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学生提出的两个小问题

时间:2022-07-11 06:14:03

反思学生提出的两个小问题

2010年9月,我又回到一年级,接了一个新的班。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多次触动我,看到孩子们清澈的目光,可爱的笑脸,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肩负的是多少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啊!这一年多来,我和孩子们的交流很多,他们即把我当成了老师,也把我当成了妈妈,有时也是他们的朋友。在与他们共同学习的一年多里,孩子们提出的两个小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老师,您可以帮我系鞋带吗

一天课间,班长走到我的身边,伸出他的腿说:“老师,您可以帮我系下鞋带吗?”我看看他松散的鞋带,问道:“你自己不会系鞋带吗?”他摇摇头。我弯下腰帮他系好了鞋带,并告诉他回家要学会系鞋带。回到办公室,我把这件小事告诉同事们,他们都说这很正常,现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大人包办太多。是啊!现在的孩子太幸福,太依赖。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说:“依赖本身就是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家长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由此可见,当前少年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还有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孩子的溺爱、娇惯的家庭又为数众多,因而使得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有的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不会自己穿衣服,鞋带松了也不会自己系;有的不会扫地,擦桌,值日也完成不好;甚至连红领巾也要妈妈帮忙戴,如果散了,就只能放在口袋里等着别人帮忙了。如此现状,不得不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校,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作为他们的老师,我能做些什么呢?我不禁问自己。这一年多来我做了以下尝试。

1.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2.争取家长的大力配合。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校学的东西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舞台。为此,我常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知道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3.转变孩子的依赖思想。通过每周的班会课,渗透自制自理方面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平时要学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二、老师,您小时候得过小红花吗

我一直崇尚赏识教育,也是我市第一批参加赏识教育实验课题的老师,我深深的知道赏识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先生的女儿周婷婷就是赏识教育浇开的花朵。我用赏识教育的理念来对待我的孩子、我的学生,让他们的心灵常常感受到赏识肯定的愉悦,进而更加的努力阳光。针对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的特点,我在班上制订了“红花奖励”班规,对于孩子的点点滴滴进步都用红花来激励他们做得更好,肯定他们做得很棒!一天课间,班上的一个小同学很认真地问我:“老师,您小时候得过红花吗?”我微微一笑,告诉他我小时候没有得过红花,那时候我的老师没有发过红花给我,甚至很少表扬学生。学生的一个小问题把我拉到了八十年代初,我的小学时光。那时的我是不敢和老师讲话的,见到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有多远躲多远。因为老师很严厉,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我们被罚站。我不禁想道: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当下,赏识理念极其推崇的今天,教育需要惩罚吗?

1.当今的教育需要惩罚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的提法越来越热,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夸美纽斯曾经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专章论述过纪律问题。他一方面不希望学校充满鞭挞的声音;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

2.惩罚教育不等于体罚教育。惩罚教育是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学生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通过使其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责任,达到使学生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不能把惩罚教育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由于惩罚教育与体罚或变相体罚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社会、家长甚至教育者在内的许多人把惩罚教育与体罚或变相体罚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画上等号,而二者实际上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3.教师要敢于惩罚学生,会惩罚学生。如果说赏识教育是肯定优点、鼓励进步,那么惩罚教育就是否定缺点、改正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小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更是难免犯下错误,养成坏习惯。而惩罚就是为了改正错误和改掉坏习惯而设置的。我们要相信孩子在经过惩罚之后,能够“吃一堑,长一智”。犯了错误,就要承担后果,这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学生对自己负责。

上一篇:每一朵花都是独特的 下一篇:《理解孩子的成长(第四版)》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