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让学生“站”起来

时间:2022-07-10 07:09:50

语文课要让学生“站”起来

“人若是跪着,神比人高大;人若是站着,与神一般高”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反思当前的现状,学生眼中的语文课堂是乏味、枯燥、昏昏欲睡;试题答案是单调、生硬、无生活来源;讲台上的老师也是个人的独舞表演。众多场合,教师比拼的是花招和演技,为了使台下的学生感动,台上的教者声泪俱下,也博得了几分的同情。此时的学生变成了观众,老师变成了演员,讲台则成了实验话剧的舞台,语文课也就蜕变成一门讨人同情的表演艺术。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没有让学生平等的参与和走进学生的心里,内容和形式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产生不了共鸣,更不要提接受领悟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认为要先从兴趣入手,而培养兴趣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站”起来,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那么,如何让学生“站”起来呢?

1.让学生“站”着与文本和作者对话 有人说“没有大师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大师而不懂得敬畏尤为可悲。”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才算是对大师的真正“敬畏”。是将大师供奉在神坛上顶礼膜拜,还是让他们走进你我的身边;是将大师的语言教条论奉为“圣经”,还是让他们的精神复活在每个人的心中。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必先大肆介绍作家的头衔和课本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不能让学生先去仰视作品和作者。而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先去感悟文本,把自己原生态的想法和最感兴趣的先表达出来,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整合,从而获得知识的迁移和生成。

如教《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我先放手让学生去品读和感悟,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反问“移山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如开挖隧道”;有学生提出“搬家付出的代价更小”等。我立即在班中开展辩论比赛,全班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如果开篇老师就说愚公如何有毅力和持之以恒,那就可能偏离了有些学生内心的实际,产生不了共鸣,那么学生参与积极性当然不高。

再如教《冰心诗三首》中的一首:“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当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中诗人借“纸船”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说说你的想法。学生的表述可谓千差万别。有:“表达感恩之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坚定不移地追求真、善、美事物的决心”;“表达了对爱的追求和把爱洒满人间的信念”;“表达了诗人希望这个世界美好、善良的愿望”等。不管学生怎样表述,差别也只是表现在语言上;内容却都不外乎对“美好、善良、母爱、友好力量的坚信。”与给出的标准答案“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相同或接近。由此可见,让学生与作者和文本平等对话,学生就会有话说,就会有生活实感,才能有真正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站”着与老师对话 教育专家王晓春在著作中提到:“现代的师生关系,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平等和相互尊重,而不是‘爱’和‘友情’”。“一入门墙,终身弟子”的传统师生关系,使得教师和学生只能是高高在上的“指教者”与亦步亦趋的“被指教者”。然而,新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教师已无法垄断知识,学生更不可能再如以往那样对老师盲目迷信。师生之间,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道德上,都在发生着角色的转变。“互学”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是新形势的需要,也将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应当做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如何真正做学生平等的对话者?首先课堂要创设安全、共享的氛围,教师要让以下话成为课堂常用语:请默默读书、静静思考;举手是光荣的,敢于在课堂上说错话最了不起;我们要为你的发现鼓掌……。这样,通过日久天长的努力,对构建积极、容错、发展的课堂极为有利。

在教《背影》时,有的学生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如“这么大的人去上学,还要父亲去送,将来成不了大才”,“父亲去买橘子竟然攀爬,这不是不守交通规则了吗?”等。当时我并没有立即评价这引些学生的看法,而是以此为话题谈谈当今中学生独立性和守法意识的如何培养。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让学生平等融洽地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对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非常有利。然后再结合课文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当时为什么这么做,从而让学生增加了看问题的深度,也让学生形成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

3.让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是学生享有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在平等对话精神的作用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学习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启发,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又各自生成自己的新的认识,整个过程显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从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内心的体验出发,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在文本体验时,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都打上了个性的烙印,听者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关系平等,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中,从而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情感与情感的交融,老师也能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中说其自得之见,抒其自然之情,显其自在之趣。

如我在课堂教学时,对于学生的分组讨论从不过多干涉,让他们找有共同语言的人为一组,组长也从不固定。学生通过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互相借鉴,互相吸取,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树立起学生个体自主交流的意识,使之具有展示自我的信心和愉悦,从而真正显示出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学生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学生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站起来”就是让学生通过不断地与文本平等对话,与老师平等对话,与同学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学会倾听和言说,学会理解与表达。在对话中发现自己,发现他人,在发现自己中意识到自己的潜能与不足,在发现他人中发现世界,进而使感知更敏锐、语感更灵动、情感更丰富、情趣更高尚、视界更敞亮,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与自我更新。也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惟有教师、学生、作者三方面平等对话,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充满了互相尊重、互相宽容的民主精神。”让学生“站起来”,堂堂正正做个“活生生”的人,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为—— 站着的人,总比跪着的人海拔要高; 站着读书,总比跪着读书视野要开阔。 让学生站起来吧,站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浅谈新课标下如何有效实现初中物理的“问题教... 下一篇:强化积累抓效率,转变认识促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