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如何有效实现初中物理的“问题教学”

时间:2022-09-07 04:54:18

【前言】浅谈新课标下如何有效实现初中物理的“问题教学”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要让学生“思维参与”而不仅仅是“行为参与”,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情景,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普遍注重以生动的实验和新颖的刺激来吸引学生。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引起学生关注和好奇的水平上,仍然不能使学生真...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有效实现初中物理的“问题教学”

【摘要】根据初中物理新课程标的总体要求,“问题教学”法无疑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以提出问题而展现教学内容,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思路而进行学习,围绕问题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本文就以问题教学法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物理;问题教学

1.恰当的结构化问题 所谓结构化问题也就是用来反映教学思路的问题群。这些问题可分为一级问题、二级问题和三级问题等,其中二级问题的解决是一级问题的充分条件,而三级问题的解决又是二级问题的充分条件,这样一级、二级、三级等问题之间就形成了结构化问题。问题的起点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认知结构,系列问题的目标是物理问题的解决。物理概念、规律、知识应用的教学任务都可以由教师转换成一个物理问题的解决。所以问题解决与教学目标达成是一致的。系列问题的目标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是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既有些问题并不是一节课可以解决的。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在各种学习环境中最重要的是问题环境。“教学的艺术,一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因此,合理地“设疑”,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任务)环境,使学生在原来知识水平与新教学任务的矛盾中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探求、向往。良好的提问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问题教学能否顺利展开的第一步取决于是否能提出恰当的结构化问题。

例如,在讲解“惯性”这一节时,我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人若从地面上跳起来则会落在起跳点的西面。这不是可以做不花钱的旅行了吗?你们说可能吗?有的学生说可能,只是因为人跳起落下的时间很短,所以落点西移的现象不明显。我马上提出,地球自转的速率约0.4干米/秒,如果人跳起落下的时间为0.2秒,若有落点西移现象存在,则人会西移多少米?通过计算约80米,看来上述“不明显”的解释不正确。有的学生又说不会西移,我紧接着问到,为什么不会西移?抓住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把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以此展开讨论。所以,教师在展开了新颖生动的材料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之后,要不失时机地用问题挑明矛盾,使学生感到问题确实存在,形成学习动机,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结构化问题的提炼,是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关键环节;没有结构化的问题,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备课的重点在于确定出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或任务,提出的问题语言要简练,题意要明确,便于学生确切的理解,不需老师再三解释。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要经得起推敲。系列问题一般不包括“是不是”这样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什么是参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了。也并不是发言的学生就参与了,而没有发言的学生就没有参与。站起来发言,从表面上看只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是要看学生在思想上是否参与进来。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回答的问题是否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或共鸣;还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的,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要看学生的思维状态,而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或回答出了所有的问题。

要让学生“思维参与”而不仅仅是“行为参与”,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情景,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普遍注重以生动的实验和新颖的刺激来吸引学生。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引起学生关注和好奇的水平上,仍然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表面刺激引起的好奇不能驱动个体克服学习困难,有些学生很快就表现出心理上的“逃逸”。这是因为新颖生动的刺激只是呈现出学习情境,还没有形成学生个体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需要将学生旧的知识结构与新的学情境相互作用,使学生感到不协调才能形成。例如,同样是“惯性”一节的教学,如上所述,我们可以用教师的结构化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习动机。也可以用新奇的实验引出学生的问题。

3.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目前,课堂提问一般都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学主动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尤其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心理素质,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样看来,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常常能显示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因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虽然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但是,教师如果能够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那么,教学的过程就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与教师进行“对话”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4.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以及空间 在教学中,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了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有些教师往往出于良好的愿望而把一节课搞得水泄不通,但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其实,一堂课中设置的问题不宜过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互动交流的空间,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说、做。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就会积极有效地参与进来。例如,在讲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时,我只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手中铁丝的温度升高?看谁想的办法多?”之后给学生留出十多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操作、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动手,有的用手捂、有的在阳光下晒、有的在地上磨、有的反复弯曲……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情绪高涨。

虽然对问题教学的理论研究已很深入,但教师在问题教学的教学实践上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解。如何将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今天,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更好地应用这种教学形式,充分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依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上一篇:浅谈学校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整改措施 下一篇:语文课要让学生“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