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10 09:08:36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无论是对于大学生本人还是整个社会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道德教育是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教育,也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首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思想观念对未来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思想观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绝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党和政府虽然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视,但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整体效果不佳,缺乏实效性。由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不尽如人意。

(一)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脱轨

大学道德教育中一般比较重视知性德育的开展,也就是实行学理化、概念化和知识化的德育,通过课堂、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传授。而生活德育更强调人的生存与生活中所体现的德育。正是由于这两种教育的脱轨,造成在德育工作中将大学生物化或工具化的现象,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外在德育与内在德育的脱节

一般来说,外在德育注重对人的约束作用。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总是按照政治目的或者上级要求来进行德育教育,希望像生产零件一样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然而,大学生必经是身心已经基本成熟的成年人,道德灌输可能会适得其反。道德教育没有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际思想进行关心,仅仅按照德育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很多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难以运用外在德育来解决的,例如学习、就业、情感、权益等等。道德教育如果不能将大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满足大学生内心的合理需要,就难以在大学生内心引起真正的共鸣,更难以与时代、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联系。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断裂

大学的道德教育中既有显性的教育,也就是直接正面的、规定内容的教育,也有隐形教育,也就是蕴含于教师、课堂和校园气氛之中的德育教育。我国的高校中普遍重视显性教育的发展,利用课堂教学、政治报告、报刊书籍、黑板报、各种活动等教育手段来推行德育教育,而隐形教育则大多被忽视了。有些高校甚至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在进行显性德育教育的同时却没有进行同步的隐形德育教育,例如课堂内容是讲授道德规范的,但是讲授道德规范的教师却毫无个人魅力和亲和力,不关心学生。这样就会造成对显性教育成果的削弱。还有一些道德教育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完全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成了为了考试进行的学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很多高校中都有所抬头。一些高校盲目扩招,却没有资金进行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高校教师忙于追求职称、学历,对待学生和教学敷衍了事、治学不严。甚至教师之中还出现了一些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罔顾师德的恶性事件。忽视隐形教育的恶果就是学生抵触道德教育,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滑坡。

(四)普遍德育与个性德育的割裂

大学中绝大部分的德育都是普遍德育。然而这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不利的。道德教育要面对的对象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家庭,个体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仅仅使用普遍德育是无法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德育工作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普遍德育只能导致灌输德育、机械德育。德育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内化的过程是个体的、有差异的。这种普遍德育与个性德育的割裂也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真正的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甚至还会引起大学生内心对道德教育的不信任感。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改进措施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紧紧跟住时展的脚步,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教育必须根据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合理的调整。根据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层面上表现出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一)以学生为本,将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结合起来

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的结合,总的来说就是重视学生道德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德育工作者绝不能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收器,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德育工作者要坚持既用道德知识武装学生,又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道德教育的主体,培养学到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而不仅仅是灌输道德知识。

(二)道德认识要落实为道德行为

在课堂上进行了道德规范的教育之后,还要重视对学生是否掌握和遵守这些道德规范进行考察。这种考察绝不仅仅反应在考卷上,而是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实践的教育,要将道德思想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否则,大学生很可能会变成心口不一的伪君子。只有将精神的传授做的更加具体,坚持知行合一,才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向。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德育要向内在转化

德育的对象和落脚点都是人,而不是物。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要对学生内心的合理要求进行满足和纾解,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培养大学生对学习、对社会的责任感。与此同时,重视隐形教育的巨大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教师的道德水准,通过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产生影响。追求长期的、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的道德教育。

四、结语

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个人前途,更关系着社会的健康发展,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真正将大学生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将大学生培养为有道德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建设者。

作者:董志国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上一篇:幼儿文学学前教育论文 下一篇:高校道德教育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