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让学生“动”起来

时间:2022-10-05 08:41:14

语文课要让学生“动”起来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但仍有很多老师以自我为中心,特别是高中教师,认为高中学生不好调动,一味地自己讲。新课程改革提倡民主和谐的自主学习,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性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都看成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一些具体做法作一简述,以期部分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主体性,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呢?

一、引导学生动笔预习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习新课前,教师根据教材和学情列出预习题,指导学生动笔预习,边读课文边圈点勾画,作批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也是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发挥的前提。如教学韩少功的散文《我心归去》时,首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然后联系以往掌握的散文知识,对文本进行阅读研究,初步了解作品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以“我心归去”为题,用什么手法写的等等,有答案、有困惑等都及时地圈点批注,以便课堂上心中有数。预习时产生的感想,受到的启发教育等,都可以让学生动笔写出来。如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后,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是否合适”的看法,并把感想写下来。这样让各个水平的学生在预习新课时对课文都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有目的去学习课文。这实际上是新课改要求小说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如果做不好预习,谈何合作探究呢?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要少讲,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教学《鸟啼》一课,笔者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基础上与课文“亲密接触”,并且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当然老师要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融入到课件所展示的问题之中——并围绕:1.写什么?(标题“鸟啼”,仅仅写鸟啼吗?)2.怎么写?(如何描写鸟啼的?划出关键句段;鸟啼有什么特点?圈出关键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写?(为什么写鸟啼?有何启示?划出启示句。)这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路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员参与。其次,让学生自主展示交流成果。如对于“作者是如何描写鸟啼的”这个问题,学生不但快速圈画出来,而且声情并茂地朗读出这些描写鸟啼的句子,并且重点分析“缓慢”、“笨拙”、“吃力”、“微弱”、“隐约”、“含糊”、“若断若续”——“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动”、“轻柔”、“欢快”这两组形容词所体现出的鸟啼由弱到强的两幅春景图。接着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思考题“从动词上、从速度上或者从色彩上寻找‘鸟啼’或‘春天’由弱到强的踪迹的句子或关键词(教师提醒学生跳读第3、5、8、14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争先恐后地回答:动词“浮”和“抛”用在此处且不能颠倒使用的妙处;“慢慢、欢快、爆发”,层层递进,表现春天的到来,新生命的活力;“黑色”和“银光”、“银色”这两种颜色所表现出的谁也无法阻挡春天悄然而至的新生命的张力。进而师生归结到作者从各方面来表现鸟啼的由弱到强,春天的不可阻挡,生命的不可阻挡,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样教师只是在整个课堂中处于客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创设民主和谐氛围

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实现主体性教学必须在课堂上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新型学习氛围。自主学习阶段,要让学生感到安静和自由,学生才能真正学到新知识;阅读研讨阶段,师生应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交流、探究、争论,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可以问教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问题探究阶段,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引发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在这样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我们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主体性教学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创新的勇气,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四、启发想象培养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创新就不能没有想象力,想象力对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各种各样的形象是想象的基础,没有形象,就无从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要从感受形象开始。利用图画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训练他们用生动的语句,把所感知的表象准确、连贯地表达出来,发挥语言在想象中的调节和表现作用。例如,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首先播放关于荔枝的教学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先直观形象地认识荔枝,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描绘荔枝的形象,再读课文,看看从哪几方面描写荔枝的外部形态,作者是怎样把荔枝的果实写得如此具体的。学生结合图像,联系荔枝生动形象的文学描述内容,进一步领会了荔枝的结构特点和生长习性,进而提出“作者认为,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特产,我们应该本着什么原则来开发本地区的特产呢?”这一问题,引入下面的学习。学生的想象打开了,有的说“我们也栽种荔枝树吧”,有的说“荔枝树没那么容易栽”,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可谓很多,师生交流互动,得出的正确做法是因地制宜,即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特产。这样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由此可见,学生的想法多种多样,创新思维能力能否激活,确实在于教师是否对其进行适时引导和学习潜力的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得到张扬,学习的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总而言之,学生的主体性能否充分发挥,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前提。在实施新课改的主体性教学的探索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和谐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以期养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06).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徐沛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歌风中学221600)

上一篇:论新课程理念下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切忌“舍本逐末”