指标不可谓不全面,也很具有代表性,但是各个指标数据的产生其实具有更多的复杂性,比如地域性差异,北京、上海期刊众多,其中期刊论文被引用的可能性相较于西部落后地区期刊论文自然会更大,又比如期刊单位地位的差异也形成了机会不均等,985高校期刊论文被引用的可能性相较于普通高校期刊论文也会更大,因此各期刊产生的数据自然不完全反映学术期刊本身的质量与水平。可以认为,目前学术期刊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困扰因素,其中伦理性问题应视为主要因素之一。

二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伦理边界

学术期刊发展具有深刻的伦理性,中国学术期刊需要良性的伦理性发展。从伦理学的视角看,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要求、能够引导社会不断进步、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学术期刊是符合道德追求的优秀学术期刊,也是良性的伦理性的学术期刊。从这个角度分析,对真善美的追求就是对中国学术期刊的道德追求,也是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伦理底线和边界。1.制度性伦理制度性伦理也称主流制度伦理,是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所形成的伦理环境,也是国家或社会推崇的主流道德性伦理追求。从学术期刊的视角出发,制度性伦理主要体现于文化性制度伦理,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和期刊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新闻文化出版的各项规定、规范都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制度空间,只有当这样的制度空间有利于引导和规范期刊的良性发展,才是伦理性和符合社会道德追求的制度空间。《关于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的出台在国内学术界、期刊界引发了轩然大波,赵大良等期刊界众多专家引用大量文献和事实对《办法》提出了质疑,笔者也认为,改革必须遵循和服从发展的方向,《办法》的搁浅也用事实证明它并不能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良性的制度性伦理空间,甚至可能导致学术期刊逐渐走向死亡,因此不利于学术期刊发展的制度并不是伦理性的制度保障。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需要自由良性的制度空间保障,没有制度空间,学术期刊将不断萎缩。在制度空间中,期刊可以向善发展,也可以向恶发展,这与制度伦理的引导机制相关。从这种意义上说,学术期刊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良性的制度保障及制度伦理引导。制度经济学奠基人康芒斯认为,制度是集体的行动控制个人的行为。这种从新制度经济学上对制度内涵的理解意义深刻,凡是制度都具有某种“集体”意志,不管这种“集体”是国家、集团还是规模更小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都无不如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化制度是在集体意志下形成的文化生产、选择、传播的规范体系,这种规范体系试图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些理性的航道,无论是威权社会中的文化统治还是民主社会的文化“契约形式”或文化“契约关系”,都离不开“集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导向意图。这样,善的制度可能在一定意义上推至“集体意志”善化的层次。若非集体意志在文化的价值选择上具有良善愿望,就不可能产生制度性伦理的善。显然,文化作为人的“类本质”的一种阐明,它内含着对文化制度的伦理要求———文化制度应该而且可能从善而建构。只有当对于学术期刊发展的善成为制度构建的向度时,中国学术期刊才不至于背向人而“发展”,学术期刊的生产者们才能在学术期刊的发展中成为目的性而非工具性的人。可以认为,“集体意志”的制度伦理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本源,也是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伦理边界,只有边界明晰的善的“制度”才有利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大发展大繁荣。2.价值性伦理价值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进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源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价值包涵人的意识与生命的双重发展,也包涵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发展。价值既有其客观的存在形式,又有其主观的反映形式。中国学术期刊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其根本的价值在于以固化的形式继承、创造和发展文化。学术思想是文化的一种存在状态,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其学术思想无不以文化元素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而学术论文是学术思想的物质表现,学术期刊则是学术论文或学术思想的物质载体。因此学术期刊的发展繁荣又“类本质”于学术思想的价值目的性。可见,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发展方针以及办刊理念就是其价值的哲学表达形式。中国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于具有灿烂文明的国度,继承传统文化的本源性、繁荣学术思想的未来性以及培养学术人才的前瞻性应成为其根本的价值判断,也是吸引、选择和引导作者与学术方向的重要路径。这样的路径和价值选择必须具备伦理性的诉求,也即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发展方针和办刊理念必须符合发展与进步这一伦理标准,这是学术期刊发展又一伦理边界。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虽然明确反对全盘西化,但他明确提倡文化发展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中国文化要“成为一种世界文化。如果不能成为世界文化则根本不能存在,若似可以存在,当然不能仅只使用于中国文化,而须成为世界文化”。①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向世界,作为文化一部分的学术期刊也同样如此。中国学术期刊数量众多,影响发展的因素也同样众多,因此不同类型或者同一类型期刊的发展模式各异,但不论何种发展模式或路径都必须是对外开放的,开放性是任何系统生存与发展的伦理尺度,也是系统价值生成的前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说,开放的系统才是进步的系统,开放的系统才是伦理的善的系统。因此,中国学术期刊无论是在观念上(办刊宗旨、发展方针以及办刊理念),还是在办刊过程中,都必须具有开放性的思维。

三学术期刊伦理性发展的路径选择

1.构建和完善具有伦理精神的制度环境从伦理学和学术期刊发展的角度看,善的学术期刊发展制度应该为学术期刊发展提供自由的环境。《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显然,保持多样性十分重要,取消了多样性,就失去了学术期刊发展的制度空间,也就失去了制度性的伦理要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学术方针,是学术期刊及学术思想多样性的制度保证,也是拓展学术期刊发展空间和实现文化强国、学术强国梦想的重要路径。其次,伦理性的学术期刊发展制度应该为不同类别学术期刊提供公平的交流和竞争环境。如前所述,由于受到政策性和制度性缺陷的影响,不同类别、不同地域、不同学术期刊单位地位的差异导致了各学术期刊竞争环境的不对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核心学术期刊或者非主流学术期刊的积极性,因此继续加强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评价体系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此外,从学术期刊发展角度看,应逐渐消除论文级别和作者等级的观念,真正实现以学术思想作为论文选择的唯一标准,这既是对所有作者的敬畏,也是实现平等竞争和公平交流的前提,无疑将有利于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2.建立开放性的学术期刊发展观念开放性是系统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也是系统发展的路径。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系统也必须是开放性的伦理系统,开放性既意味着包容所有的作者和学术思想,又意味着维护平等、公正的学术竞争环境。首先,正确对待作者和各类学术思想。学术期刊的作者主要来自于各高等学校师生和各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其身份虽同属学术研究系列,但地位、职称和学术影响各异。此外,就学术思想而言,既有实证研究的内容,也有各种思辨性的内容,更有对规律性研究的基础研究内容,各期刊根据自身的办刊宗旨和方向自然有所取舍,但在同一学科和栏目内容范围之下应逐渐形成开放性的伦理标准,大人物形成的论文未必就一定孕育着大思想,小人物撰写的论文未必就不是有价值的高水平成果,因此,以学术思想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术论文应是伦理性的价值追求。其次,学术期刊应实现信息开放,畅通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信息渠道。信息的开放性是21世纪的重要时代特征,学术期刊概莫能外。事实上,编辑作者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正确或者能力不对等的情况,这无疑是信息交流渠道不畅的客观表现。因此,各学术期刊应部分开放期刊发展的重要信息,包括期刊的基本方针、办刊宗旨、办刊方向、栏目设置、论文要求以及期刊规划等基本信息,这既是对学术界的尊重和交流,也是学术期刊发展得到更广泛支持与帮助的重要窗口。可以认为,信息畅通是现代社会开放性与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学术期刊发展的伦理性路径。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引文分析 研究人员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吸收能力 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21-05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of Researcher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Wen Tingxiao Liu Xiaoy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ccording to bibliometrics theory and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re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chooses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paper publishing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per paper, ratio of Chinese and English references, ratio of all types of references. In order to prove th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this paper chooses nine authoritative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s as sample to carry out citation statistics an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makes known that reference quantity and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to assess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Key words: bibliometrics; citation analysis; researcher;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informatin asorbing ability; scientific evaluation

CLC number: G250.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21-05

文献计量学和引文分析法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科学研究人员总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研究现状掌握越充分,越能表现其创新性和创新能力。而把握研究现状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现有文献和信息,对现有文献和信息了解越充分,就越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上进行创新。所以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对文献和信息的查寻与获取能力也自然成为衡量和评价研究人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和指标。创新是相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的,为了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研究人员在从事研究过程中会尽量查寻现有文献和信息,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会尽量列出相关文献。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一般来说,信息获取能力越强,参考文献列举就越充分。除非研究者认为无须列举或有意省略,而这往往会带来学术风险,如违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按照文献引用规范的要求,被引用文献应当是全部相关文献中质量最好和相关度最高的,而且只要引用就必须列举。这就意味着,文献引用必须建立在对相关文献实现充分获取的基础上。在信息查寻中存在一个“索普定律(M・E・Soper)”[1][2]:文献引用与相关文献和信息的可获得性密切相关。用户在利用信息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容易获取的信息源。这一方面说明,用户在信息获取中存在求便心理和占有准则,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信息获取量与其能力大小有关。这种求便心理是建立在用户平常注意信息源获取和积累的基础上的,这也是一种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由此可以认为,利用引文数量特征及分布规律来初步判断研究者的信息获取能力是可行的。

1 引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1.1 引文分析的理论依据

从根本上讲,科学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由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所决定。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认为:[3][4]研究人员的引证行为和引证动机受一定规律的支配。科学文献的引证与被引证,是科学发展规律的表现,体现了科学知识和情报内容的积累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统一性原则以及学科之间广泛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现象。科学文献作者在创作科学论文时,不可避免地要引证他人的文献,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因此,科学工作者的引证行为是科学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科学交流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学文献的作者一般不会在论文中无缘无故地引证与其论述主题完全无关的文章。文献的相互引证有多方面的原因。温斯托克(M・Weinstock)在进行系统归纳后指出,文献被引证大概有15种原因。引证行为和引证动机为我们从事引文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标注引文的重要意义

标注引文(参考文献)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研活动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标注引文可以起到如下作用:[5][6][7]

(1)体现科学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历史;

(2)尊重和保护他人的著作权;

(3)精练文字,缩短篇幅,避免重复;

(4)便于编辑和审稿人准确评价论著的学术价值和技术水平;

(5)提供情报信息线索,与读者共享信息资源;

(6)通过引文分析对论文、作者、期刊、机构等的学术影响力(应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等指标)做出客观的评价;

(7)有助于建立科学公正的国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评价平台;

(8)促进科技信息、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标注参考文献,而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也会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和实际需要来列举参考文献。

1.3 引文量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文分析原理告诉我们:“引证行为为何会发生”、“引证行为的测度指标、工具与方法”、“引证原理的主要应用”,但并未指出“引文量大小的决定因素”以及“引文量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关系”。

一般来说,科学文献中引文量的大小取决于如下因素:

(1)与信息获取能力有关,信息获取能力强则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

(2)与学术规范和引用规范有关,学术研究越规范和引用要求越规范的领域和地区,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

(3)与科学论文的类型有关,综述性和述评性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一般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小;

(4)与学科领域有关,不同学科领域的论文的包含的引文量大小不同;

(5)与研究主题有关,原创性和前沿性主题研究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小,热点和焦点研究主题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普通主题研究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更大。

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自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计划思考占8%,实验研究占32%,书面总结占9%。[8][9]由此可见,科研机构、企业或者科研人员花费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时间为全部科研时间的60%左右。如果能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就能缩短文献查阅时间,提高科研效率,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造性的研究中。可见,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其信息获取和吸收能力不强,要想提高科研效率,开展创造性研究是不可能的。

1.4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假设

基于引文分析原理,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假设:

假设一:所有的学术论文都是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完成的,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列出相关参考文献,以体现其论文的创新性。

假设二: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尽量把其能够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列在参考文献中,以表明当前研究现状、论证其学术观点。

假设三: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在列举参考文献时,一般都会优先列举容易获得的文献、权威人士的文献、高质量的文献、高级别的文献来论证其观点。

假设四:学术论文中没有列举参考文献,一般可以认为,要么研究者信息获取能力有限,无法获取所需信息;要么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观点为完全创新,不需要列举参考文献;要么学术论文中所述观点为常识性知识,无须列举参考文献。

假设五:基于以上假设,可以认为,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数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获取相关文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与研究者信息获取能力相关。

1.5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推论

如果以上假设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

推论一: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平均数能反映各自学科领域研究人员信息获取能力。一般来说,不同学科对研究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求不同,要求越高,学术研究越规范,列举的参考文献就越多,对研究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要求就越高。

推论二:不同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如按影响因子区分的期刊类别),一般来看,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创新程度要高于普遍期刊中的论文,为了体现其创新性,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应包含更多的参考文献。

推论三:不同学科、不同级别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中文和外文参考文献的比例不同,反映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术期刊对研究者外文水平的要求和获取外文信息能力的要求。

推论四:不同学科和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不同类型载体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如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反映了研究者获取不同类型载体文献信息的能力。

推论五:不同学科和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被引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和平均影响因子,反映了该领域研究者获取高质量信息的能力。

2 基于不同学科期刊引文的数据调查

2.1 样本选择

为了证明以上假设和推论的合理性,本文选择了图书情报、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中11种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权威学术期刊来进行数据调查,基本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领域。由于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载文量及论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大体相当,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因此本文仅以每种中文学术期刊2011年第1期刊出的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为调查统计样本。实际调查表明,这种随机样本抽取方法抽出的样本尽管数量不大,但具有代表性,能够有效反映样本整体情况,具有稳定性和可检验性。进行尝试性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能够推广。这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及所属学科如表1所示。

2.2 指标选择

根据引文分析原理,本文重点选取了5个关键指标来重点统计分析中文学术期刊中引文数量及分布特征,据此来考察引文量及分布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关系。5个关键指标如下:

(1)载文量:即每种中文学术期刊每期发表的论文数。

(2)引文量:即参考文献总量,包括每篇论文的引文量和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引文量。

(3)篇均引文量:即每种学术期刊中每篇论文的平均参考文献含有或占有量,等于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引文量除以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载文量。篇均引文量可以反映每种期刊的平均引文量和每个学科论文的平均引文量。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的信息吸纳能力。

(4)中英文参考文献的比例:即每篇论文所含参考文献中中英文参考文献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推广至期刊和学科中英文参考文献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吸纳英文信息的能力。

(5)不同类型参考文献比例:即每篇论文所含参考文献中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网络引文等文献类型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吸纳不同类型信息源的能力。

2.3 数据调查

通过调查统计,2011年第1期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引文量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3 数据分析及基本

3.1 引文格式不统一,有待规范

在文献计量学中,引用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引”,即直接引用(观点、数据、结论等的直接引用,一般用引号标出,按照一定的格式标注,如括注、脚注和尾注,通常也称为注释);一是“用”,即间接引用(观点引用,援引已有的知识成果,作为信息源而利用,一般不用引号标出,以尾注的方式标注,通常称为参考文献或引文)。

在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的标注要求和格式不统一,即使是在同一学科内的不同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标注的要求和格式也不统一,学科和期刊差异较大,不利于有效开展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研究,有待规范。借鉴国际标准或建立我国统一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和标准都是有效的举措,需要学术界呼吁和有关部门重视。如国际通用1979年创建温哥华格式,2006年2月采用最新版本。我国文后参考文献标注格式采用GB/T 7714-2005。但很多学术期刊并未规范使用这些标准。

从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引文(覆盖经济学、法学、管理科学、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11个学科)的调查数据整体上来看,我国学术期刊引文标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引”(注释)、“用”(参考文献)不分或不完全区分。大多数学科领域的期刊都没有区分“引”(注释)和“用”(参考文献),或者是将两者混在一起。如《管理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数学学报》、《化学学报》、《物理学报》和《计算机学报》就没有区分“引”(注释)和“用”(参考文献),而《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则将两者混在一起脚注。二是格式不统一。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期刊在标注格式上基本一致,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基本上是一个学科、一种期刊一种标注格式。三是标注不完整。在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中,除《管理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和《计算机学报》有文献类型标识外,其它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都没有。《经济研究》期刊论文中还没有标注引文序号。

3.2 篇均引文量不高,信息获取能力有待加强

论文和期刊的平均引文量,是考察论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他人学术思想的水平。平均引文量通常可以反映论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等的情报信息吸收能力。篇均引文量是与情报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密切相关的,虽然篇均引文量小可能不能说明作者信息获取能力差,但篇均引文量大则能表明作者信息获取能力强。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尽量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这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本领域或主题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没有一定信息获取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从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篇均引文量来看,尽管每种期刊的篇均引文量都高于全国各种学术期刊的平均水平,但与国外学术期刊的篇均引文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国内1 765种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10.01条/篇;另据2008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国内6082种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7.92条/篇。而国外期刊的科技论文的平均引文量超过30条/篇。[10]这一方面说明国外研究者注重相关研究领域信息的获取,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研究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注重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从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的篇均引文量来看,高于30条/篇的只有《法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分别为42.89和60.6,如果去掉注释的话,则篇均引文量只有37.33和51.13。虽然仍高于国外科技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但是与国外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相比,则又存在较大的差距。[11]据统计,每篇外文论文的引文量平均比中文论文的引文量要多6篇,它反映了国内外研究者在文献利用上的差距。[12]综述性论文的引文量则尤其如此,我国综述性学术论文的引文量一般在15~100篇之间,个别论文引文量较小。而国外综述性论文一般较长,参考文献量也较大,大多在100篇以上,多则达几百篇。

3.3 英文引文比例上升,仍需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十分频繁。研究者在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会尽力了解国内外某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站在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前沿上,才能生产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科学论文中引文语种的分布,正是测度作者获取和利用国外文献和信息能力及情报信息吸收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查寻和获取外文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意义重大。

引文是由不同语种的文献构成的。中外文引文比例的大小反映的是研究获取和吸取外文信息的能力。某一种语种的引文量越大,说明该语种比较重要和常用。对我国《大气科学》、《金属热处理》等10种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1979年的引文统计表明:[13][14]中文引文量占全部引文总量的27%,英文引文量占58%。这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掌握英文,再加上中文,就足以查阅所需文献和信息的85%。而对《数学学报》的引文统计分析表明:[15][16]引文语种只有四种,中文、英文、俄文和德文。其中英文占73.99%,中文占23.88%,约为英文的三分之一,俄文和德文数量极少,只占2.14%。在数学领域,我国科研工作者只要掌握英文,就可获得97.86%的信息量。两种调查的结果都表明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都特别高,这一方面说明国际上以英文发表可供查阅的相关学科文献和信息数量多,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研究人员多数是以英语为工具检索国外资料的。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所包含的引文中,中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中国图书馆学报》中文引文量占71.54%,英文28.46%;《情报学报》中文引文量占46.08%,英文占53.92%;《经济研究》中文引文量占39.23%,英文占60.77%;《法学研究》中文引文量占71.51%,英文占28.49%;《管理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32.9%,英文占67.1%;《中国管理科学》中文引文量占39.69%,英文占60.31%;《中国社会科学》中文引文量占68%,英文占32%;《数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6.22%,英文占93.78%;《化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21.37%,英文占78.63%;《物理学报》中文引文量占33.87%,英文占66.13%;《计算机学报》中文引文量占6.99%,英文占93.01%。其它语种的引文极少,几乎没有。调查结果表明,除《中国图书馆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引文量的比例大于英文之外,其它期刊9种学术期刊的英文引文比例都高于中文,自然科学中文学术期刊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社会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如哲学、历史、法学、文学等中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英文,而经济学、管理科学和情报学等英文引文所占比例要稍高于中文。《数学学报》和《计算机学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最高,特别是《数学学报》,较之前的引文统计调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了,从73.66%上升到93.78%,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学术期刊在投稿须知中还明确规定了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或一半,如经济学和管理学学术期刊。如此看来,我国部分学术期刊在引文语种的分布上具有倾向性和导向性。总体来看,英语已成为我国科研工作者获取国外资料和信息的主要语种。

3.4 引文类型来源狭窄,有待拓展

研究引文的文献类型分布,可以了解本学科论著的文献信息来源及其构成比例,从而确定各类文献载体的情报价值以及研究者获取不同类型文献信息的能力。引文统计调查表明:[17][18]在所有被引文献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图书,特种文献中的专利说明书、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技术标准、产品样本、学位论文等的被引率有上升的趋势。

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9种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所包含的引文中,除《中国社会科学》图书所占比例最高外,其它学术期刊引文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都远远高于其它文献类型。可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多地倾向于引用图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如哲学、历史、文学。本次调查还有一些新的发现:一是期刊论文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上升;二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更多的引用会议论文;三是网络引文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逐渐增加,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关注最多,而经济、管理和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则极少使用网络引文,法学领域使用网络引文主要是做案例分析;四是报纸和各类报告受到经济、管理和法学领域研究者们的青睐;五是大量具有重要情报价值的信息源被我国科研工作忽略,如学会论文、专利等。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我国研究者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需要拓展,另一方面也证明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获取和利用不同类型信息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文庭孝等.信息咨询与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9.

[2][5][13][15]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183-184,116-117,134-139.

[3][6][12][14][16][1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17-318,370-371,424.

[4][7][18]王佃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及几个相关问题[EB/OL].[2011-04-28]..2010-04-09.

[10]翟凤岐,张芝兰.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引文调查与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1):35-46,95,98.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7篇

同行专家审稿是保证学术期刊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审稿不仅要对稿件质量和发表价值做出恰当的评判,而且能提出指导性、创见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为作者所采纳,从而使论文质量和水平有实质性提高。可以说,审稿是专业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的影响与作用是广泛而巨大的。“提高同行审稿质量”历来是学术期刊编辑界研究的热点课题。文献[1]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影响专家审稿积极性的因素,并指出了提升审稿专家审稿积极性的对策,指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分保障审稿专家的权益,并辅以相应的激励和监督评价措施,对稳定专家队伍,提升其审稿积极性有重要作用。文献[2]从促进审稿质量、感谢审稿专家贡献的角度,讨论了学术期刊论文审稿人署名的问题。文献[3]提出了专家审稿对稿件质量创造性贡献的概念。但是,关于审稿专家在文章审稿过程中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显性的表达和肯定,这无疑是对审稿人贡献的埋没,不利于调动审稿人的积极性;因此,究竟如何体现他们对稿件质量的创造性贡献并得到同行认可值得进一步研究。期刊论文中的“致谢”是作者对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和论文撰写以及修改完善等提供帮助并有一定贡献的机构或个人表示感谢,也是对他人的工作和贡献给予的充分肯定及公开认定。对那些为论出一定贡献但又不足以列为合著者的个人或机构,在时以“致谢”的形式予以公开认定并表示感谢,是十分必要的[4-7]。国外一些重要科技期刊对论文的“致谢”相当重视,附有“致谢”的论文比例超过50%[7]。我国有关科技论文写作与编辑的论著或标准也对“致谢”有专门的阐述[4-7],但实际上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文献[6]提出,应重视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文献[8]认为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内容应适当具体化。在学术期刊论文的“致谢”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审稿专家为期刊审稿并提出有突出学术价值建议表示感谢,其基本形式主要有2种:1)编辑部在期刊上集中列出参与审稿的专家名单,一并致谢;2)作者在期刊上(论文后)对匿名审稿专家致谢。这2种致谢方式虽然值得肯定,但存在的共同问题是,致谢显得笼统而未突出优秀审稿专家对提高论文质量的具体学术贡献并体现其学术价值。笔者认为,在学术期刊上对审稿专家致谢是体现他们对期刊论文质量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致谢”表达方式上如何突出审稿专家对提高论文质量的具体学术贡献并体现其学术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为此,本文论述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对审稿专家提出的重要审稿意见和建议公开具名致谢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作者对专家审稿公开具名致谢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科技论文稿件专业性强,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多且复杂,要对稿件的前沿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方面做出全面、客观、准确的权威性评价,必须依靠发挥同行专家的学识和专长,在评价稿件质量、决定稿件取舍或完善稿件质量方面提出权威性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可以说,审稿能力是科研人员学识水平和科研道德、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审稿工作应纳入高级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9];只有这样,才能从机制上和具体措施上促使广大科技人员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重视并积极参与审稿工作。而在期刊上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具名公开致谢,则是学术界对审稿工作认可和褒扬的具体方式和措施。所谓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具名致谢,是指论文作者认为某位审稿专家提出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并通过采纳提高了论文质量,在所发表的论文上以适当方式对某审稿专家具名致谢,并概括说明其审稿意见和建议的要点。

3公开具名致谢的内容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对审

稿专家审稿意见和建议公开具名“致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审稿专家对论文的立意、思路、观点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启发,使作者的研究思路或视野更为开阔,观点更鲜明,重点更突出,内容更为全面、充实。2)审稿专家对论文提出的新概念的内涵、外延界定及其定义提出重要或关键的修改、补充意见,使之更加明确、合理。3)审稿专家对论文的理论分析、实(试)验设计、计算方法提出建设性、指导性意见或建议。4)审稿专家指出实验观测、数据统计或计算结果中存在的失误、缺陷或不当之处,或予以修正,从而保证原作的科学性、可靠性,或提高其可信度。5)审稿专家对论文实(试)验、观测或调查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对比分析的建议,从而使论文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6)审稿专家对原作内容组成和结构布局提出调整、修改和补充意见,使论文内容和组织结构整体上更加合理与完善。7)审稿专家对论文结论的归纳、推导、提炼提出明确的修改、补充意见,使论文的创新性更加凸显,结论更加可信。8)审稿专家为论文提供重要或关键的参考文献或文献查阅线索,或直接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图表资料,使论文的观点、见解或理论依据更为充分。

4公开具名致谢的目的和意义

1)为调动审稿专家的积极性,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10]。作者和编辑部对某位审稿专家的具体审稿意见具名公开致谢,是对同行专家审稿工作的肯定及其贡献的尊重,是专家审稿绩效的凭据之一,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可增强同行专家审稿的有效性[11]。这有利于鼓励审稿专家深入思考,认真审稿,提出富有建设性、指导性和创见性且可以接受、便于操作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可激励审稿人责任意识的增强及其学识水平的充分发挥,以促进审稿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学术期刊整体学术质量。既然审稿工作是专业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稿能力是科技工作者学识水平、科研道德和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理应作为其绩效评价的内容之一,对积极参与审稿工作且表现突出者在绩效评价时应有“附加分值”[9]。2)审稿的直接目的是鉴审稿件的学术质量和水平,也是学术共同体中一种特殊的学术交流方式,是审稿人与作者之间通过对稿件的鉴审、修改、补充以及学术思想的交流互动过程。这有利于激发创新思想,完善创新成果,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成果质量,加强作者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融洽科研同行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协作和互助。从科技期刊对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记录与传播的角度看,适当具体化的审稿“致谢”内容,可以使读者或后人看出该研究工作和学术成果得到肯定、认可和修改、补充、完善的渐进过程。3)对审稿专家的具名公开致谢,可体现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界定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提出修正、补充和改进的建议,分清作者与审者对论文的贡献,表现其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同时体现出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内容可靠性。由于审稿专家并非论文的合作者,往往只是在论文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对其某些方面或某一点上对论文有建议和帮助,而对论文整体质量水平不承担“作者”的责任;因此,具体而不是笼统地表明对审稿专家的致谢内容,就可避免审稿专家与论文整体质量水平相关或完全同意论文的观点或结论的误解。4)学术界所以把审稿看作是一种荣誉,是以审稿专家的学识、品格及其责任意识[4]和履行责任的能力、水平为基础的,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公开致谢,可以展现审稿专家的学识水平、责任意识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消极审稿或审稿敷衍甚至有严重失误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触动和促其反思的作用。5)文后致谢中列出审稿专家的某些重要审稿意见,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期刊的学术内容和表现形式,或可成为科技学术期刊引人注目的新“看点”。

5作者对审稿专家公开具名致谢的表达方式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学术期刊是一种将知识、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它不仅实现了将作者的观点及创作贡献给社会大众,作者还可以通过高级别反响的论文提升自身的学术知名度。学术期刊当今已然成为高校教师评定职称时科研工作量认定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由于期刊种类的繁多,教师在发表期刊论文的时候,对期刊的级别及期刊的真伪却无法把握,因此出现了对教师自身不利的影响。

一、学术期刊的分类

这些年来我们对学术期刊的分类已经有过很多的探讨,作为高校的教师往往最关心的是刊物的级别。当然,现在论文级别有很多种分法。经查阅文献得出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1996年发表声明:有关于期刊级别划分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困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并非所有行政级别高的刊物学术论文质量就高,反之亦然。而且,新闻总署声明从未以期刊行政级别来划分期刊级别。因此,就期刊级别的划分问题不可单独的以主管部门级别来简单的划分,这是对学术的不严谨和不尊重。针对这种情况,经过收集整理,我大致的将现阶段期刊按照所属范围划分归类为以下几种:

(一)从期刊论文刊号来分辨,学术期刊可以分为正刊、增刊、专辑、论文集、内刊等

一般具有正式刊号的期刊属于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后,正式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对于内刊属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发行的刊物,其级别很难确定,影响程度因承载内容不同而不同,如政府机关里参考资料等内刊属于保密性刊物,其影响力可见一斑,认定时也应分别对待。

(二)从期刊的管理部门来看,由于现在期刊的数量繁多,大致的可以归为三类:一是部级刊物

其主要指的是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以国家各部委及中科院、中信所、社科院及全国型的学术团体和民间机构等等;二是地方级刊物。它一般指的是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政府机关、下属厅局部门以及省市级民间团体、高等学校学报等组织创办的期刊;三是一般刊物。主要是包括企业、公司等民间小团体主管主办的带有学术性的刊物等等。

(三)从期刊的影响力来分

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国际期刊、核心期刊、一般期刊。

1. 国际期刊

从自然科学类可以划分为三大索引论文。一是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从涵盖100多个学科中挑出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并进行收录;二是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

主要是针对工程类的综合性检索工具,是由美国工程信息中心负责出版的;三是CPCI-S(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Science)科技会议录索引。是由美国科学情报学会出版的会议集。他是将世界各的最新的科学研究活动收录出版。

从社会科学来统计也有三大检索论文。一是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它收录世界2000千余种主要社会科学期刊论文,涵盖学科领域超过了50多个;二是A&HCI(Art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它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成立的针对艺术类人文类的学术论文统计索引。包含了文学、语言、哲学、艺术学等将近1400多种的国际期刊;三是CPCI-SSH(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 )社会科学与人文会议录索引。它创刊于1994年,收录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社会科学类、艺术人文类所有学科。

2.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计量学家布拉德福,他发现学术文献的期刊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在部分期刊上出现了大量的同一类研究论文,后来提出了核心期刊。近几年在我国也产出了一系列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高校在职称评审工作中一般从五家机构中认定核心期刊。

一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期刊要目总览”。它创于1992年,是我国最早的核心期刊检索目录。在创立初期是每四年更新一次核心库,现在已更改为每两年评一次。它包括了文科、理科、工科等多学科的学术期刊,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是我国创立较早的核心期刊收录数据库,并被广泛使用。

二是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核心期刊,即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这是我国参照美国科学情报信息所的模式评选出符合我国的科技类核心期刊。该期刊库更新的较为频繁。

三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核心期刊,它是主要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期刊检索库,始于1999年,平均每四年更新一次数据库。在国内社会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作用,收录的期刊也有权威代表性。

四是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因为索引,简写为CSSCI。该库的建立按照文献计量学的规律,从全国的2700多种中文期刊中里选出学术性强、影响范围广的刊物进行收录。现在属于我国内社会学科类最为权威的核心期刊,其发表难度及期刊收录难度均算我国期刊界之最。

五是中国科学院的文献情报中心创立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为CSCD。它是我国理工科类核心期刊数据库的权威代表。它包含了数学、物理、化工、生物、医药卫生、工程等多学科类的期刊,它首创于1996年,数据库每年遴选一次。现在已被广为使用,并作为国内权威类的核心期刊数据库。

3. 一般期刊

一般期刊的认定较为广泛,在部分高校针对一般期刊的认定属非国际期刊、非核心期刊、非会议论文集、专辑、增刊等,有国内正式公开发行刊号的学术类期刊都认定为一般类刊物。

二、当前我国学术期刊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大量的非法刊物涌入导致教师蒙受损失

大多数老师对论文的发表流程并不了解,在学校科研处审核论文的时候经常发现非法刊物。这不仅对教师个人名誉造成了严重损坏,还有可能会被认为学术不端行为,随之影响个人的职称晋升等。

(二)刊物级别不等于论文水平

从当今我国高校学术期刊论文认定来说,论文质量就等于是刊物级别。但是,核心期刊也会出现质量不高的论文,一般期刊也会出现高影响力的文章。核心期刊一般要求投稿人具备高级职称,专业技术要成熟,并有前期的学术研究做铺垫。这从常理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就等于拒绝了一些青年学者的新思想。可能会错过一些新观点的学术文章,但这些文章也就只能出现在一般期刊上面。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刊物查询检索办法

我们在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时首先要分辨的是该期刊是否为学术期刊及期刊的真伪。鉴别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就是要甄别期刊是否是以学术论文为主,而不是一些娱乐性的报到或小说等。

我国的正规期刊都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出版号,即“CN”号。它是由CN和六位数字及分类号组成的。这是衡量期刊真伪的标准之一。但是随着大量的伪刊进入我国期刊市场,我们教师就必须练就一番火眼金睛。非法刊物会出现几个特征:一是无刊号;二是假刊号;三是使用境外刊号的假刊物;四是套用其他刊号的刊物;五是作废刊号。

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的查询专栏来核对期刊的刊名、刊号等。同时,我们可以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来核查期刊的真伪性。但是,通常后在网络数据库上会有收录滞后2-3个月的情况,所以要辨别清楚。

(二)各单位层面对学术期刊有合理的认识和操作的标准

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是与个人的职称和工资挂钩的。要正确的引导教师对学术期刊的认识,鼓励教师多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不是发所谓高级别的论文。从政策上要对现阶段学术期刊认定机制进行改革。就拿广东省教育厅来说,已经取消了期刊级别认定的说法,在职称评审中,不再考虑期刊的级别,这样才能体现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

当前我国的学术期刊认定级别也是参差不齐,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对期刊的评价标准也是各有特色。本文旨在结合我国学术期刊发表的现阶段特征,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想法和思路,为高校教师、提高期刊评定的准确性提供理论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涛,杨志勇.谈期刊的类别,真伪与论文的级别[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

[2] 阮鹏,姚玉红,夏保京.科研处对学术期刊级别评价理论与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8.

[3] 喻世华.关于高校科研绩效考核的思想[J].扬州大学学报,2012.

[4] 李力民.对学术期刊“等级”问题的若干思考[J].学报编辑论丛,2002.

基金项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1KJ048。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期刊评价;区间数据;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eriodicals

Based on Interval-Censored Data

LI Jing-bo

(Periodical Agenc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uses all periodicals' data collected in CSSCI database to build a model by the ways of relative analysis and interval-censored data'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t analyzes all periodicals in the database objec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and explores its characters, regularity and reasons, which provides some ways to manage academic journal better.

Key words periodicals' comment; interval-censored dat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lative analysis

1 引 言

学术期刊作为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信息的重要功能,与科技创新和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的尺度,标志着该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程度,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因此,办好学术期刊是建立我国科学和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1].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期刊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数量急剧增长,似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近24万种期刊,85%在发达国家出版发行;学术性期刊约10 万种,其中重要科技期刊8 万种,几乎全为发达国家所拥有.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所拥有的学术期刊并不多,200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5 49种,平均期印数16 767万册,总印数31.05亿册,总印张157.98亿印张,其中,学术期刊有6 000余种(哲学、社会科学类2 339种),在整个期刊中所占比例在40%左右[2].

从数量上讲,我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学术期刊第二大国.虽然从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绝对数量上来看,我国算得上是一个学术期刊大国,但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仍面临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优秀稿源外流等诸多问题.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分析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期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并促进其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期刊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律和增长趋势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学科文献数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

评价学术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多种多样,各有侧重.在评价期刊时,单一使用任何一种指标都可能造成某些方面不同程度的片面性,而选择许多个指标时,又常因个数太多而增加对问题分析的复杂性,且人为确定指标权重会产生主观偏差,加上对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未给充分的考虑,造成所确定的权重并不是实际计算过程中所体现的真实权重[3].

随着人们对期刊评价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评价方法有了很大的进展,出现了诸如综合评分、专家讨论、费用效益分析、层次分析、模糊聚类、模糊评判、灰色统计、熵值法以及改进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等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在评价工作中展示了各自的优点,同时也暴露出各自的弱点和缺陷,在此不一一赘述.

现有期刊评价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某一类学术期刊进行综合排序,并且所使用的数据样本规模较小.本文将采用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全部期刊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区间数据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建立模型,实现数据降维和可视化,客观地对整个数据库中各学科期刊的整体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探寻其中的特征、规律以及原因.

2 数据描述与指标选择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CSSCI中收录期刊均为学术性期刊,以反映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应用为主要方向,充分显示我国的科研水平,因此利用其数据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情况.

2007-2008年,CSSCI来源期刊共收录528种期刊,CSSCI扩展版收录期刊的数量为152种,CSSCI来源集刊共收录86种期刊,共计收录766种期刊.

CSSCI使用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反映情况,包括发文量、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篇均参考文献量、自引率、引用半衰期等6个指标,

另一类属于引证指标,包括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自被引率、被引半衰期等5个指标[4].

下面对上述11个指标的含义进行简要介绍[5].

1)发文量.绝对数量指标,指某一期刊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所刊登的全部论文数,反映了期刊的信息含量.发文量越高,说明期刊的信息含量就越大.

2)基金论文数.

绝对数量指标,指期刊在当年中受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可测度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表征论文产出性质的重要指标,可以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基金论文数越多,说明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就越高.

3)发文机构数.绝对数量指标,指期刊当年所中所涉及的不同机构的数量,可测度期刊论文的机构分布情况,衡量期刊科学生产能力,机构分布越广,说明期刊具有开放性和作者队伍具有广泛性.发文机构数越多,说明期刊的影响范围就越广.

4)篇均参考文献量.相对数量指标,指在给定的时间内(一年),期刊中的平均参考文献量,在数值上等于期刊参考文献数/期刊论文总数,通常可以反映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参考文献量越多,说明期刊吸收的信息越多.

5)自引率.相对数量指标,指该刊在当年的自引次数占该刊当年参考文献总数的比例.自引率越高,说明期刊引用论文中的大部分是发表在自身期刊上的,学术交流程度则越低,且若自引率过高,往往说明该期刊有不良的非正常自引现象.

6)引用半衰期.绝对数量指标,指该期刊当年引用类型为期刊的参考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中发表的,可测度期刊文献老化的速度[6].

一般来说,半衰期长的期刊比短的期刊影响更深远一些.但该指标受学科的内容、性质等因素的制约,比如说发展稳定的学科比发展较快、较活跃的学科长,基础理论学科的比技术学科的长,历史悠久的比新兴学科的长.因此该指标在判断期刊学术质量时往往不易解释和操作.

7)影响因子.相对数量指标,指期刊前2 年的被引次数占前2 年该刊所总数的比例.

表征论文被引强度的重要指标,反映学术影响力.影响因子可克服由于发文量不同所造成的对期刊被引率的偏差,使期刊总被引频次这一绝对指标变成了相对指标,所以能较好地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从而可以对不同期刊的引用次数和质量进行比较,以说明其利用率在科学上的重要性.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可以认为期刊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较大,其学术水平也较高.影响因子是期刊评价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8)即年指标.相对数量指标,指某刊当年的被引次数占该刊当年总数的比例,是表征论文被引速度的主要指标.即年指标越大,说明期刊论文被引的数量多且速度快.

9)总被引频次.绝对数量指标,指某刊自创刊以来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某一年被其他期刊(包括本刊)引用的总次数,可测度期刊自创刊以来的学术影响力,是从信息反馈的角度评价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表征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4].

体现了被引用过程的总体规模.总被引频次也是期刊评价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10)自被引率.相对数量指标,指某期刊当年被本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当年被引用总次数的比例.与自引率类似,自被引率越高反而不好.

11)被引半衰期.绝对数量指标,指某期刊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论文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中发表的.

与引用半衰期类似,被引半衰期在期刊评价中的受各种因素影响大且不易直接判断好坏.

以上11个指标中,自引率和自被引率两个指标属于反映期刊水平的逆向指标,而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两个指标不能简单地用数值大小来解释期刊水平的优劣,故只选取余下的7个指标(发文量、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篇均参考文献量、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进行以下的建模分析.

3 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本节采用相关分析和区间数据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建立模型,从期刊计量指标进行筛选和大规模期刊数据的“打包”处理两方面,评价期刊的发展水平.

3.1 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变量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线性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7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到见表1.

表1显示了7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发文量与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的相关性很强,影响因子与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中度相关[4].

由于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和发文量的相关程度非常高,仅用其中一个指标就能够代表三者所包含的绝大部分信息.而发文量的应用更具普遍性,这里筛掉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两个指标,用余下的5个指标继续对全部期刊进行数据分析.

3.2 区间数据主成分分析

区间数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概念.与传统的分析方法不同,区间数据分析研究的数据表单元不再是一般意义下的定量和定性数值,而是一个实数域区间.经打包处理后的数据集合在几何上表现为一个高维的超矩形,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能够反映大规模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同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集合的表现特征和内在规律[7].

设有一个N个样本点和p个变量的数据表XN×p=xijN×p.根据数据系统中的某些重要属性,将这N个样本点划分成n类子集合:S1,S2,…,Sn.如果用区间数据ek来概括Sk,常用的方法有:

ek=x-kj,kj=min i∈Sk(xij),max i∈Sk(xij),

j=1,2,…,p. (1)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适当的分位点作为每个区间的上下限.

一般地, n个数据集合Sk,k=1,…,n,可以被概括成一个n×p维的“样本点×定量区间变量”类型的数据表,其形式为.

n×p=[x11,11][x12,x12]…[x1p,x1p][x21,x21][x22,x22]…[x2p,x2p]……

[xn1,xn1][xn2,xn2]…[xnp,xnp]

=(e1)′(e2)′(en)′.(2)

这里,ei=[xi1,xi1][xi2,xi2]…[xip,xip]′,被称为区间数据表的样本点.

由于区间数据的特殊性,在对以区间数据为单元的数据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首先要按照一定的展平算法,将区间数据表展平为普通数据表.本文采用因素区间数据展平算法.该方法首先对每一个数据集合求主成分,然后分别用各个主成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概括区间数据,并用高维超矩形的顶点作为样本点生成普通数据表.该方法能够以很高的精度代表原始数据的取值范围,计算出的主轴误差较小[8].

本文采用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参考文献量、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5个文献计量指标对CSSCI收录的全部期刊进行区间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采用Matlab软件对区间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结果见表2.

由表2的分析结果,前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接近70%,能够较好地代表5个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模型提取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是合理和有效的.

表3的因子载荷矩阵反映了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和5个原始变量的相关性.可以看到,第一主成分与5个原始变量均正相关,与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呈强正相关,说明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期刊被引用的情况,体现其学术影响力,以影响因子这一指标为代表.

第二主成分与发文量、总被引频次正相关,特别是和发文量强正相关,与剩下其他三个变量负相关,说明第二主成分反映期刊的载文信息含量,以发文量这一指标为代表.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将符号对象在第一、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情况绘制成图,观察期刊的特征.如图1所示,主平面图的横轴和纵轴的含义与主成分分析的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相同,描述期刊的区间数据在主平面上均以“十”字表示.其中,每一个“十”字的交叉点表示相应学科期刊的中心位置,而十字的长短则分别表示该类期刊在第一与第二主轴的离散范围.通过观察期刊在主平面图上的位置,可以把握它们各自在两方面指标上的表现特征,进而了解各学科期刊的整体特点.

图1 因子载荷图4 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快速发展,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相较而言,我国学术期刊与国际的差距却非常明显.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采用客观、科学、合理的手段评价学术期刊,指导学术期刊的管理工作和发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对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数百种学术期刊进行了全面、系统描述,并且通过建立模型,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首先,学术期刊的发展差异很大,一方面反映在不同学科之间,另一方面反映在同一学科内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评价期刊时,不宜用同一套指标对全部期刊大排名,而用学科内排名.

其次,就评价指标而言,各种指标反映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其一是体现被引用情况的一类指标,如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其次是反映信息含量的一类指标,如发文量等.在对学术期刊进行综合评价时,要挖掘系统的内部特性,重点把握其主要差异所在,便于期刊的管理和遴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学术界的浮燥之风,也影响到学术期刊的质量.这一方面表现在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成果和具有深远意义的原创性成果比较匮乏,缺少创新,缺少健康和必要的学术探讨,有水准的争鸣和书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低水平重复的社会科学成果大量剩余,大部分学术论文质量平平,甚至偏低[2].

学术期刊所面临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随着科研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学术期刊也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寻找自身的出路.

首先要提高期刊的综合质量,引领学术创新.提高刊物的质量首先就是要争取好的稿源,通过扩大交流,举办研讨会等方式,主动争取好的稿源.

其次提高编辑队伍的专业素质.应由掌握除编辑学之外的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且学有所长、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担任学术期刊的领导,而其领导下的编辑工作者队伍是由一批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在某一领域已有所成就或有较强科研潜力的中青年学者组成.学术期刊编辑自身的科研能力对于学术期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还有就是加快学术期刊国际化步伐.学术期刊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要努力推进合作中的学术交流,跻身于世界知名期刊行列.提高学术意识,反映我国学术研究的状况,尤其是科技期刊要依托我国学术研究的专业优势,真正在国际上代表这一领域的较高水平.学术期刊应与时俱进,打造亚洲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参考文献

[1] 杜玲.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6):114-117.

[2] 冷晓玲.学术期刊现状和发展的思考[J]. 潍坊学院学报,2008,(5):119-122.

[3] 邱均平. 文献计量学[M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2-34.

[4] 杜飞,房涛,葛学铭,等.1999~2008年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载文统计分析[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0,(2):252-255.

[5] 张建勇.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出版社,2006.

[6] 谭果林.科技情报信息出版物有效性评价指标分析[J].太原科技,2009(10):42-44.

[7] 何颖,官建成. 国际国内期刊论文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科学学研究,2007,(2):215-221.

学术期刊论文范文第10篇

新的时代孕育和产生新的事物,而新的事物需要新的思维来认识。从传统眼光来看,无限增长的海量数据庞杂无序,无疑给人们认识事物造成更多的负担和压力;而今天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大数据却成为一种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分析和处理的新的技术方法。“大数据标志着人类在寻求量化和认识世界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过去不可计量、存储、分析和共享的很多东西都被数据化。拥有大量的数据……为我们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那么,如何看待大数据与学术期刊之间的联系?如何将大数据具体运用到学术期刊的办刊中?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寻找隐藏在大数据中的办刊模式和趋势,揭示当下期刊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这些都需要我们学术期刊的办刊人转变观念,要有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思维首先强调要有大数据的意识。意识影响或支配人的行为。具备大数据意识的人,能够更加重视大数据,更主动地去运用大数据。这种人即使自身不拥有数据,不具备分析和处理数据的专业技能,往往也能够借助社会提供的已有数据加以利用,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甚至能够先人一步获得机遇。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由专业机构或网站开发的论文、引文检索等大型数据库,为确保稿件编辑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等就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例如知网、维普、万方等专业期刊网站均有独立开发的数据库,目前多数学术期刊的编辑已将选择数据库作为审核投稿的必要程序。根据其检测的重合率结果来判断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可以快速有效地避免论文重发、学术侵权等问题。如果仅凭编辑审稿时的个人经验判断,这些往往是很难做到的。利用期刊所获取的作者投稿、读者订阅、刊文转载转引率、网传文章点击或下载量等方面的大量信息数据,通过分析其中的相关性作出预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紧扣学术热点的论文选题,挖掘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高被引作者,正不失为一条学术期刊办刊的新路径。大数据思维还强调数据的全面收集和利用。由于技术条件和认识手段等局限,传统的小数据思维往往注重通过抽样数据或典型数据的分析作出判断,在今天看来,其结论是难以保证全面可靠的。因此,大数据强调要全面地收集和占有数据,“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作为学术期刊来说,全面收集与期刊联系密切相关的数据,建立期刊自己相对独立完备的数据库,也是一条值得重视的办刊新路径。通过接收来稿、学术会议交流、网络搜索等多种渠道,学术期刊可以广泛收集相关数据,逐步建立作者信息库、审稿专家信息库、读者信息库、期刊资源库、学术咨询库等准大数据资源。对于大多数数据来说,其利用价值往往具有多重性,也就是说在一次利用之后还可能会因不同的分析处理而产生再次利用价值。当然,大数据思维也要注意避免对大数据的过度迷信,要避免唯数据化的倾向。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既具有海量性而又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网络自媒体的兴盛也同时带来信息传播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的诸多负面因素。所以,面对来自网络的众多信息和各种数据库的庞大资源,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更加强化自身的把关能力,而不能陷入对大数据的盲从,唯大数据马首是瞻。比如在核校稿件的引文时,编辑人员不可完全相信各种学术搜索数据库,必要时还是要尽可能找到原版著作或论文资料逐字查对。此外,有些期刊或期刊编辑动辄要求来稿篇幅须在1万字以上,或参考文献须在15个以上,或正文内容至少须有三部分,或正文各部分须有三级纲目,等等,这些都是数据过度迷恋症的典型症候。这种对数据的过度迷恋,只会促成形式主义的新八股论文,而对学术创新的促进毫无助益。

二、学术期刊的评价路径:数据化评价

大数据时代,评价体系标准逐渐由重视定性分析转向重视定量分析,数据化评价越来越成为流行的趋势。正如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所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在学术期刊评价方面,目前主要有中国社科院社会评价中心、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评价中心三大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虽然在具体评价指标上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在趋向性上有明显一致的地方,就是均强调数据指标的考核评价。数据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期刊刊发论文的转引率。所谓转引率,是指一篇后被其他公开引用的机率或频次。随着对数据化客观评价的重视,它正在成为越来越加重要的评价论文学术影响力的因素。国内的许多学术成果评奖,也在将论文转引率作为必要的评价指标。不仅如此,论文的转引率还成为衡量学术期刊办刊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甚至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如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评价体系将其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指标。当然,不同专业的期刊其转引率会存在明显差距,如自然科学期刊的转引率相比较社会科学期刊来说普遍要高,社会科学期刊中经济学期刊相比较文学期刊来说又普遍较高。但对于同类期刊来说,通过努力是可以在原有自然转引的基础上使转引率得到明显提高的,同时可以达到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效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近年来通过实施名家名稿战略,主动走出去向学术名家约稿,转引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以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名学者严家炎在该刊发表的《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为例,该文自发表以来,仅就CSSCI来源期刊来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均有论文转引,此外还有许多普通期刊论文予以转引。名家的论文往往具有更高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容易产生影响力。当然,转引率的提升与期刊的多渠道推介和传播也有极大的关系。在当今期刊林立、信息海量涌现的大数据时代,如果不能主动推介、多渠道传播,那么即使是名家名稿也可能会被无情淹没在论文海洋中,为学界所忽略。数据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期刊刊发论文的转载率。所谓转载率,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其他刊物再次转发的比率。期刊每年被其他刊物转载的总篇数称为转载量,而转载篇数与期刊发文总量之比即为转载率。通过转载率或转载量,可以看出期刊论文获得社会和学界认可的程度,显示出期刊论文的学术影响和编辑水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可以说是国内影响较大的转载系列期刊,现有期刊100余种,每年从4000多种国内期刊、报纸上搜集、精选优秀的人文社科学术论文加以转载。目前,它已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所有一级学科。结合期刊转载,该复印书报资料中心每年还定期年度转载的学术论文数据,对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和教学科研机构进行统计排名。自2001年起每年3月份,《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文艺报》、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等媒体,都同时这个年度“转载排行榜”。该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期刊阵营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发展状况,受到期刊界、教学科研机构和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此外,《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红旗文摘》等都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学术文摘期刊。作为期刊编辑,要想使自己编发的论文能被这些文摘期刊转载,获得较高转载率,当然首先应从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水平上来努力。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从已有的转载论文情况以及各大转载期刊的转载要求,可以针对转载率作出必要的调整。例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在转载评分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就有剔除会议消息、报道、书评等非学术性文章这样的原则要求。根据这样的分析结论,在发稿方面作必要调整,避免非学术性文章、学术性不强的文章、学术创新性不突出的文章等,则无疑会有更大可能提高所刊发论文的转载率。无论是转引率还是转载率,都只是定量分析数据评价的一方面内容,还很难称得上是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从目前国内最具有影响的三大期刊评价体系来说,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CSSCI来源期刊评价体系更多侧重于转引率数据分析,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更多侧重于转载率数据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中心的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则兼顾到学科自引量、学科载文量、引文率、摘转率等多项评价指标,相对更加综合。因此,综合量化指标分析应是数据评价的发展趋势,学术期刊要想在数据评价方面得到优良成绩,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努力,而应在转引率、转载率等多项指标上综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术期刊的综合实力,真正打造具有学术影响力的期刊。

三、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现代新媒体融合

上一篇:术语翻译论文范文 下一篇:外国语言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